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1992年全国统考

下列加红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居山东时 (指太行山以东地区。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都在太行山以东,所以称为“山东”。)

B、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来看,该地区在长江之外,所以称为“江表”。 )

C、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指嘉峪关以西的地区。 )

D、南取百越之地,置以为桂林、象郡(“百越”即“百粤”,秦时“百越”的地域相当于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 )

答案解析

B

讨论

依以下蘇先生的看法,滁州瑯琊山可能是瑯琊閣的發想來源,其所持的理由是【 】蘇先生:滁州瑯琊山之得名,或謂司馬伷曾暫駐於此’或謂司馬睿曾避亂於此。司馬伷是司馬懿之子,封瑯琊王,率兵平吳時接受吳主孫皓的投降。司馬睿是司馬伷之孫,十五歲襲瑯琊王爵位,西元318年在江東重建晉朝。二人皆與六朝都城金陵關係密切。電視劇《瑯琊榜》中,則有個與此山同名的組織瑯琊閣,攪動了大梁帝都金陵的風雲。因此,若要說劇中瑯琊閣的發想可...

“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____、南岳衡山、西岳________、北岳恒山、中岳________。

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方括号中是古人注解),读后答题。甲.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注:使酒,因酒纵性谓之使酒。近,谓亲近天子而为大臣。]至,留邸(①a)一月,见(①b)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注:谓窥见陛下深浅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乙.以一人之誉而召季布以一人之毁而遣季布天下将窥其浅深虽然何病人主威福之大权,岂以天下莫能窥为不测哉!布之悻悻于罢去,而仰诘人主以取快,其不足以为御史大夫,明矣。使酒难近之实,自露而不可掩矣。文帝之失,轻于召布也,非轻于罢布也。慎用大臣而不吝于改过,闻人之言,迟之一月,而察其非诬,默然良久而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所以养臣子之耻也,非惭也。如(①c)其惭邪,抑(①d)以轻于召布而愧其知人之不夙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①对下列多义词,分别选出符合文义的解释。(4分) a邸 (A)国舍(B)旅馆(C)停留(D)达 答( ) b见 (A)进见(B)知道(C)显露(D)被 答( ) c如 (A)好象(B)或者(C)假如(D)将要 答( ) d抑 (A)发语辞(B)而且(C)还是(D)只是 答( ) ②选出“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的正确解释。(2分) (A)这个人一定有利用我来欺骗陛下的意图。 (B)这个人一定有人为我欺骗陛下的想法。 (C)这一定是有人利用我来欺骗陛下。 (D)这一定是有人认为我欺骗陛下。 【答】( ) ③选出“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的正确解释。(2分) (A)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到这件事后,就有办法窥测陛下的深浅了。 (B)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到这件事后,有的会据此窥测陛下的深浅。 (C)我担心天下的人,知道或听见这件事的,就有办法窥测陛下的深浅了。 (D)我担心天下知道或听见这件事的人,有的会据此窥测陛下的深浅。 【答】(  ) ④选出“布辞之官”的正确解释。(2分) (A)季布拒绝回到河东太守任上去。 (B)季布辞别文帝回到河东太守的任上去。 (C)季布辞去了河东太守的官职。 (D)季布推辞了文帝封他的河东太守这个官职。 【答】(  ) ⑤从司马迁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季布和文帝的看法,王夫之的看法与他不同。两者的差别有四种说法,选出正确的一种。(3分) (A)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但知过能改;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改过太迟。 (B)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又文过饰非;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人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知人太晚。 (C)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又文过饰非;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改过太迟。 (D)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但知过能改;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知人太晚。 ⑥给画“~~~”线的文句加标点符号。(2分) 以一人之誉而召季布以一人之毁而遣季布天下将窥其浅深虽然何病

按下面的题目作文。除诗歌外体不限,不少于600字。题目:习惯

《九章算术》上有一道题:“竹原高一丈,末折着地,去本三尺,问竹还高几何?”根据该题所作的图,正确的一副是【 】

.《阿房宫赋》中有“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话,请分别默写出课文《六国论》《过秦论》中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原因的一句话。(4分) 《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文言文的标点有三处遗漏、四处错误,请补出和改正。补出标点 第____行第____字____标点   第____行第____字____标点   第____行第____字____标点   改正标点 第____行第____字____,误____,正____;第____行第____字____,误____,正____;第____行第____字____,误____,正____;第____行第____字____,误____,正____。注意:位置栏中应填入阿拉伯数字;“字”后的横线上应填入“前”、“后”什么标点前、后。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方括号中古人的注解),回答问题。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钟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 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①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不足保也;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②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夏桀之国,左天门③之阴,而右天溪④之阳,庐、 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注:吴起列传有,小异。史迁曰:“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扬雄曰:“美哉言乎!使起之用兵每右斯,则太公何以加诸?”二子论之当矣。然其言不可以人废也。] [注]①吴起:战国时魏人,曾为魏将,屡建战功,魏文侯任作为西河守。文侯死,遭人陷害,逃奔楚国。不久任楚令尹,辅佐悼王实行变法。他严明法令,裁减冗员,整顿统治机构,促进了楚国的富强。悼王死,为旧贵族杀害。②三苗:我国古代部族名。③天门:山名。④天溪:水名。 1.下面一句话中“重”字的正确读音和解释是【 】(1分) 是重危也。 (A)zhòng重大的 (B)chóng重复 (C)zhòng更加   (D)chóng重新 以下两题,例句中加红的字和题目中带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2.且君亲臣而胜降城。【 】(2分)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B)臣尝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C)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D)其行罚也,非以忿怒妄诛而暴心也。 3.西河之政,专委子矣。【 】(2分) (A)然陈涉瓮牖绳枢子。 (B)孔子云:何陋有? (C)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 (D)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有也。 4.“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这句话的正确译文是【 】(2分) (A)然而能够取得那些城高人众二者并具的地方,是因为那些地方政治不好。 (B)然而却能够取得那些城高人众二者并具的地方,说明魏国政治不好。 (C)然而那些地方能够被兼并,是因为那些地方政治不好。 (D)然而却能够兼并那些地方,说明魏国的政治不好。 5.本文中夏桀之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是【 】(2分) A.左天门之北,右天溪之南。 B.左天门之南,右天溪之北。 C.左天门之南,右天溪之南。 D.左天门之北,右天溪之北。 6.古注中所引史迁、扬雄的观点和注者自己的观点正确的理解是【 】(4分) A史迁肯定吴起之言,否定其行。扬雄既肯定其言,又肯定其行。注者赞同史迁的意见。 B史迁肯定吴起之言,还定其行。扬雄既肯定其言,又肯定其行。注者赞同扬雄的意见。 C史迁、扬雄、注者都肯定吴起之言,否定其行,只是程度和表述方式有所不同。 D史迁、扬雄、注者都肯定吴起之言,否定其行,表述方式不同而程度并无差异。 7.根据古注,可以知道原文中吴起的这些话又见于哪一部古书?(2分)

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纪念朱自清先生的论文(略有改动),读后回答问题。 在朱先生关于新诗现代化的理论中,新诗思想内容的现代化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朱先生在考察中国新诗的诞生历史时,首先注意的就是启蒙时期的新诗与“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密切联系:“那时是个解放的时代。解放从思想起头,人人对于一切传统都有意见,都爱议论,作文如此,作诗也如此。他们关心人生、大自然以及被损害的人。(甲)”;(乙)(《新诗杂话?诗与哲理》),它表现了新诗与时代及时代先进思潮之间的血肉联系。朱先生还以十分明确的语言指出,“从新诗运动开始,就有社会主义倾向的诗;”他并且具体考察了新、旧诗人与人民之间的不同的关系和态度,以充分揭示新诗在思想倾向上的现代化特征。他说,“旧诗里原有叙述民间疾苦的诗,……可是新诗人的立场同,不是从上层往下看,是与劳苦的人站在一层而代他们说话”;朱先生以极大热情为这类社会主义倾向的“表现劳苦生活”的诗辩护,指出“有些人不承认这类诗是诗,以为必得表现微妙的情境的才是的”,是一种狭隘的观念(《新诗杂话?新诗的进步》)。在论述新诗中的“爱国诗”时,他也着重于将新诗人(如闻一多)与传统爱国诗人(如陆游)在国家观念上的不同揭示出来,强调新诗人所表达的国家观念(丙)包括(丁)“超越了社稷和民族”,而是一个现代化的“理想的完美的中国”,这个观念“不必讳言是外来的”(《新诗杂话?爱国诗》);朱先生所强调的依然是新诗思想的现代化。 [注]《新诗杂话》是朱自清先生关于新诗的文集,收有作者1936年至1944年的15篇论著和一篇译文。 1.下面是从 中摘出的语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将这些语句加以排列(只填序码)。(4分) ①而“诗与哲理”的结合与统一,也就成为中国新诗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与传统 ②关心大自然 ③便阐发自我价值 ④这样,“说理”就成为初期新诗的“主调之一” ⑤关心人生 ⑥便阐发人道主义 ⑦关心被损害的人 ⑧便阐发泛神论 [注:泛神论是一种把神融化在自然界中的哲学观点,宣称神即自然界,神存在于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并没有什么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 【答】属于(甲)的有____________; 属于(乙)的有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共用引号13处(包括(甲)和(乙)中的3处,其中引号注明出处的有3处。下列四项对于文中引号使用情况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表示引用的有7处;没注明出处的依次引自《新诗杂话》中的《诗与哲理》《新诗的进步》和《爱国诗》。 B.表示引用的有12处;没注明出处的依次引自《新诗杂话》中的《诗与哲理》《新诗的进步》和《爱国诗》。 C.表示引用的有7处;没注明出处的有的引自《新诗杂话》中的《诗与哲理》《新诗的进步》和《爱国诗》,有的无法判断。 D.表示引用的有12处;没注明出处的有的引自《新诗杂话》中的《诗与哲理》《新诗的进步》和《爱国诗》,有的无法判断。 3.为文中 和 处选择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语气通畅。【 】(2分) A.既、又  B.不但、而且 C.虽然、但是  D.尽管、却 4.根据这段文字的内容,下列判断全对的一组是【 】(4分) ①文中的“新诗”是“五四”时期的白话诗。 ②“讲道理”是“新诗”的一个重要传统。 ③朱先生认为,“新诗”是与时代思潮紧密联系的。 ④“新诗”叙述了民间疾苦。 ⑤文中的“社会主义倾向”指的是新诗表现了“劳苦生活”。 ⑥旧爱国诗着眼于国家的“现在”,新爱国诗着眼于国家的“未来”。 A.①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④⑥ 5.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作者是从几个方面论述的?把每层意思概括成一个句子,每句前用序号标明。(7分)

你的好朋友XX是某重点中学高三年级里中上水平的学生。他对历史特别感兴趣,从高一开始,就立志报考某重点大学历史系。现在毕业在即,班主任李老师动员他报考一般院校,认为这样录取的把握比较大。他父母认为学历史“出路”窄,由于他外语成绩很好,所以坚决主张他去报考外经、外贸专业,将业容易找到工作,待遇也比较优厚。他为此感到困惑和苦恼,给你写了一封信,想听听你的意见。请给他写一封回信。 注意:1.信中如涉及你的母校或你本人的姓名,一律用XX代替。 2.全文不少于600字。

古人文集题名(A)或称作者的字或号,(B)或称其谥号,(C)或称其官职,(D)或称其籍贯。分别指出下边六种文集属哪一类。 ①《临川先生文集》  【答】(  ) ②《范文正公文集》  【答】(  ) ③《稼轩长短句》 【答】(  ) ④《柳河东集》  【答】(  ) ⑤《王右丞集》  【答】(  ) ⑥《昌黎先生集》 【答】(  )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②雾毅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觳纹生。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某校為弘揚儒家、墨家思想,特將新建的棟大樓命名為歸仁堂兼愛樓,若欲彰顯命名旨,則川堂懸掛的字幅依序應是【 】

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是哪两位?

今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纪念的我国诗人是谁?

陆游是什么朝代的诗人?

《羌村》三首是谁作的?

辛弃疾和白居易是什么朝代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