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1992年全国统考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 】

A、贾谊

B、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答案解析

C

讨论

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又到了东滩草长莺飞的时候。芦苇荡深处,悠然浮出水面的大鱼猝尔游走;不时有鸟儿落下啄食,或是翩然起飞,优美地消失在远方。5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时,广阔的滩涂上没有管护人员和设备多的倒是偷猎者,毒杀鸟儿的事时时发生。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原产于北美的入侵植物,在东滩扩展迅猛,所到之处,其他植物“寸草难生”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迁徙越冬的鸟儿没了食物和休息地。如今,东滩的互花米草已被剿灭大半。

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为纪念这位戏剧大师,某剧院策划了系列演出活动。请为该活动拟写一条宣传语。

鲁迅提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丰子恺的漫画《村学校的音乐课》却没有画人的眼睛。你觉得二者矛盾吗?请结合画面说明理由。

某同学拟了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自1995年以来,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任务。今年,它又完成了历时45天、航程6208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对不熟悉的人而言,( )。在这里,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________分布在第三、四层船舱。由于船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人不用下水就能进行海底勘探。比如,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________,并可根据需要________地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大洋一号”的远航活动,与郑和下西洋相呼应。600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600年后,“大洋一号”不断进步,________,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法律框架下,探索海洋臭秘,开发海洋资源,以实际行动为人类和平利用海洋作出了中国人民的贡献。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B.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C.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航次大陆架勘查任务。D.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大洋一号”的实验室很多,就像迷宫一样B.“大洋一号”有十几个像迷宫一样的实验室C.走进“大洋一号”,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D.进入迷宫一样的“大洋一号”,会分辨不出方向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一应俱全 一览无余 易如反掌 东山再起B.应有尽有 一览无余 轻而易举 再接再厉C.一应俱全 一目了然 轻而易举 东山再起D.应有尽有 一目了然 易如反掌 再接再厉

下面是某校为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阅读下图,对VR(即“虚拟现实”)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某初中校就“喜欢的榜样类型”对本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请根据下图的统计结果,就今后的榜样教育向学校提两条建议。要求:不能出现数字。(改编自2019年4月11日《中国教育报》)

有一个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像巧克力蛋糕——这是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上午11时40分,“嫦娥四号”传回的月背影像图带给人们的________。这张在网络上刷屏的图片,拍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冯·卡门撞击坑。这一盆地是在40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相等,( )。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这大大________了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此前,有关月球背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遥感探测。此次,“嫦娥四号”携带月球车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是中国航天创造的又一个人类“第一次”,是中国为全人类科技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在公众和网友为此________之时,科学家则对“嫦娥四号”所携带的月球车有着更多期待:当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________地通过地月之间的中继星“鹊桥”传回地面。有关月背的研究才刚刚开始。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遐想 限制 亢奋不已 源源不断B.联想 限制 亢奋不已 不绝如缕C.遐想 制约 兴奋不已 不绝如缕D.联想 制约 兴奋不已 源源不断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B.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半球,即正面的半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C.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D.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B.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C.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D.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枝④。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诫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商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体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艾青的《幸福的国土》的体裁是什么?

《陌上桑》的体裁是__________。

《我们最伟大的节日》的体裁是__________。

《九歌》是战国末期楚国伟大诗人_______的作品。

郭沫若的《_____________》是“五四”时期影响最大的一部诗集。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和贺敬之的《回延安》都是运用陕北民歌________的形式写的。

我国古代典籍里的引文前边,常常冠以“子曰”“诗云”,“子曰”就是____说,“诗云”就是《________》上说。

下边三道小题,是给12首诗歌进行科学分类的。试在横线上填写诗题前的号码,在括号里填写诗的类别。①木兰诗   ⑦天上的街市 ②回延安   ⑧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石壕吏   ⑨王贵与李香香 ④伐檀 ⑩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 ⑤有的人   ⑪一月的哀思 ⑥卖炭翁   ⑫杜少府之任蜀州 1.A②⑤⑦⑨是(  ); B.____________是(  ),其中______是律诗,______是绝句。 2.A.____________是文人创作的诗歌; B.____________是(  )。 3.A.____________是(  ); B.①③⑥⑨是(  )。

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③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④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鸥野老心

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600字副标题自定,写在横线上。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谈________________

以“犁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个。【 】

下面的五句古文的译文,只有两句是符合原意的,把它们找出来。【 】【 】

对下面句子中的加红的词,是否属于人称代词的判断正确的是【 】节者有间,刀刃者无厚。

下面是《雨中登泰山》中的一段话,后面列出的四种分析中,哪一种更能确切地反映作者的意图和表现方法?……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缝隙,身子扭得象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象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象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象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主人,谁少了谁,都象不应该似的。

下面引号的三段话反映了作品中人物当时什么样的心情?分别选出贴切的一种,把答案填入表格内。(1)(鲁大海被打后,鲁侍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雷雨》) (2)(祥林嫂第二次回鲁镇后,经常说)“我真傻,真的,……”(《祝福》) (3)(小菲利普把50个生丁给了于勒,心里默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的叔叔于勒》) (A)感慨万端,意在讥讽(B)满腹辛酸,欲说不能 (C)生性懦弱,本质善良(D)随机应变,不露痕迹 (E)骨肉相离,难舍难分(F)怜悯同情,感到不平 (G)痛苦不堪,悔恨莫及(H)惊疑不定,闪烁其词 〖答〗(1)(  );(2)(  );(3)(  )

写说理文究竟难在哪里?在推理还是行文?问题的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它假定了理在文先,第一道手续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续才用语言把理表达出来。这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对。说它对,因为语言总是跟着思想走,思想明确,语言也就会明确,思想混乱,语言也就会混乱。如果不先把意思想好而就下笔写,那就准写不好。所以学好说理文,首先就要学会思考,而这要深入生活,掌握事实,再加上对分析和综合的思想方法的长期辛苦训练。谈到究竟,难还是难在这个方面。 为什么说两道手续的看法又不完全对呢?因为语言和思想毕竟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在运用思想时就要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时也就要运用思想。(1)a语言和思想都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在生发的,在生发时语言和思想在密切联系中互相推动着。据我个人的经验,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1)b在多数场合,(2)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对所要说的道理总要有一些情感,如果对它毫无情感,勉强敷衍公事地把它写下去,结果就只会是一篇干巴巴的应酬文字,索然无味。如果对它有深厚的情感,就会(3)a,全神贯注,思致风发,新的意思就会(3)b地涌现出来。(4)A这是写作中的一种乐境,往往也是写作的一个难关。(4)B新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不免发生矛盾,(4)C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也许接不上头,原来自以为明确的东西也许毕竟还是紊乱的模糊的乃至于错误的。有许多话要说,究竟从何说起?哪个应先说。哪个应后说?哪个应割爱,哪个应作为重点?(4)D主从的关系如何安排?这时候面前就象出现一团乱丝,“剪不断,理乱”,思路好象走入一条死胡同,陡然遭到堵塞,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免心意乱。就是难产的痛苦,也是一个考验的时刻。有两种经情况要避免。一种是松懈下去,蒙混过关,结果就只会是失败,理不通文也就不通。另一种是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勉强继续绞脑汁,往往是越绞越乱,越想越烦。这时候最好是暂时把它(5)a放下,让头脑冷静下来,得到了足够的休息,等精力再旺时再把它(5)b提起来,进行一番冷静的分析,做到“表里精粗无不到”,自然就会“一旦豁然贯通”,令人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在这种情况写出的文章总会是(3)c,文从字顺,内容与形式都是一气呵成的。 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想得很周全。多年来我体会到:读一部理论性的书,总要等到用自己的语言把书中要义复述一遍以后,才能对这部书有较好的掌握;想一个问题,也要等到用文字把所想的东西凝定下来之后,才能对这个问题想得比较透。我发现不但思想训练是写说理文的必要的准备,写说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训练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我认为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的提法是片面的。 (1)按照规定的要求改写文中(1)a、(1)b两处画线的句子,改写时要求内容和语气与上下文衔接。(2分)(1)a设问改直接陈述 原文:为什么说两道手续的看法又不完全对呢?因为语言和思想毕竟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在运用思想时就要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时也就要运用思想。 (1)b将“把”字句改成不用“把”(或“将”)的句子 原文: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 (2)文中(2)处原文一共有下面5个句子。在句后四种排列顺序中选出正确的一种。(2分)甲 只是对要说的道理先有些零星的想法 乙 我并不打什么腹稿 丙 有一个大致的轮廓 丁 一切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戊 也许经过了一番组织 (A)乙,丁,戊,甲,总之,丙。 (B)甲,戊,乙,丙,总之,丁。 (C)乙,甲,戊,丙,总之,丁。 (D)甲,丙,戊,丁,总之,乙。 〖答〗(  ) (3)文中(3)a、(3)b、(3)c三处各缺一个词语,根据前后文意,从所列的词语中选出最恰当的三个,把字母填入表格内。(3分)(A)滚滚而来 (B)字斟句酌 (C)兴会淋漓 (D)源源不断 (E)信手拈来 (F)意到笔随 (G)刻意雕琢 〖答〗(3)a(  )(3)b(  )(3)c( ) (4)“意思既然来得多了,问题也就复杂化了。” 这个句子是从第二段中摘出的,找出它在原文中的位置。文中已标出(4)A、(4)B、(4)C、(4)D四个位置,把代表正确位置的字母填在括号里。(2分) 〖答〗(  ) (5)文中加红的两个“它”字所指代的内容一样吗?它们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6)作者不完全同意那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因为:(4分) (A)他认为,在写说理文时,只有表达结束,思考才能停止。 (B)他认为,在写说理文时,先形成观点再进行表达是很少有的。 (C)他认为,在写说理文时,思想混乱语言也必定混乱。 (D)他认为,在写说理文时,语言总是随思想而生发、变化的。〖答〗(  )

逢蒙学射于羿,(羿,夏之诸侯,善射,百发百中。逢蒙,羿弟子也,亦弟子也,亦能百中。)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A):“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仆,御者也)。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瘐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端人用心有邪辟,知我是其道本所出,必不害我也。)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B):‘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叩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庾公之斯至,竟如孺子之所言。而曰:“我不敢废君事。“故叩轮去镞,使不害人,乃以射孺子,四发而去。乘,四也。孟子言是,以明羿之罪。假使如子濯孺子之得尹公他而教之,何由有逢蒙之祸乎?) 1.羿和逢蒙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子濯孺子、庾公之斯、尹公之他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曰(A)的说话人是谁?曰(B)的说话人是谁?(2分)得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两个“曰”后面都只有前引号(也就是上引号),没有后引号(也就是下引号),请把后引号补上。(标在原文上)(2分) 4.下面的句子是什么意思?选出正确的答案。(4分) (1)今日我疾作 (A)今天我出发得匆忙。 (B)今天我赶快来作战。 (C)今天我的病突然加剧了。 (D)今天我的病犯了。 〖答〗(  ) (2)问其仆 (A)问他的卫士。  (B)问君王的使者。 (C)问替他驾车的人。(D)问他的左右侍从。 〖答〗(  ) (3)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 (A)虽然如此,今天的事是君主命令的事。 (B)虽然如此,今天的事是你引起来的。 (C)即使如此,今天的事是君主命令的事。 (D)即使如此,今天的事是你引起来的。 〖答〗(  ) (4)发乘矢而后反 (A)向四辆兵车射箭然后回头。 (B)向四辆兵车射箭然后投降。 (C)射了四箭然后回去。 (D)射了四箭然后背转身。 〖答〗(  ) 5.子濯孺子确信庾公之斯不会杀死自己,是因为:(A)他知道庾公之斯生性仁慈。 (B)他知道庾公之斯为人正直。 (C)他知道庾公之斯认识自己。 (D)他知道庾公之斯忠于君主。 6.“抽矢叩轮,去其金”这句话中的“金”指的是_________(答案不超过两个字)。“去其金”是为了___________(答案不超过六个字)。(2分) 7.孟子认为“羿有罪(过错)”的理由是什么?注解中有一句话说明了理由,请把这句话找出来,并译成现代汉语。(3分)得分 注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写一篇简讯。(10分) 1.1987年6月,A县举行小学生游泳比赛,育民小学取得了团体冠军。 2.1986年初,育民小学一位老师提出建议:“我们这里河湖港汊很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为校内学生举办游泳训练班。” 3.1986年4月,育民小学校务会议同意了这一建议,并决定请一位教练进行理论指导。 4.1986年4月中旬,育民小学听到了一些家长的反映。有的家长说:“举办游泳训练班会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有的家长说:“我们的孩子是从小在水里泡大的,还要训练什么?” 5.1986年5月初,育民小学校长在家长会上说:“我们举办游泳训练班有两个目的:一是增强学生体质,一是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近年来,我国游泳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在一些国际比赛中拿了不少金牌,但和世界游泳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至于说在水里泡大的孩子不需要专门训练,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水里泡大的孩子要成为游泳健儿,也必须有理论指导和严格训练。” 6.1986年5月,在取得了家长同意后,育民小学学生游泳训练班正式开始。经过科学训练,学生游泳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注意事项: 1.文章要有中心,语言通顺,书写合乎规范(标点占格,阿拉伯数码两个占一格); 2.时间、地点、单位、事件(经过、原因、结果)要交代清楚; 3.写出家长、学校各自的态度和认识; 4.尽量不超过190字(含标点),字数超出要扣分; 5.某些不很重要的材料可以省略,可以不按照原材料的顺序,也可以不使用原句。(打草稿处) 育民小学办起了游泳训练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