阅读理解(1992年全国统考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蜀吴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 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次少之。 

1.下列两句中的加红字的正确读音是【 】(1分) 

①由是屡被谴 

②丁不之,竟不为立传 

A.chù  yú B.zhuó  yú 

C.chù  yǔ D.zhuó  yǔ 

2.“除佐作郎”中“除”字的正确意思是【 】(2分) 

A.降职  B.调职  C.升职  D.授职 

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黑的字在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当以《晋书》付 

②执手看泪眼 

③可觅千斛米与 

④君既若录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4.“坐是沉滞者累年”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 】(2分)

A.“屡被谴黜”,“乡党以为贬议” 

B.“寿独不为之屈”,“屡被谴黜” 

C.“蜀平” 

D.“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乡党以为贬议” 

下列句子的正确意思是 

5.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 】(2分) 

A.宦人黄皓独揽权柄,耍弄威势,大臣都违背自己心意而依附他 

B.宦人黄皓专门耍弄威势权术,大臣都违背自己心意而依附他 

C.宦人黄皓独揽权柄,耍弄威势,大臣都迎合他的心意并依附他 

D.宦人黄皓专门耍弄威势权术,大臣都迎合他的心意并依附他 

6.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 】(2分) 

A.认为陈寿虽然未能远避嫌疑,但推究实情还不至于被贬废 

B.认为陈寿虽然未能远避嫌疑,但按原本情况还不至于被贬废 

C.认为陈寿即使未能远避嫌疑,推究实情也还不至于被贬废 

D.认为陈寿即使未能远避嫌疑,按原本情况也还不至于被贬废 

7.传文评价陈寿说:“其为时所重如此。”这样说的根据是【 】(2分) 

A.宦人黄皓专弄权威,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 

B.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 

C.撰《魏蜀吴三国志》,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D.夏侯湛见寿所作,坏己书而罢,张华认为当以《晋书》相付。 

8.对传文自“或云”至末尾一段内容正确的理解是【 】(2分) 

A.交代了陈寿低评丁仪、丁 及诸葛亮、诸葛瞻的原因。 

B.反映了陈寿撰史的态度有欠严肃、公允,有挟私报复之嫌。 

C.评价诸葛亮、诸葛瞻有别于丁仪、丁 ,褒贬不同,侧重各异。 

D.陈寿客观记载了诸葛亮、诸葛瞻的弱点与不足,议论他的人因此就少了。 

答案解析

1.C  2.D  3.D  4.D  5.A  6.A  7.D  8.B

讨论

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要求:①不变更原意;②人物、人称表达准确;③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合理。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她家里找她行不行。” A.当天下午,小王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珊珊说到这件事。 小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郭老师本人。 小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播稿要求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白。把下面一段文字改作广播稿时,有四处非改动不可,写出这四处的序号。自从(a)我省西部(b)地区发生强烈地震(c)以来,本市各界(d)对震灾(e)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f)活动,捐款累计(g)已逾100万元之巨(h)。我厂原来已经捐款(包括捐赠衣服、物品折款(i))8万元,昨天又捐款2万元。这些钱物已经转送(j)到了灾区(k)。 【____】【____】【____】【____】

在横线上默写《沁园春.长沙》的词句。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____。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 】

下列加红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下列句子,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一骑红尘妃子笑,谁人知是荔枝来。 ②熊咆龙吟殷岩泉, 深林兮惊层巅。 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沈沈楚天阔。 1.以上名句全出自唐代人作品的一组是【 】A.①②③⑤ B.①②⑥ C.①②④⑤ D.③④⑥ 2.对名句原作按“古体诗/绝句/词”进行分类,正确的是【 】A.③④/①②/⑤⑥   B.③⑤/①②/④⑥C.②⑤/①④/③⑥   D.②④/①③/⑤⑥

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______ 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按顺序分别填入下文标号处的正确词语是【 】一个人(甲)不懂得正确的意见只能是对于实际事物的客观的全面的反映,(乙)坚持要按自己的主观的片面的想法去办事,那么,(丙)他有善良的动机,(丁)还是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

选出加点成语有误的一项【 】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①敬而行②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③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论语·雍也》)[注]①居:居心。②行:做事。③大:同“太”。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______为本。“敬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2分)2.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4分)

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责,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东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氏乃与时俱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①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②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③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旧俗方以大坏,厌藜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坠厥初。(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注]①太傅: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丈夫哉!治生非必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已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告匮。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而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节选自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载闻 令:美好B.革带 敝:破旧C.藜藿 厌:满足D.毋使仓有告 匮:缺乏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辱先人夫夷近,则游者众B.积线累月能就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C.有陷于危辱之地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D.贫穷至廉耻不顾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始流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B.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4.下列句子全都符合陆游所说“常成于困约”的一组是【 】①东徙渡江,夷于编氓 ②终身未尝为越产③旧庐一椽不可加也 ④革带敝,以绳续绝处⑤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 ⑥沦于市井、降于皂隶A.①③⑤ B.②③④C.①④⑤ D.②④⑥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陆游缅怀了旧时家风,针对当时有族人贪图享乐的现象,表达了对家风难继的忧虑。B.叶氏家训告诫族人应该节制欲望,谦逊恭谨,修身养性,以利于守家治生。C.陆氏家族复兴,缘于坚守家风;叶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士农工商为榜样,各安其分。D.陆文借祖先的实例阐明家训的主旨,叶文通过假设来论说不善治生的危害。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4分)译文:(2)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4分)译文:7.请概括陆游、叶梦得二人对家风的要求有何异同。(3分)答: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词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弻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吏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为忠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译文:(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译文:5.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3分)答: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票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装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任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5.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②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子思見老萊子,老萊子聞穆公將相子思,老萊子曰:若子事君,將何以為乎?子思曰:順吾性情,以道輔之,無死亡焉。老萊子曰:不可順子之性也,子性剛而傲不肖,又且無所死亡,非人臣也。子思曰:不肖,故人之所傲也。夫事君,道行言聽,则何所死亡?道不行,言不聽,则亦不能事君,所謂無死亡也。老萊子曰:子不見夫齒乎?雖堅剛,卒盡相摩;舌柔順,終以不弊。子思曰:吾不能為舌,故不能事君。(《孔叢子·抗志》)1.關於子思不能事君的原因,下列敘迹錯誤的選項是【 】A.不能順己性情 B.不願愚忠枉死C.無法為民喉舌 D.難以道行言聽2.依據上文,最符合老萊子之意的選項是【 】A.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B.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C.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D.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

下列各組文句内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

閎讀下引〈虬髯客傳〉紅拂女夜奔李靖一段文字,回答問題。答案請標明(一)、(二)書寫,文長約250-300字(約12-14行)(一)分析李靖在整段事件過程中的情緒變化。(二)闡迒紅拂女如何運用說話技巧,使李靖接受她的投靠。靖歸逆旅。其夜五更初,忽闖扣門而聲低者,靖起問焉。乃紫衣戴帽人’杖揭一囊。靖問:誰?曰:妾,楊家之紅拂妓也。蜻遽延入。脫衣去帽,乃十八九佳麗人也。素面蕐衣而拜。靖驚答拜。曰:妾侍楊司空久,閱天下之人多矣·未有如公者。絲蘿非獨生,願託喬木,故來奔耳。蜻曰:楊司空權重京師,如何?曰:彼屍居餘氣,不足畏也。諸妓知其無成,去者眾矣。彼亦伓不甚逐也。計之詳矣,幸無疑焉。問其姓,曰:張。問伯仲之坎,曰:最長。觀其肌膚、儀狀、言詞、氣性,真天人也。靖不自蔻獲之,愈喜愈懼,瞬息萬慮不安,而窥戶者足無停展。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垣墉两字都是墙的意思),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1.下例句中加点的词跟现代语的哪个词相当,把它填在句后的括号里,只许填一个词,否则不给分。(8分)(a)猫于中山。( )(b)中山人之猫。( )(c)吾之在鼠。( )(d)饥寒远。( )( )(e)若之何而去猫也。( )2.下面三个句子各有五条解释,把正确的一条选出来,在后百的括号里打个“√”,其余四条后百的括号里一律不要写任何符号,否则不给分。(12分)(1)盍去诸?(a)大概该赶走它了吧?( )(b)为什么赶走它呢?( )(c)何不离开这儿呢?( )(d)何不把它赶走呢?( )(e)何不离开这些东西呢?( )(2)是非若所知也。(a)这迈理不象我们知道的那样。( )(b)是对还是错你是知道的。( )(c)是你所不知迈的。( )(d)是对还是错正象我们知道的那样。( )(e)这迈理不是你所能知道的。(3)个不病于无鸡乎?(a)不觉得失掉鸡有害吗?( )(b)不比没有鸡更有害吗?( )(c)不因为失掉鸡而受到损害吗?( )(d)没有了鸡不是一种损失吗?( )(e)不会因为没有鸡吃而生病吗?( )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垣墉两字都是墙的意思),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下面三个句子各有五条解释,把正确的一条选出来,在后百的括号里打个“√”,其余四条后百的括号里一律不要写任何符号,否则不给分。(12分)(1)盍去诸?(a)大概该赶走它了吧?( )(b)为什么赶走它呢?( )(c)何不离开这儿呢?( )(d)何不把它赶走呢?( )(e)何不离开这些东西呢?( )(2)是非若所知也。(a)这迈理不象我们知道的那样。( )(b)是对还是错你是知道的。( )(c)是你所不知迈的。( )(d)是对还是错正象我们知道的那样。( )(e)这迈理不是你所能知道的。(3)个不病于无鸡乎?(a)不觉得失掉鸡有害吗?( )(b)不比没有鸡更有害吗?( )(c)不因为失掉鸡而受到损害吗?( )(d)没有了鸡不是一种损失吗?( )(e)不会因为没有鸡吃而生病吗?( )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日:“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乜。轨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逮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遺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域淀,号三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遺李兴议和。帝日:“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遺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倩请幸成都/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畔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闫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致,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岀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诚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砻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2)若欲货财,汉以玉启赐单于,有故事,宣许之。

答谢景山①书[宋]蔡襄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选自《全宋文》)【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肸(xǐ):人名,与孔子同时。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特于人 唱:称道,赞扬。B. 某尝景山好称学韩杜笔 病:批评,不满。C. 君子皆不也 由:遵循,遵从。D. 而其所不至 恨:遗憾,后悔。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困道者多矣 移其栗河内B. 委乎天特用者也 惜其用武不终也C. 使襄年四十而卑辱 其翼垂天之云D. 道所怀 作《师说》贻之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B. 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C. 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D. 本文采用逐层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事态度,行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今 虽 谆 谆 其 词 非 求胜 于 景 山 盖 陈 己 之 所 守 抑 未 知 景 山 以 为 非 是 也 诚 以 为 非 是 幸 亦 语 焉 襄 不 敢 惮 烦 于 屡 告 也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话。(1)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2)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綮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岱”,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常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遂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节选自《晋书•羊祜传》)【注】①诡计:奇计。(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博学能文 ②枯独其室(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皆计所,送绢尝之【 】A.侵占 B.侵占 C.侵害 D.侵袭②枯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A.结交 B.连接 C.往来 D.沟通(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胤今日若死,此门开耳 今君亡赵走燕B.称为“羊公”,不名也 句读之不知,惑不解C.枯女夫尝劝枯有营置 视成蓄,掩口胡卢而笑D.人臣树私背公 及诸河,在舟中矣(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5)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6)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相关事迹 羊祜的品质安边垦田 ____________   徐胤当门 ____________邓香归降 ____________陆抗服药 ____________

心源亭记(明)李贤 ①邓1之儒学,在古城巽隅2,规制宏敞,殿后曰“明伦堂”。堂前道中一井,其水湛然以清,有司作亭其上,御史项君题之曰“心源”。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②噫!旨□,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井内之泉也,而必冠之以心者,何哉?湛然以清者,水之本体也。苟终日荡之,未有不浊者也。虚灵不昩者,心之本体也。苟私欲蔽之,未有不昏者也。水之荡而浊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清于是乎出矣。心之蔽而昏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明于是乎在矣。甚矣,水之清濁有似于人心之昏明也。③清而明者,莫不皆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然水之浊者,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虽由乎静,必有主敬之功焉,此心之明德,无或昏也。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3而已矣。④或曰:项君名亭之意,果出于此乎?曰:不可得而知也。据心源之名而推心源之理如此。然项君之意,虽不可知,要之不出此理之外也。⑤于是乎记。(李贤《古穰集·卷三》)【注】1邓:地名。邓州 2巽隅:东南角 3放心:丧失了的善良之心。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哉 B.也 C.焉 D.耳2.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高大宽敞的邓州官学坐落于古城的东南角。B.殿后通往明伦堂的道路上有一口清澈的井。C.御史将当地官员修建的井命名为“心源”。D.州守崔富吩咐李贤的同乡去邀请李贤作记。3.对文中“心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性清明的心源,会因为被个人欲望蒙蔽而变混浊。B.变得混浊的心源,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恢复本性。C.寻找丧失了的善良之心,其实就是寻找清明的心源。D.“学问之道”在于让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居是学者,睹心源之明,宁不惕然有所警哉?A.第①段末尾 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 D.第④段末尾5.第③段的论述在第②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4分)

项经传①公讳经,字诚之,号怡庵,襄毅公长子。成化丁未成进士,明年,授南京福建道御史,奉命简阅内库。内库向为豪贵人掌,公既至,循故实,稽录羨余①,无敢冒利者。比又视南城,南城肃然。为御史者七年,倔强有父风。②升太平府知府。至则叹曰:“嗟乎!太平,建康南屏也,实国家股肱郡,然民贫矣,不宽不可。”于是身抚循之,流亡来归者万计。③移治临江。临江与袁、筠诸郡接壤也,土寇剽逸,出没其间,民无休居。公至,悯然曰:“夫临江与太平异也,寇勿击,民勿宁。”乃立捕诸豪贼百八十人置之法,一郡大治。④逾年,临江饥,有司方请赈,公曰:“民饥甚矣,必请而赈,是坐以待毙也;赈而勿请,罪在太守。宁以一身活数万人。”于是发府库金五千有奇,建和籴之法,民赖以存治。而监司督赋方急,公入争曰:“化理以民命为重,民惫矣,以杖驱之,是束羊加石而沉之渊,直速死耳。民尽死,赋从何出?”继而岁大稔,民感德报称,赋入为诸郡先。⑤时中官刘瑾用事,权擅天下,天下吏多赂瑾者。其有司以上赂各有等,公勿赂,瑾怒。或以告公。公曰:“人各有志,彼乌怒?即怒,吾命耳。”卒弗赂也。居无何瑾诛诸赂者皆败台谏荐公抗直可大用。公曰:“吾乃今可休矣。”遂具疏请老,以江西右参政致仕。(节选自《槜李往哲列传》)【注】①羡余:赋税的盈余。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故实 (2)比又南城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录羡余( ) A.登记 B.仔细 C核查 D.延迟(2)无敢利者( ) A.侵犯 B.贪占 C.冒充 D.盗窃3.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民饥甚矣,必请而赈,是坐以待毙也;赈而勿请,罪在太守。宁以一身活数万人。4. 用“/”为第⑤段画线部分断句。(3分)居无何瑾诛诸赂者皆败台谏荐公抗直可大用。5.第②③段分别写项经治理太平府和临江府,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请分析其原因。(3分)6.第④段写到“监司督赋方急”,项经与他论理,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4分)

爱山楼记 [宋]彭汝砺①人情得所乐则喜,然皆累于物。徇名者劳,徇利者忧,驰骋田猎者危,乐酒者荒,溺色者亡。山水可以无累矣,□好之者鲜,知所以好之者尤鲜。樵夫野老,出入耕息,日夕于是,乌知所以好之?佛老之宫,深据险阻,得其形势,乌知所以好之?②屏山在饶州浮梁东南,其秀丽出数重,其广绵亘数百里。其洞出于郁者为集仙,入以烛,既达,空洞深沉如大厦。溪横其前,其清若鉴,可见毫发,其音若佩玉,中律吕。③外舅甯公宅于是,始诛茅而为庵,凌空而为桥,日与佳客游。以为未足,乃面一山之胜而作楼百尺。既成落之,四顾踌躇。山连如珠,或枯或菀,如云涌,如水波兴焉,如决聚讼而车徒趣焉。日星风云,雾雨霜雪,昼夜四时之气象消息合散于须臾。使绘画之工以微尘为墨,曾不得其仿佛,论说之士辨周万物,亦不能道其绪余。公方玩千里于一席,揽胜概于樽俎,几尽之矣,不亦善乎!公曰:“吾见其高明而有容,广大而无隅,登日出云,甘雨沾濡,草木润泽,遍覆昆虫。”予曰:“嗟夫,是知所以好之者与!”④公名锡,字祐甫。子洵,今为靖安军节度推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因 B.而 C.则 D.且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第②段交代了屏山的位置和环境特点。 B.葱茏的屏山上有一个名叫集仙的山洞。C.屏山秀丽出众,占地广大,超出他山数倍。 D.小溪清澈得像镜子,流水声动听得像音乐。3.第③段画线的“玩千里于一席”一语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4.文章称颂甯公“知所以好之者”,全文围绕这一点展开,层层铺垫,笔法曲折,请加以分析。(5分)

将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将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蚌 方 出 曝 而 鹬 啄 其 肉 蚌 合 而 箝 其 喙 鹬 曰 今 日 不 雨 明 日 不 雨 即 有 死 蚌 蚌 亦 谓 鹬 曰 今 日 不 出 明 日 不 出 即 有 死 鹬 两 者 不 肯 相 舍 渔 者 得 而 并 禽 之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节录自《捕蛇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