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2018年上海市

周鼎传

①公讳鼎,字实甫,自为童子时即以言动自持,趋立多中礼。早岁善属文,补邑诸生,坚意嗜读,贯综今古,而范诸先行,常倾其伦辈。

②葵丑,成进士,为晋宁司理。居官廉正,吏惮其守,一切馈遗不敢入。治狱多平反,即疑案滞讼,一讯辄得其情。老胥巨猾皆咋舌退,周敢鬻法以上下其间。时有巡盐使者送犯拘罪,公讯无实,辄释之。其公方不阿类如此。

③典试山东,持鉴朗察,所得皆知名士。方在闱中,薛韩城时为莱郡司理,手一卷力荐之。公视其文疵谬不可入穀.比至再,乃与同事者搜阅得一卷,共为击节,及发牍,为郝君名晋者,实宿寒名士。既复捷去,公方以得人为慰。

④以左布政使调巡嘉湖,湖地剧难治,又多势家豪仆,飞舸肆掠,略无所忌。公一日过乌镇,见拥噪千人,号泣震远迩。询之,曰:“朱家奴掠人也。”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公弗顾,益尽法惩之,民距跃称快。自是豪强屏息,终公之任,无敢暴掠为非。

⑤公孝友出于至性,廉于其身,而处人唯恐不厚。与人相接。无贫富长幼皆整容礼之。或人有非理之请,虽亲厚必直辞拒之,不妄徇也。其在任时,戚属间有所欲言,公对庄语,多意沮而寝。居家垂二十年,敦伦赈乏,居德正俗,不出户庭而系天下之望,人以比之范文正云。

(节选自《孙光祀集》)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常其伦辈                       (2)居家二十年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自是豪强息【 】

A、屛住呼吸           B、收敛行迹          C、退避迁徙        D、抑止打压

(2)多意沮而【 】

A、睡觉               B、丑陋              C、隐蔽            D、停止

3.第④段画线部分短剧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B.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C.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D.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4.将第⑤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与人相接,无贫富长幼皆整容礼之,或人有非礼之请,虽亲厚必直辞拒之,不妄徇也。 

5.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描写“吏”“胥”的作用。(4分)

6.第③段“驳拒谬文”和“搜得佳作”分别反映了周鼎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特点。(2分)

答案解析

1.(1)胜过 (2)将近2.(1)B (2)D3.C4.答案示例:周鼎和别人交往,无论贫穷富贵、年老年幼,都整肃仪容以礼相待。有时别人有不合理的请托,即便是关系亲密、感情深厚的人,周鼎也一定会用正直...

查看完整答案

讨论

下列各組文句内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垣墉两字都是墙的意思),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1.下例句中加点的词跟现代语的哪个词相当,把它填在句后的括号里,只许填一个词,否则不给分。(8分)(a)猫于中山。( )(b)中山人之猫。( )(c)吾之在鼠。( )(d)饥寒远。( )( )(e)若之何而去猫也。( )2.下面三个句子各有五条解释,把正确的一条选出来,在后百的括号里打个“√”,其余四条后百的括号里一律不要写任何符号,否则不给分。(12分)(1)盍去诸?(a)大概该赶走它了吧?( )(b)为什么赶走它呢?( )(c)何不离开这儿呢?( )(d)何不把它赶走呢?( )(e)何不离开这些东西呢?( )(2)是非若所知也。(a)这迈理不象我们知道的那样。( )(b)是对还是错你是知道的。( )(c)是你所不知迈的。( )(d)是对还是错正象我们知道的那样。( )(e)这迈理不是你所能知道的。(3)个不病于无鸡乎?(a)不觉得失掉鸡有害吗?( )(b)不比没有鸡更有害吗?( )(c)不因为失掉鸡而受到损害吗?( )(d)没有了鸡不是一种损失吗?( )(e)不会因为没有鸡吃而生病吗?( )

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③昼夜勤作息,伶萦俜苦辛。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虽人弗损,犹若不可得而法雍水暴

不得持尺不及召下

秦王必见臣公子患之,数请魏王,乃宾客辩士王万端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赵肉袒

阅读下边三组句子,注意其中加红的字。读后填空,每个括号里只填一个字母。甲 (A)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B)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适大病,不能行。 乙 (A)公输盘不说。 (B)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D)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丙 (A)遂与秦王会渑池。 (B)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D)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在甲组中,(  )和(  )中的“适”意义相同。 在乙组中,(  )和(  )中的“说”意义相同。 在丙组中,(  )和(  )中的“会”意义相同。

圣人无常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红的字。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2.相如度秦王虽斋,决约不偿城。(  ) 3.故不战而强弱胜已判矣。(  ) 4.秦贪,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 5.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与璧而秦不与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秦曲。(  )

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符号,并译成现代语。(注意:1.译文要紧扣原文,不另添枝叶;2.译文要通顺。)上 ( 指 汉 高 祖 刘 邦 ) 尝 从 容 与 伩 ( 韩 伩 ) 言 诸 将 能 各 有 差 ( 高 下 不 等 ) 上 间 曰 如 我 能 将 几 何 仗 曰 陛 下 不 过 能 将 十 万 上 日 于 何 如 日 如 臣 多 多 而 益 善 耳 上 笑 曰 多 多 益 善 何 为 为 我 禽 伩 曰 陛 下 不 能 将 兵 而 善 将 将 此 乃 伩 之 所 以 为 陛 下 禽 也

下面文言文的标点有三处遗漏、四处错误,请补出和改正。补出标点 第____行第____字____标点   第____行第____字____标点   第____行第____字____标点   改正标点 第____行第____字____,误____,正____;第____行第____字____,误____,正____;第____行第____字____,误____,正____;第____行第____字____,误____,正____。注意:位置栏中应填入阿拉伯数字;“字”后的横线上应填入“前”、“后”什么标点前、后。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倚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倚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 和 末 高 丽 入 贡 使 者 所 过 调 夫 治 舟 骚 然 烦 费 傅 言 索 民 力 以 妨 农 功 而 于 中 国 无 丝 毫 之 益 宰 相 谓 其 所 论 同 苏 轼 奏 贬 蕲 州 安 置 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自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节选自《宋史孙傅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宜和末/高丽人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C.宜和末/高丽人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D.宜和末/商丽人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轨奏贬薪州安置/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傅人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倚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B.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C.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译文:(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可济。译文:

给下边这段文字加上标点,并解释加红字的词语。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解释下边的词语: (1)或: (2)诸: (3)弗: (4)以: (5)丧: (6)不若:

试标点下面一段文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把下边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符号(在原文上标点,不必另抄题): 岭南气候不齐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须以日月为断也今岁九月残暑方退既望之后月出愈迟然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入栖禅寺扣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杜子美云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此殆古今绝唱也

给下面的文言文加上标点。 霍光为人沉静详审长才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推崇)光

知足不辱,______________。(《老子》第四十五章)

奇文共欣赏,______________。(陶渊明《移居》)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__________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注]①斯:就。②兼人:勇于作为。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题自书杜拾遗诗后徐渭余读书卧龙山之巅,每于风雨晦暝时,辄呼杜甫。嗟乎,唐以诗赋取士,如李杜者不得举进士;元以曲取士,而迄今啧啧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进士之举。然 青 莲 以 清 平 调 三 绝 宠 遇 明 皇 实 甫 见 知 于 花 拖 而 荣 耀 当 世 彼 拾 遗 者 一 见 而 辄 阻 仅 博 得 早 朝 诗 几 首 而 已 余 俱 悲 歌 慷 慨 苦 不 胜 述。为录其诗三首,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谁谓古今人不相及哉!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2.王实甫的杂剧代表作为《____________》,其中男女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3.根据材料,概括文中古今人“相及”的内涵。(2分)答:

衡州新学记[宋]张孝祥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簿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遑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选自《于湖居士文集》)[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本本 元:探索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先王之时 望:察看C.顾卒未有以上意者 当:符合D.兵其也 细:小事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耕不耘,无所得食位卑足羞B.后世之学,盖盛先王之时矣古人之观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C.士不为便,还其故秦以城求璧赵不许,曲在赵D.皆乾道乙酉至官下不敢兴兵拒大王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组是【 】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视耕耘一样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新修建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C.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于国计民生之政。D.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现象。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2分)译文:(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3分)译文:(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3分)译文: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有所過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圑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②。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①伯阳父:周朝大夫。②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远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不于圣 概:大略②不得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由:沿着③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④是恶乎与我谋 恶乎:于何、怎么会⑤必涌溢蒸郁以百物 糜:使……熟烂⑥人事乎 抑:还是⑦吾陈于前矣 既:既然⑧不有他乎 术:途径、原因A.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其文深闳杰异《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B.其说多淫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C.彼固有所逼引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D.又况天地之无倪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①认之者不塞则惑译文:②吾无取乎尔也译文:5.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6分)答: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注]①处:处在、居处。②造次:仓促之间。1.“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答:2.“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答: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般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吴起怜恤土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土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译文:(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译文: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手亲问病公叔只公孙热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译文:(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译文:

贾失名逭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愚书于那中吴廷时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傳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译文:(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译文:

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袁宗道天乎,天乎!何乃遽以吾外大母逝耶!悲哉!不肖宗道,稚年丧母,外大母每见不肖,辄泪涔涔下,且泣且拊曰:“儿饥否?将无寒乎?”辄取衣食衣食之。故不肖即茕然弱子乎,无殊乎在母膝下也。今壮矣,而外大母何在耶?悲哉,悲哉!太夫人姓赵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间徙公安,遂占籍,四传为处士文深。赠中宪东谷公与处士同里闬,雅相欢也,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赠中宪公性嗜饮,日偕诸酒人游,顾以生计萧疏,不无阻酣畅也。自有妇卜太夫人,而甘滑盈几,取办咄嗟。诸故酒人惊相语:“前从夫夫饮,且少鲑菜耳,今何突致此衎衎者?”遍视其困箧而索然若故,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心力竭矣。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恭人不食,外大母亦绝嗽。恭人不起,而太夫人哀可知也。即逮今五十余年,而语及辄涕。居尝语子:“吾今裕,故能施耳,不若先姑贫而好施也。若所以有兹日,微先姑之德不及此,子孙无忘先姑哉。乙卯,方伯公领乡书。丙辰,成进士。己未,官比部郎。太夫人相从京师,居四年,不置一鲜丽服。丙寅,方伯公佥宪江西,时长宪者喜敲扑,公庭号楚声不绝。太夫人闻之,戚然曰:“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难续,且若之何以人灼骨之痛,博己一快也?”方伯公为之改容曰:“请佩此言当韦。”戊寅,方伯公以大参备兵通、泰,寻由河工超迁河南右辖。未几,转左。日夜期会簿书间,力渐耗。太夫人时时风方伯公:“且休矣!即不能燕琴燔鹤以饱,夫岂其无双田之毛、东湖之水?”方伯公曰:“所谓拂衣者难妻孥也,汝若是又奚难!”而癸未需次调补,竟请告归,从太夫人意也。居尝语诸子曰:“尔父累俸,稍拓田庐,然不尽与尔曹,而推以赡族,惟是念祖父之余,不可专食也。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其平居语识大义类若此。不肖宗道,甥也,义不敢饰吾外大母之行,然亦不敢隐也。惟慨惠之铭,以肉百年骨,则家舅氏厚幸,宗道厚幸。(选自《白苏斋类集》,有删节)(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且泣且曰 拊:抚摩B.自有妇太夫人 卜:选择C.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舅姑 适:出嫁D.太夫人时时方伯公 风:劝说(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袁宗道很小就失去了母亲,幸赖外祖母的呵护,母爱的缺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B赵太夫人当年待字闺中时,烧得一手好菜,父亲的好友十分欣赏,命其子前来求亲。C袁宗道的外祖父在河南做官时,困于公务繁杂,后顺从妻子的意愿而选择了辞官归里。D作为外孙,撰写外祖母的行状,袁宗道既不敢虚美外祖母,也不愿隐瞒外祖母的美德。(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退近。译文:②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译文:(4)赵太夫人平居言语中的“识大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________的说法。(2分)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