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1957年全国统考

把下面一首诗翻译成白话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答案解析

暂无答案

讨论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________的说法。(2分)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4分)

上曾子固龙图①书[宋]张耒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其诚,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道,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厌。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愤而非怼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故剖志决虑以无自显,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也;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也;如神仙烟云,高远而不可挹也。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试,休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揆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共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选自《张耒集》,标点有改动)[注]①曾巩:字子固。龙图:宋代官职名。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惟其言不乎其心 浮:显现B.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 纂:继承C.兵戈不 试:使用D近两汉,远追三代 揆:揣度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一出其诚 飘飘如遗世独立B.有不足以过者 此小大辩也C.刚毅信实 劳苦功高如此D.日趋富盛之域 赵尝五战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在给曾巩的信中,不仅表现出对屈原文章的喜爱,也显示出对屈原仁而无私、气遒趣高人格的理解与欣赏B.作者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遭遇灾祸,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C.文章以言与德的关系为中心,探讨了三代至宋的君子之文,认为语言无论华美、简朴、迂曲还是疏荡,都可从文中探得其道德和志向。D.本文通过对司马迁、韩愈、欧阳修等人的评价,表达了作者的文学观点;语言整散结合,铺陈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说理气势。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某 自 初 读 书 即 知 读 执 事 之 文 既 思 而 思 之 广 求 远 访 以 日 揽 其 变 呜 呼 如 公 者 真 极 天 下 之 文 者 欤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4分)译文:(2)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4分)译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①敬而行②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③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论语·雍也》)[注]①居:居心。②行:做事。③大:同“太”。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______为本。“敬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2分)2.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4分)

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责,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东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氏乃与时俱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①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②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③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旧俗方以大坏,厌藜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坠厥初。(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注]①太傅: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丈夫哉!治生非必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已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告匮。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而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节选自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载闻 令:美好B.革带 敝:破旧C.藜藿 厌:满足D.毋使仓有告 匮:缺乏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辱先人夫夷近,则游者众B.积线累月能就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C.有陷于危辱之地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D.贫穷至廉耻不顾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始流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B.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4.下列句子全都符合陆游所说“常成于困约”的一组是【 】①东徙渡江,夷于编氓 ②终身未尝为越产③旧庐一椽不可加也 ④革带敝,以绳续绝处⑤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 ⑥沦于市井、降于皂隶A.①③⑤ B.②③④C.①④⑤ D.②④⑥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陆游缅怀了旧时家风,针对当时有族人贪图享乐的现象,表达了对家风难继的忧虑。B.叶氏家训告诫族人应该节制欲望,谦逊恭谨,修身养性,以利于守家治生。C.陆氏家族复兴,缘于坚守家风;叶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士农工商为榜样,各安其分。D.陆文借祖先的实例阐明家训的主旨,叶文通过假设来论说不善治生的危害。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4分)译文:(2)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4分)译文:7.请概括陆游、叶梦得二人对家风的要求有何异同。(3分)答: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词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弻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吏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为忠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译文:(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译文:5.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3分)答: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票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装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任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5.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②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子思見老萊子,老萊子聞穆公將相子思,老萊子曰:若子事君,將何以為乎?子思曰:順吾性情,以道輔之,無死亡焉。老萊子曰:不可順子之性也,子性剛而傲不肖,又且無所死亡,非人臣也。子思曰:不肖,故人之所傲也。夫事君,道行言聽,则何所死亡?道不行,言不聽,则亦不能事君,所謂無死亡也。老萊子曰:子不見夫齒乎?雖堅剛,卒盡相摩;舌柔順,終以不弊。子思曰:吾不能為舌,故不能事君。(《孔叢子·抗志》)1.關於子思不能事君的原因,下列敘迹錯誤的選項是【 】A.不能順己性情 B.不願愚忠枉死C.無法為民喉舌 D.難以道行言聽2.依據上文,最符合老萊子之意的選項是【 】A.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B.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C.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D.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

心源亭记(明)李贤 ①邓1之儒学,在古城巽隅2,规制宏敞,殿后曰“明伦堂”。堂前道中一井,其水湛然以清,有司作亭其上,御史项君题之曰“心源”。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②噫!旨□,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井内之泉也,而必冠之以心者,何哉?湛然以清者,水之本体也。苟终日荡之,未有不浊者也。虚灵不昩者,心之本体也。苟私欲蔽之,未有不昏者也。水之荡而浊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清于是乎出矣。心之蔽而昏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明于是乎在矣。甚矣,水之清濁有似于人心之昏明也。③清而明者,莫不皆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然水之浊者,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虽由乎静,必有主敬之功焉,此心之明德,无或昏也。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3而已矣。④或曰:项君名亭之意,果出于此乎?曰:不可得而知也。据心源之名而推心源之理如此。然项君之意,虽不可知,要之不出此理之外也。⑤于是乎记。(李贤《古穰集·卷三》)【注】1邓:地名。邓州 2巽隅:东南角 3放心:丧失了的善良之心。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哉 B.也 C.焉 D.耳2.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高大宽敞的邓州官学坐落于古城的东南角。B.殿后通往明伦堂的道路上有一口清澈的井。C.御史将当地官员修建的井命名为“心源”。D.州守崔富吩咐李贤的同乡去邀请李贤作记。3.对文中“心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性清明的心源,会因为被个人欲望蒙蔽而变混浊。B.变得混浊的心源,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恢复本性。C.寻找丧失了的善良之心,其实就是寻找清明的心源。D.“学问之道”在于让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居是学者,睹心源之明,宁不惕然有所警哉?A.第①段末尾 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 D.第④段末尾5.第③段的论述在第②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4分)

项经传①公讳经,字诚之,号怡庵,襄毅公长子。成化丁未成进士,明年,授南京福建道御史,奉命简阅内库。内库向为豪贵人掌,公既至,循故实,稽录羨余①,无敢冒利者。比又视南城,南城肃然。为御史者七年,倔强有父风。②升太平府知府。至则叹曰:“嗟乎!太平,建康南屏也,实国家股肱郡,然民贫矣,不宽不可。”于是身抚循之,流亡来归者万计。③移治临江。临江与袁、筠诸郡接壤也,土寇剽逸,出没其间,民无休居。公至,悯然曰:“夫临江与太平异也,寇勿击,民勿宁。”乃立捕诸豪贼百八十人置之法,一郡大治。④逾年,临江饥,有司方请赈,公曰:“民饥甚矣,必请而赈,是坐以待毙也;赈而勿请,罪在太守。宁以一身活数万人。”于是发府库金五千有奇,建和籴之法,民赖以存治。而监司督赋方急,公入争曰:“化理以民命为重,民惫矣,以杖驱之,是束羊加石而沉之渊,直速死耳。民尽死,赋从何出?”继而岁大稔,民感德报称,赋入为诸郡先。⑤时中官刘瑾用事,权擅天下,天下吏多赂瑾者。其有司以上赂各有等,公勿赂,瑾怒。或以告公。公曰:“人各有志,彼乌怒?即怒,吾命耳。”卒弗赂也。居无何瑾诛诸赂者皆败台谏荐公抗直可大用。公曰:“吾乃今可休矣。”遂具疏请老,以江西右参政致仕。(节选自《槜李往哲列传》)【注】①羡余:赋税的盈余。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故实 (2)比又南城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录羡余( ) A.登记 B.仔细 C核查 D.延迟(2)无敢利者( ) A.侵犯 B.贪占 C.冒充 D.盗窃3.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民饥甚矣,必请而赈,是坐以待毙也;赈而勿请,罪在太守。宁以一身活数万人。4. 用“/”为第⑤段画线部分断句。(3分)居无何瑾诛诸赂者皆败台谏荐公抗直可大用。5.第②③段分别写项经治理太平府和临江府,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请分析其原因。(3分)6.第④段写到“监司督赋方急”,项经与他论理,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4分)

爱山楼记 [宋]彭汝砺①人情得所乐则喜,然皆累于物。徇名者劳,徇利者忧,驰骋田猎者危,乐酒者荒,溺色者亡。山水可以无累矣,□好之者鲜,知所以好之者尤鲜。樵夫野老,出入耕息,日夕于是,乌知所以好之?佛老之宫,深据险阻,得其形势,乌知所以好之?②屏山在饶州浮梁东南,其秀丽出数重,其广绵亘数百里。其洞出于郁者为集仙,入以烛,既达,空洞深沉如大厦。溪横其前,其清若鉴,可见毫发,其音若佩玉,中律吕。③外舅甯公宅于是,始诛茅而为庵,凌空而为桥,日与佳客游。以为未足,乃面一山之胜而作楼百尺。既成落之,四顾踌躇。山连如珠,或枯或菀,如云涌,如水波兴焉,如决聚讼而车徒趣焉。日星风云,雾雨霜雪,昼夜四时之气象消息合散于须臾。使绘画之工以微尘为墨,曾不得其仿佛,论说之士辨周万物,亦不能道其绪余。公方玩千里于一席,揽胜概于樽俎,几尽之矣,不亦善乎!公曰:“吾见其高明而有容,广大而无隅,登日出云,甘雨沾濡,草木润泽,遍覆昆虫。”予曰:“嗟夫,是知所以好之者与!”④公名锡,字祐甫。子洵,今为靖安军节度推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因 B.而 C.则 D.且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第②段交代了屏山的位置和环境特点。 B.葱茏的屏山上有一个名叫集仙的山洞。C.屏山秀丽出众,占地广大,超出他山数倍。 D.小溪清澈得像镜子,流水声动听得像音乐。3.第③段画线的“玩千里于一席”一语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4.文章称颂甯公“知所以好之者”,全文围绕这一点展开,层层铺垫,笔法曲折,请加以分析。(5分)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语。(注意:"1、根据原文直译,2、译文要通顺,3、要加标点符号,4、译文写在试卷上。)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族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按可诬一世之人!”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段文字中带有着重号的句子。译文写在括号里。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至书以观】(__________)每假借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__________),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__________)录毕,【走送之】(__________),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余因得观群书。

给下面这段文字加上标点,并解释加黑的词语。解释写在括号里。张 良 尝(______) 闲 从 容 步 游 下 邳① 圯② 上 有 一 老 父 衣 褐(______) 至 良 所 直 堕 其 履 圯 下 顾(______) 谓 良 曰 孺 子 下 取 履 良 愕 然 欲 殴 之 为 其 老 强 忍 下 取 履 父 曰 履 我(______) 良 业(______) 为 取 履 因(______) 长 跪 履 之 父 以 足 受 笑 而 去 良 殊 大 惊 随 目 之 父 去 里 所(______) 复 还 曰 孺 子 可 教 矣 后 五 日 平 明(______) 与 我 会 此①下邳(pī):地名。②圯(yí):桥梁。

将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将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蚌 方 出 曝 而 鹬 啄 其 肉 蚌 合 而 箝 其 喙 鹬 曰 今 日 不 雨 明 日 不 雨 即 有 死 蚌 蚌 亦 谓 鹬 曰 今 日 不 出 明 日 不 出 即 有 死 鹬 两 者 不 肯 相 舍 渔 者 得 而 并 禽 之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节录自《捕蛇者说》)

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方括号中是古人注解),读后答题。甲.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注:使酒,因酒纵性谓之使酒。近,谓亲近天子而为大臣。]至,留邸(①a)一月,见(①b)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注:谓窥见陛下深浅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乙.以一人之誉而召季布以一人之毁而遣季布天下将窥其浅深虽然何病人主威福之大权,岂以天下莫能窥为不测哉!布之悻悻于罢去,而仰诘人主以取快,其不足以为御史大夫,明矣。使酒难近之实,自露而不可掩矣。文帝之失,轻于召布也,非轻于罢布也。慎用大臣而不吝于改过,闻人之言,迟之一月,而察其非诬,默然良久而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所以养臣子之耻也,非惭也。如(①c)其惭邪,抑(①d)以轻于召布而愧其知人之不夙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①对下列多义词,分别选出符合文义的解释。(4分) a邸 (A)国舍(B)旅馆(C)停留(D)达 答( ) b见 (A)进见(B)知道(C)显露(D)被 答( ) c如 (A)好象(B)或者(C)假如(D)将要 答( ) d抑 (A)发语辞(B)而且(C)还是(D)只是 答( ) ②选出“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的正确解释。(2分) (A)这个人一定有利用我来欺骗陛下的意图。 (B)这个人一定有人为我欺骗陛下的想法。 (C)这一定是有人利用我来欺骗陛下。 (D)这一定是有人认为我欺骗陛下。 【答】( ) ③选出“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的正确解释。(2分) (A)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到这件事后,就有办法窥测陛下的深浅了。 (B)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到这件事后,有的会据此窥测陛下的深浅。 (C)我担心天下的人,知道或听见这件事的,就有办法窥测陛下的深浅了。 (D)我担心天下知道或听见这件事的人,有的会据此窥测陛下的深浅。 【答】(  ) ④选出“布辞之官”的正确解释。(2分) (A)季布拒绝回到河东太守任上去。 (B)季布辞别文帝回到河东太守的任上去。 (C)季布辞去了河东太守的官职。 (D)季布推辞了文帝封他的河东太守这个官职。 【答】(  ) ⑤从司马迁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季布和文帝的看法,王夫之的看法与他不同。两者的差别有四种说法,选出正确的一种。(3分) (A)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但知过能改;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改过太迟。 (B)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又文过饰非;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人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知人太晚。 (C)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又文过饰非;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改过太迟。 (D)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但知过能改;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知人太晚。 ⑥给画“~~~”线的文句加标点符号。(2分) 以一人之誉而召季布以一人之毁而遣季布天下将窥其浅深虽然何病

.《阿房宫赋》中有“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话,请分别默写出课文《六国论》《过秦论》中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原因的一句话。(4分) 《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