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1986年全国统考

阅读下边三组句子,注意其中加红的字。读后填空,每个括号里只填一个字母。

甲 

(A)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B)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适大病,不能行。 

乙 

(A)公输盘不说。 

(B)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D)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丙 

(A)遂与秦王会渑池。 

(B)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D)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在甲组中,(  )和(  )中的“适”意义相同。 

在乙组中,(  )和(  )中的“说”意义相同。 

在丙组中,(  )和(  )中的“会”意义相同。

答案解析

甲组A和C 

乙组B和C 

丙组B和D

讨论

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和在财东马房里睡过觉的少年时代,青年时候又在深山老林里打过短工,他简直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叫做困难。 改写成排比句:

象“芦柴棒”一般的包身工,每一分钟都有死的可能,可是他们还在那儿支撑,直到带工老板榨完他们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为止。 改写成被动句:

排列下边四句诗的顺序,把题前的字母填在方格里。(A)杨柳青青着地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C)杨花漫漫搅天飞 (D)柳条折尽花飞尽 (  )→(  )→(  )→(  )

《崇高的理想》(陶铸)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民英雄就揭竿而起,把反抗强权,救民于水火之中作为自己的理想。” “揭竿而起”一语见于______时期文学家______写的《______》。其中讲到陈涉起义时,说他“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______之中,率______之卒,将______之众,转而攻秦;______,揭竿为旗,天下______,______ 粮而______从”.

在括号里加上标点符号。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地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  )一个小叔子(  )十多岁(  )能打柴了(  )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  )他本来也打柴为生(  )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是这些。

在括号里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先生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  )“你真个姓唐吗?”“真个姓唐,”我说(  )“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  )“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从文学知识的角度看,下列作者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类的一项是【 】

从文学知识的角度看,下列作品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类的一项是【 】

从文学知识的角度看,下列作者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类的一项是【 】

从文学知识的角度看,下列作品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类的一项是【 】

下列各組文句内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垣墉两字都是墙的意思),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1.下例句中加点的词跟现代语的哪个词相当,把它填在句后的括号里,只许填一个词,否则不给分。(8分)(a)猫于中山。( )(b)中山人之猫。( )(c)吾之在鼠。( )(d)饥寒远。( )( )(e)若之何而去猫也。( )2.下面三个句子各有五条解释,把正确的一条选出来,在后百的括号里打个“√”,其余四条后百的括号里一律不要写任何符号,否则不给分。(12分)(1)盍去诸?(a)大概该赶走它了吧?( )(b)为什么赶走它呢?( )(c)何不离开这儿呢?( )(d)何不把它赶走呢?( )(e)何不离开这些东西呢?( )(2)是非若所知也。(a)这迈理不象我们知道的那样。( )(b)是对还是错你是知道的。( )(c)是你所不知迈的。( )(d)是对还是错正象我们知道的那样。( )(e)这迈理不是你所能知道的。(3)个不病于无鸡乎?(a)不觉得失掉鸡有害吗?( )(b)不比没有鸡更有害吗?( )(c)不因为失掉鸡而受到损害吗?( )(d)没有了鸡不是一种损失吗?( )(e)不会因为没有鸡吃而生病吗?( )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红的字。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2.相如度秦王虽斋,决约不偿城。(  ) 3.故不战而强弱胜已判矣。(  ) 4.秦贪,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 5.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与璧而秦不与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秦曲。(  )

虽人弗损,犹若不可得而法雍水暴

不得持尺不及召下

秦王必见臣公子患之,数请魏王,乃宾客辩士王万端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赵肉袒

圣人无常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③昼夜勤作息,伶萦俜苦辛。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一位革命前辈的事迹鼓舞了我注意事项:1.要分段、标点。2.字迹要清楚,卷面要整洁。3.不要用诗歌的形式写。

子思見老萊子,老萊子聞穆公將相子思,老萊子曰:若子事君,將何以為乎?子思曰:順吾性情,以道輔之,無死亡焉。老萊子曰:不可順子之性也,子性剛而傲不肖,又且無所死亡,非人臣也。子思曰:不肖,故人之所傲也。夫事君,道行言聽,则何所死亡?道不行,言不聽,则亦不能事君,所謂無死亡也。老萊子曰:子不見夫齒乎?雖堅剛,卒盡相摩;舌柔順,終以不弊。子思曰:吾不能為舌,故不能事君。(《孔叢子·抗志》)1.關於子思不能事君的原因,下列敘迹錯誤的選項是【 】A.不能順己性情 B.不願愚忠枉死C.無法為民喉舌 D.難以道行言聽2.依據上文,最符合老萊子之意的選項是【 】A.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B.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C.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D.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

閎讀下引〈虬髯客傳〉紅拂女夜奔李靖一段文字,回答問題。答案請標明(一)、(二)書寫,文長約250-300字(約12-14行)(一)分析李靖在整段事件過程中的情緒變化。(二)闡迒紅拂女如何運用說話技巧,使李靖接受她的投靠。靖歸逆旅。其夜五更初,忽闖扣門而聲低者,靖起問焉。乃紫衣戴帽人’杖揭一囊。靖問:誰?曰:妾,楊家之紅拂妓也。蜻遽延入。脫衣去帽,乃十八九佳麗人也。素面蕐衣而拜。靖驚答拜。曰:妾侍楊司空久,閱天下之人多矣·未有如公者。絲蘿非獨生,願託喬木,故來奔耳。蜻曰:楊司空權重京師,如何?曰:彼屍居餘氣,不足畏也。諸妓知其無成,去者眾矣。彼亦伓不甚逐也。計之詳矣,幸無疑焉。問其姓,曰:張。問伯仲之坎,曰:最長。觀其肌膚、儀狀、言詞、氣性,真天人也。靖不自蔻獲之,愈喜愈懼,瞬息萬慮不安,而窥戶者足無停展。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垣墉两字都是墙的意思),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下面三个句子各有五条解释,把正确的一条选出来,在后百的括号里打个“√”,其余四条后百的括号里一律不要写任何符号,否则不给分。(12分)(1)盍去诸?(a)大概该赶走它了吧?( )(b)为什么赶走它呢?( )(c)何不离开这儿呢?( )(d)何不把它赶走呢?( )(e)何不离开这些东西呢?( )(2)是非若所知也。(a)这迈理不象我们知道的那样。( )(b)是对还是错你是知道的。( )(c)是你所不知迈的。( )(d)是对还是错正象我们知道的那样。( )(e)这迈理不是你所能知道的。(3)个不病于无鸡乎?(a)不觉得失掉鸡有害吗?( )(b)不比没有鸡更有害吗?( )(c)不因为失掉鸡而受到损害吗?( )(d)没有了鸡不是一种损失吗?( )(e)不会因为没有鸡吃而生病吗?( )

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符号,并译成现代语。(注意:1.译文要紧扣原文,不另添枝叶;2.译文要通顺。)上 ( 指 汉 高 祖 刘 邦 ) 尝 从 容 与 伩 ( 韩 伩 ) 言 诸 将 能 各 有 差 ( 高 下 不 等 ) 上 间 曰 如 我 能 将 几 何 仗 曰 陛 下 不 过 能 将 十 万 上 日 于 何 如 日 如 臣 多 多 而 益 善 耳 上 笑 曰 多 多 益 善 何 为 为 我 禽 伩 曰 陛 下 不 能 将 兵 而 善 将 将 此 乃 伩 之 所 以 为 陛 下 禽 也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日:“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乜。轨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逮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遺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域淀,号三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遺李兴议和。帝日:“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遺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倩请幸成都/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畔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闫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致,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岀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诚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砻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2)若欲货财,汉以玉启赐单于,有故事,宣许之。

答谢景山①书[宋]蔡襄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选自《全宋文》)【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肸(xǐ):人名,与孔子同时。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特于人 唱:称道,赞扬。B. 某尝景山好称学韩杜笔 病:批评,不满。C. 君子皆不也 由:遵循,遵从。D. 而其所不至 恨:遗憾,后悔。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困道者多矣 移其栗河内B. 委乎天特用者也 惜其用武不终也C. 使襄年四十而卑辱 其翼垂天之云D. 道所怀 作《师说》贻之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B. 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C. 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D. 本文采用逐层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事态度,行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今 虽 谆 谆 其 词 非 求胜 于 景 山 盖 陈 己 之 所 守 抑 未 知 景 山 以 为 非 是 也 诚 以 为 非 是 幸 亦 语 焉 襄 不 敢 惮 烦 于 屡 告 也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话。(1)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2)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綮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岱”,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常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遂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节选自《晋书•羊祜传》)【注】①诡计:奇计。(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博学能文 ②枯独其室(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皆计所,送绢尝之【 】A.侵占 B.侵占 C.侵害 D.侵袭②枯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A.结交 B.连接 C.往来 D.沟通(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胤今日若死,此门开耳 今君亡赵走燕B.称为“羊公”,不名也 句读之不知,惑不解C.枯女夫尝劝枯有营置 视成蓄,掩口胡卢而笑D.人臣树私背公 及诸河,在舟中矣(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5)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6)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相关事迹 羊祜的品质安边垦田 ____________   徐胤当门 ____________邓香归降 ____________陆抗服药 ____________

勿斋记(明)朱舜水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宜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①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智之颜源,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②,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1)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3)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5)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

将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将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