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2016年江苏省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獻。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②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呜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志而泣。公简其映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宋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衿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②藨蓘:耕耘。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事文墨久矣   事:从事

B.病目眚   病:疲惫

C.詈不佳   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鞫之   鞫:审讯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3.把文中【】里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译文: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译文:

4.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答:

答案解析

1.B 2.D3.(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4.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线果。1.病: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为“患病”。2.黄贞父并非遇到难题无法解决,而是“将以困张广昌”,即故意为难张汝霖。3.(1)已,算了;还,回家;以,连词,表目的;期,期望,希望;坠,损害、毁掉、堕落;先业,祖先的事业。(2)经书题,即经书中的考题;相商,即相互商量;文立就,即文章马上就形成了;言及者,指谈到此事。4.从文章第一段中的“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可以看出书写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从“输粟入太学”可知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从邓文洁面试张汝霖的“六十而耳顺”(出自《论语》)的题目以及“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可知考题出自经书;从张汝霖考试前后的不同遭遇可知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参考译文】祖父名叫汝霖,号雨若。幼年爱好古学,博览群书。年轻时不肯学习书法,字体粗拙难看,到官府应试,总是考不中。于是交纳钱粮进入太学,滞留困厄二十年。他父亲文恭公去世后,家中灾难年不曾下楼。江西邓文洁公到越地来,凭吊文恭公,文恭公墓地上的树木已经有两手合围粗细,(文洁公)拉着树枝泫然泪下,悲伤呜咽着离开。祖父送他送到邮亭,文洁公面对祖父愁闷不乐,大概因为文洁公听信忌恨祖父的人的话,说祖父违逆祖训开酒店,不从事文墨之事很久了,所以见到祖父就叹惜。这天将要分别,(文洁公)看着祖父说:“你...

查看完整答案

讨论

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

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__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__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彩票[德国]沃尔夫·冈哈尔姆尤利乌斯是一个画家,而且是一个很不错的画家。他画快乐的世界,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快乐的人。不过没人买他的画,因此他想起来会有点伤感,但只是一会儿。玩玩足球彩票吧!”他的朋友劝他,“只花两马克便可赢很多钱!”于是尤利乌斯花两马克买了一张彩票,而且真的中了奖!他赚了五十万马克。“你瞧!”他的朋友都对他说,“你多走运啊!现在你还经常画吗?”“我现在就只画支票上的数字!”尤利乌斯笑道。尤利乌斯买了一幢别墅并对它进行一番装饰。他很有品位买了许多好东西:阿富汗地毯、维也纳柜橱、佛罗伦萨小桌、迈森瓷器,还有古老的威尼斯吊灯。尤利乌斯很满足地坐了下来,他点燃一支香烟静静地享受他的幸福。突然他感到好孤单,便想去看看朋友。他把烟往地上一扔—一在原来那个用石头做的画室里他经常这样做——然后就出去了。燃烧着的香烟躺在地上,躺在华丽的阿富汗地毯上......一个小时以后,别墅变成一片火的海洋,它完全被烧没了。朋友们很快就知道这个消息,他们都来安慰尤利乌斯。“尤利乌斯,真是不幸呀!”他们说。“怎么不幸了?”他问。“损失呀!尤利乌斯,你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什么呀,不过是损失了两马克。“(1)小说为什么以“彩票”为题?谈谈你的看法。2)结尾“什么呀,不过是损失了两马克”是否在情理之中?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材料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子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材料三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材料四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孔子的教学特色。(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学习《诗经》的意义。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昨夜雨疏风骤,__________。__________,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__________,封狼居胥,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 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角的项是【 】A.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诺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B. 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 “宣言”含义不同。C. 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D. 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B. 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C. 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D. 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王不听,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日:“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子与人歌而善①,必使反之②,而后和之。(《论语·述而》)【注】①善:唱得好。②反之:再唱一遍。1. 概括说明第一则材料、第二则材料内涵的共性。2. (1)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爱好音乐,音乐修养很高,如第三则材料。另举一个有关孔子与音乐的例子。(2)对第三则材料中孔子的做法进行多方面解读。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时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敖,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句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转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选举行,由丞相主持。C.司衣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D.当轴,指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她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早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婧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又减价集常平米,多作馕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僣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由此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安中进士出身,具有敏捷才思。他随众向朝廷表贺瑞应,徽宗称他为奇才,又出题专门考查,随即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擢升为御史中丞。B.王安中弹劾蔡京,得到皇上采纳。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荐道术之士,扰乱朝廷,他陈奏蔡京之罪,要求惩治,蔡京恐惧,其子蔡攸也哭请皇上宽恕。C.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D.王安中诗文兼擅。受到皇上器重。他极有文采,为文厚实脱俗,曾受命赋诗百韵以纪盛宴,徽宗高度赞扬,下令书于大殿屏风,将副本赐给侍臣。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并言京欺君僣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2)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琅嬛福地记[明]张岱晋太康中,张茂先口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痞伫视,望石再拜而去。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注]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B. 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C. 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D. 读书三十乘 乘:车。2.下列各组句子中,括号中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茂先坐(与)论说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B. (若)二十年外书(若)望仆不相师C. 多(所)未闻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D. 望石再拜(而)去 毕礼(而)归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4.把文中【】里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进 言 者 皆 曰 天 下 已 安 已 治 矣 臣 独 以 为 未 也 曰 安 且 治 者 非 愚 则 谀 皆 非 事 实 知 治 乱 之 体 者 也 夫 抱 火 厝 之 积 薪 之 下 而 寝 其 上 火 未 及 燃 因 谓 之 安 方 今 之 势 何 以 异 此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日:“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乜。轨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逮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遺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域淀,号三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遺李兴议和。帝日:“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遺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倩请幸成都/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畔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闫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致,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岀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诚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砻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2)若欲货财,汉以玉启赐单于,有故事,宣许之。

爱山楼记 [宋]彭汝砺①人情得所乐则喜,然皆累于物。徇名者劳,徇利者忧,驰骋田猎者危,乐酒者荒,溺色者亡。山水可以无累矣,□好之者鲜,知所以好之者尤鲜。樵夫野老,出入耕息,日夕于是,乌知所以好之?佛老之宫,深据险阻,得其形势,乌知所以好之?②屏山在饶州浮梁东南,其秀丽出数重,其广绵亘数百里。其洞出于郁者为集仙,入以烛,既达,空洞深沉如大厦。溪横其前,其清若鉴,可见毫发,其音若佩玉,中律吕。③外舅甯公宅于是,始诛茅而为庵,凌空而为桥,日与佳客游。以为未足,乃面一山之胜而作楼百尺。既成落之,四顾踌躇。山连如珠,或枯或菀,如云涌,如水波兴焉,如决聚讼而车徒趣焉。日星风云,雾雨霜雪,昼夜四时之气象消息合散于须臾。使绘画之工以微尘为墨,曾不得其仿佛,论说之士辨周万物,亦不能道其绪余。公方玩千里于一席,揽胜概于樽俎,几尽之矣,不亦善乎!公曰:“吾见其高明而有容,广大而无隅,登日出云,甘雨沾濡,草木润泽,遍覆昆虫。”予曰:“嗟夫,是知所以好之者与!”④公名锡,字祐甫。子洵,今为靖安军节度推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因 B.而 C.则 D.且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第②段交代了屏山的位置和环境特点。 B.葱茏的屏山上有一个名叫集仙的山洞。C.屏山秀丽出众,占地广大,超出他山数倍。 D.小溪清澈得像镜子,流水声动听得像音乐。3.第③段画线的“玩千里于一席”一语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4.文章称颂甯公“知所以好之者”,全文围绕这一点展开,层层铺垫,笔法曲折,请加以分析。(5分)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语。(注意:"1、根据原文直译,2、译文要通顺,3、要加标点符号,4、译文写在试卷上。)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族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按可诬一世之人!”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段文字中带有着重号的句子。译文写在括号里。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至书以观】(__________)每假借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__________),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__________)录毕,【走送之】(__________),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余因得观群书。

给下面这段文字加上标点,并解释加黑的词语。解释写在括号里。张 良 尝(______) 闲 从 容 步 游 下 邳① 圯② 上 有 一 老 父 衣 褐(______) 至 良 所 直 堕 其 履 圯 下 顾(______) 谓 良 曰 孺 子 下 取 履 良 愕 然 欲 殴 之 为 其 老 强 忍 下 取 履 父 曰 履 我(______) 良 业(______) 为 取 履 因(______) 长 跪 履 之 父 以 足 受 笑 而 去 良 殊 大 惊 随 目 之 父 去 里 所(______) 复 还 曰 孺 子 可 教 矣 后 五 日 平 明(______) 与 我 会 此①下邳(pī):地名。②圯(yí):桥梁。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节录自《愚公移山》)

试标点下面的一段文章: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曹刿论战》出在哪一本书?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把下面一首诗翻译成白话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用现代汉语把下面的文句翻译出来: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把下边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语: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昔人云:“作大字要如小字,作小字要如大字。”盖谓大字则欲如小字之详细曲折,小字则欲具大字之体格气势也。刊勒之工仍有善展字者。不拘字之大小,皆可递展。其法以刀錾去纸存墨,就灯旁映之。灯愈近则其形愈大。自尺至丈,惟意所定。然后展纸于壁,模勒其影。既小大适中,且不失体势。亦良法也。

上(指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耶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