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2017年江苏省

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弗如欧集、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公绝类之英,间气所生。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 后 来 卑 陋 之 士 不 满 其 相 业 因 并 废 其 文 此 公 生 平 所 谓 流 俗 胡 于 公 死 后 而 犹 然 也

(节选自吴澄《(临川王文公集》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文中的老苏、大苏是指________、________。(2分)

3.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4分)

答:

答案解析

1.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2.苏洵 苏轼3.政和间,列于官书;靖康后,不再盛行。1.“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是一个主谓句,主语是否断开要看情况,有空间就断,没有空间就连在一起。“因并废其文”是动宾结构,省略的主语即“后来卑陋之士”,前后应断开。“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生平是在世之年的意思,与后面的“死后”对举;...

查看完整答案

讨论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从脸谱说起叶秀山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为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莱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莱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莱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莱,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的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莱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记得几十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1.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6分)答:2.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答:3.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6分)答: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美]杜鲁门·卡波特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她叫我“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她现在仍是个孩子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面粉和黄油……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芊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黑炉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只发光的南瓜。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糖里搅动,香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蛋糕给谁呢?朋友呗。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嗖的一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我们的纪念册里有用白宫信笺写的答谢信,有磨刀人寄来的一分钱明信片它让我们觉得和外面丰富的世界联系在一起。厨房空了,蛋糕都送走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一下—还剩下一点威士忌。奎尼分到满满一勺,倒在她的咖啡碗里(她喜欢菊苣香的浓咖啡),我们平分剩下的。奎尼躺在地上打滚,爪子在空中乱抓。我身子里热烘烘地冒火星,像快要烧成灰烬的木柴。我的朋友围着炉子跳圆舞曲,两只手提起那身蹩脚的花布连衣裙的裙边,就像是舞会上穿的礼服,唱着“指给我回家的路”。下一个任务就是准备礼物。我想给她买整整一磅樱桃巧克力,不过,我给她做了只风筝。她希望给我一辆自行车,不过,我肯定她也是给我做风筝—和去年一样,和前年也一样。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牛肉骨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该睡了还不肯走。我的兴奋不亚于她,踢被子,翻枕头,就像是热得不可开交的夏天夜晚。我的朋友手持蜡烛坐到我的床沿:“我一点也睡不着,心像兔子一样乱跳。你说罗斯福夫人会在晚餐时端上我们的水果蛋糕吗?”我俩在床上挤作一团,她在我的手心里写“我爱你”。“你的手比以前大了。我想我大概不愿你长大。你长大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我说我们永远是朋友。这是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我上了军事学校。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而我再也没回去过。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她写道:“昨天,梅西的马踢伤了奎尼,伤得很重。谢天谢地,她没有太痛苦。我把她包在一张条纹床单里,用童车推到草地……”)以后几年的十一月里,她还是做水果蛋糕,她一个人,没有从前做得多,不用说,总是把“最好的那个”寄给我。渐渐地,她在信中把我和早已死去的巴迪混淆起来。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有删改)1.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6分)答:2.文中画线句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4分)答:3.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4分)答: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答:

在天愿作比翼鸟,__________。(白居易《长恨歌》)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__________。(《论语·宪问》)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__________,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小知不及大知,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下边(甲)(乙)两段文字分别见于《世说新语》和《资治通鉴》,二者记的是同一件事而略有不同。阅读后回答问题。(17分) (甲)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jué,欺诈)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 (yuè,黄 ,帝王用的仪仗),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  〕。”(《世说新语》) (乙)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  〕。”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  〕?”(《资治通鉴》) 1.给(甲)中画横线的文字加上标点符号。(2分) 2.为两段文字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解释。(3分) (1)陈(A)chén陈列 (B)zhèn阵地 (C)zhèn阵容 (D)zhèn列阵 (2)觇(A)zhān察看 (B)chān窥视 (C)zhàn看望 (D)zhān偷看 (3)数(A)shuò屡次 (B)shù很多 (C)shǔ数说  (D)sù经常 3.从下列语气词中选出三个,分别填到文中相应的〔  〕里。(3分) 邪 也 矣 焉 耳 4.(甲)中的“晋宣王”是谁?(乙)中的“帝”指谁?“辛毗”和“辛佐治”是什么关系?(3分) 5.(甲)中说得“亮设诱谲万方”,(乙)中是怎么说的?摘出(乙)中相关原文,并把它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译文:6.诸葛亮不能把对方引诱出来作战, 按照(甲)的说法是因为:                 按照(乙)的说法是因为:                 (用现代汉简要说明)(2分)

下面的五句古文的译文,只有两句是符合原意的,把它们找出来。【 】【 】

逢蒙学射于羿,(羿,夏之诸侯,善射,百发百中。逢蒙,羿弟子也,亦弟子也,亦能百中。)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A):“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仆,御者也)。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瘐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端人用心有邪辟,知我是其道本所出,必不害我也。)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B):‘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叩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庾公之斯至,竟如孺子之所言。而曰:“我不敢废君事。“故叩轮去镞,使不害人,乃以射孺子,四发而去。乘,四也。孟子言是,以明羿之罪。假使如子濯孺子之得尹公他而教之,何由有逢蒙之祸乎?) 1.羿和逢蒙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子濯孺子、庾公之斯、尹公之他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曰(A)的说话人是谁?曰(B)的说话人是谁?(2分)得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两个“曰”后面都只有前引号(也就是上引号),没有后引号(也就是下引号),请把后引号补上。(标在原文上)(2分) 4.下面的句子是什么意思?选出正确的答案。(4分) (1)今日我疾作 (A)今天我出发得匆忙。 (B)今天我赶快来作战。 (C)今天我的病突然加剧了。 (D)今天我的病犯了。 〖答〗(  ) (2)问其仆 (A)问他的卫士。  (B)问君王的使者。 (C)问替他驾车的人。(D)问他的左右侍从。 〖答〗(  ) (3)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 (A)虽然如此,今天的事是君主命令的事。 (B)虽然如此,今天的事是你引起来的。 (C)即使如此,今天的事是君主命令的事。 (D)即使如此,今天的事是你引起来的。 〖答〗(  ) (4)发乘矢而后反 (A)向四辆兵车射箭然后回头。 (B)向四辆兵车射箭然后投降。 (C)射了四箭然后回去。 (D)射了四箭然后背转身。 〖答〗(  ) 5.子濯孺子确信庾公之斯不会杀死自己,是因为:(A)他知道庾公之斯生性仁慈。 (B)他知道庾公之斯为人正直。 (C)他知道庾公之斯认识自己。 (D)他知道庾公之斯忠于君主。 6.“抽矢叩轮,去其金”这句话中的“金”指的是_________(答案不超过两个字)。“去其金”是为了___________(答案不超过六个字)。(2分) 7.孟子认为“羿有罪(过错)”的理由是什么?注解中有一句话说明了理由,请把这句话找出来,并译成现代汉语。(3分)得分 注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方括号中是古人注解),读后答题。甲.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注:使酒,因酒纵性谓之使酒。近,谓亲近天子而为大臣。]至,留邸(①a)一月,见(①b)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注:谓窥见陛下深浅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乙.以一人之誉而召季布以一人之毁而遣季布天下将窥其浅深虽然何病人主威福之大权,岂以天下莫能窥为不测哉!布之悻悻于罢去,而仰诘人主以取快,其不足以为御史大夫,明矣。使酒难近之实,自露而不可掩矣。文帝之失,轻于召布也,非轻于罢布也。慎用大臣而不吝于改过,闻人之言,迟之一月,而察其非诬,默然良久而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所以养臣子之耻也,非惭也。如(①c)其惭邪,抑(①d)以轻于召布而愧其知人之不夙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①对下列多义词,分别选出符合文义的解释。(4分) a邸 (A)国舍(B)旅馆(C)停留(D)达 答( ) b见 (A)进见(B)知道(C)显露(D)被 答( ) c如 (A)好象(B)或者(C)假如(D)将要 答( ) d抑 (A)发语辞(B)而且(C)还是(D)只是 答( ) ②选出“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的正确解释。(2分) (A)这个人一定有利用我来欺骗陛下的意图。 (B)这个人一定有人为我欺骗陛下的想法。 (C)这一定是有人利用我来欺骗陛下。 (D)这一定是有人认为我欺骗陛下。 【答】( ) ③选出“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的正确解释。(2分) (A)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到这件事后,就有办法窥测陛下的深浅了。 (B)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到这件事后,有的会据此窥测陛下的深浅。 (C)我担心天下的人,知道或听见这件事的,就有办法窥测陛下的深浅了。 (D)我担心天下知道或听见这件事的人,有的会据此窥测陛下的深浅。 【答】(  ) ④选出“布辞之官”的正确解释。(2分) (A)季布拒绝回到河东太守任上去。 (B)季布辞别文帝回到河东太守的任上去。 (C)季布辞去了河东太守的官职。 (D)季布推辞了文帝封他的河东太守这个官职。 【答】(  ) ⑤从司马迁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季布和文帝的看法,王夫之的看法与他不同。两者的差别有四种说法,选出正确的一种。(3分) (A)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但知过能改;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改过太迟。 (B)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又文过饰非;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人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知人太晚。 (C)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又文过饰非;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改过太迟。 (D)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但知过能改;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知人太晚。 ⑥给画“~~~”线的文句加标点符号。(2分) 以一人之誉而召季布以一人之毁而遣季布天下将窥其浅深虽然何病

《九章算术》上有一道题:“竹原高一丈,末折着地,去本三尺,问竹还高几何?”根据该题所作的图,正确的一副是【 】

.《阿房宫赋》中有“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话,请分别默写出课文《六国论》《过秦论》中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原因的一句话。(4分) 《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善果母者,年二十而寡。性贤明,有节操,博涉书史,通晓治方。每善果出听事,母恒坐胡床,于障后察之。闻其剖断合理,归则大悦。若行事不允,或妄怒,母乃还堂,蒙被而泣,终日不食。善果伏于床前,亦不敢起。母方起谓之曰:“吾非怒汝,乃愧汝家耳。吾为汝家妇,获奉酒扫。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汝既年小而孤,吾寡妇耳,有慈无威,使汝不知礼训,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汝自童子承袭茅土,位至方伯,岂汝身致之邪?安可不思此事而妄加怒,心缘骄乐,堕于公政!”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善果曰:“儿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何自勤如是邪?”答曰:“呜呼!汝年已长,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至于公事,何由济乎?今此秩俸,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当须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妻子奈何独擅其利,以为富贵哉!又丝(xǐ,麻)纺织,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至大夫士妻,各有所制。若堕业者,是为骄逸。吾虽不知礼,其可自败名乎?” 1.对下列四句中加黑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若行事不允,或妄怒。允:公平。 B.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谨慎而恭敬。 C.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副:符合 D.岂汝身致之邪? 致:导致。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红字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如汝先君,忠之士也。 母何自如是邪? 以身国,继之以死。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命也。 A.两个“勤”字相同,两个“徇”字不同 B.两个“勤”字相同,两个“徇”字也相同 C.两个“勤”字不同,两个“徇”字相同 D.两个“勤”字不同,两个“徇”字也不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吾为汝家妇,获奉洒扫。 奉洒扫:指从事家务。 B.当须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  先君:指已经去世的父亲。 C.汝自童子承袭茅土。 承袭茅土:指承袭公候的爵位。 D.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 夜分:指夜尽时分。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 】(3分) A.我以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 B.我以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现在听到这话,所以才说你仍然没有懂。 C.我以为你懂得治理天下,现在听到这话,所以才说你仍然没有懂。 D.我以为你懂得治理天下,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 5.①或妄瞋怒  ②何由济乎【 】(2分) A.①或者狂妄地发怒;②凭借什么才能成功呢 B.①或者狂妄地发怒;②有什么理由能成功呢 C.①或者胡乱地发怒;②有什么理由能成功呢 D.①或者胡乱地发怒;②凭借什么才能成功呢 6.①独擅其利  ②若堕业者【 】(2分) A.①独自专占其利;②你对正事怠惰 B.①独自专占其利;②如果对正事怠惰 C.①独占擅用其利;②如果对正事怠惰 D.①独占擅用其利;②你对正事怠惰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郑母教子为官清正有关的一组是【 】(3分) ①吾非怒妆,乃愧汝家耳。 ②在官清恪,未尝问私。 ③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④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 ⑤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 ⑥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⑤⑥  D.②③④ 8.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母感慨善果是个年幼的孤儿,自己又是寡妇,有慈无威,未能教他懂得礼训,教导他不要心缘骄乐,堕于公政。 B.郑母希望善果应该仿效其父,要在官清恪,不问私事,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做一位无愧于家国的忠勤之士。 C.郑母鼓励善果处理政事应该剖断合理,同时又劝戒他不要妄加瞋怒,行事不允,骄逸堕业,以负荷忠臣之业。 D.郑母认为善果自小袭爵封候,位居三品,但却不是自身致之,要求他能够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以报答天子之恩。

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决,身长七尺,须髯若神。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守武人,为奸利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①,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还之②,拂衣去。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③。”府不敢迫。县有潭出云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府遣卒数辈号“警盗”,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有不便于民者④,必条利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⑤。注:①具狱:据以定罪的案卷。②牒:授官的文书。③投劾:递交弹劾自己、请求去职的呈文。④文移:公文。⑤遮留:拦阻挽留。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A.永以书抵幕府  抵:送达。B.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 迕:违背。C.或遂寝而不行  寝:止息D.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贾祸:消除祸患。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2分)①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②永以书抵幕府③以资觞豆之费可乎④毋以此贾祸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B.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C.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不同3.《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 】(2分)A.为奸利无所忌B.每宴飨费千金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4.文中“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的关联词语,应当是【 】(2分)A.既然……只有……  B.倘若……那么……C.只要……就…… D.宁可……也要……以下题目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5.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3分)A.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B.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C.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D.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6.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 】(3分)A.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B.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C.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D.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是【 】(3分)①盛威临永,永不为动 ②袖举牒还之③永杖巫,暴日中 ④必条利病反复⑤或遂寝而不行  ⑥吾知行吾志而已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郭永屡次援引法令节制丹州长官,因而受到威胁,但郭永胸怀宽广,顾全大局,反而为他说好话,向朝廷作了推荐。B.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旱”以哗众取宠,他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致县中百姓刻石记载了他的奇功异绩。C.郭永痛恨“警盗”为非作歹,四处制造事端,他坚决地将“警盗”押送到府,使上级部门改变了原先的做法。D.郭永不愿与世浮沉,他坚持自己的志向而受到百姓的爱戴,数年后回大谷复职时,老人孩子非常热情地对待他。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①犯法,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②,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③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善才绳之 绳:捆绑B.先涕泣不自胜 胜:控制C.朕之恨深矣 恨:遗憾D.请今日为始 请:请求(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飞骑因番请见。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B.“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也相同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3)“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 】A.悲泣不自胜,命杀之B.大怒,命促刑C.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D.我为子不孝(4)下列关于对话中人物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5)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徒流及死,具有等差A.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等级次第B.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相等的差别C.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相等的差别D.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6)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不惧比干之诛 b.高宗意乃解A.a.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 b.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B.a.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 b.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C.a.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 b.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D.a.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 b.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a.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 b.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 c.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d.卿能守法,朕有法官。A.ab B.ac C.bd D.cd(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权善才得罪了飞骑,飞骑为了报复,利用高宗奉守孝行的心理,竭力要将善才的过错问成死罪,从而引发了高宗和狄仁杰之间是否要处死善才的一场激烈争论。B.由于狄仁杰坚持己见,拒绝执行高宗的命令,高宗为此十分恼怒,在这君臣双方相持不下时,侍中张文挥动笏板,要仁杰离去,但仁杰仍然援引古例强行谏劝。C.狄仁杰在谏劝时,十分讲究语言艺术,他称赞高宗有如尧舜,而尧舜又是以宽厚仁爱为本的君主,这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仁杰的谏劝。D.狄仁杰认为法令既已公之于众,就不可有徇情枉法而罪非其罪的事情,他主张法令不可无常,使全国上下无所适从,只要法令没有改变,就不可将善才处以极刑。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李若水字清卿①,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③。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④:“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血骂愈切⑤,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②躐跻:越级升官。③扈从:随从护驾。④粘罕:金国贵族,官至都元帅,执掌国政。多次率军攻打北宋。⑤血:含血喷出。(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非所以靖公议也 靖:平息。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 曳:蜂拥。C.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D.我为国死,职耳 职:职分。(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3分)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故事:指先例。B.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指保持高位。C.而有司循常习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龄。以下(4)(5)句子中文中的正确意思是(4)、①其罪当与童贯等 ②帝殊有难色【 】(3分)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B.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D.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5)、①汝归勿遽言 ②奈并累若属何【 】(3分)A.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B.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3分)①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②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③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④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A.① | ② | ③④ B.① | ②④ | ③C.①④ | ② | ③ D.① | ② | ③ | ④(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 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 示抗争。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对父母的牵挂,要仆人转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太守。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密走私访,别获盗者。B.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C.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D.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B.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C.人遂竞贡新果。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D.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研)常得郡县为征。B.及(琼)欲求谒,度知其意。 C.苦请,(颍)遂便为留。D.自从(琼)贷粟以给付饥者。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B.径将我入青云间--直接把我带入缥渺的云天中C.启听淮北取汆--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买粮食D.遂得商估往还--于是使得商贩之间能够自由交往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 】①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②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 ④仍致于听事梁上。 ⑤遂上表陈状。 A.①③B.②④⑤C.③④D.①②⑤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设官职而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求官。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慑作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 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角的项是【 】A.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诺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B. 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 “宣言”含义不同。C. 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D. 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B. 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C. 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D. 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王不听,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日:“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推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 “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 “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 “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A. 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玉。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 B. 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 C. 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 D. 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琅嬛福地记[明]张岱晋太康中,张茂先口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痞伫视,望石再拜而去。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注]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B. 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C. 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D. 读书三十乘 乘:车。2.下列各组句子中,括号中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茂先坐(与)论说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B. (若)二十年外书(若)望仆不相师C. 多(所)未闻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D. 望石再拜(而)去 毕礼(而)归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4.把文中【】里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进 言 者 皆 曰 天 下 已 安 已 治 矣 臣 独 以 为 未 也 曰 安 且 治 者 非 愚 则 谀 皆 非 事 实 知 治 乱 之 体 者 也 夫 抱 火 厝 之 积 薪 之 下 而 寝 其 上 火 未 及 燃 因 谓 之 安 方 今 之 势 何 以 异 此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材料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子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材料三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材料四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孔子的教学特色。(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学习《诗经》的意义。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獻。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②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呜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志而泣。公简其映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宋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衿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注]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②藨蓘:耕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事文墨久矣 事:从事B.病目眚 病:疲惫C.詈不佳 詈:责骂D.令五县会鞫之 鞫:审讯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3.把文中【】里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译文:(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译文:4.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答:

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 欲 以 末 学 陋 识 操 觚 窜 定 共 间 虽 复 穷 老 尽 气 刿 目 鉥 心 亦 何 所 发 明】?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部分断句。(限4处)2.除陈寿外,“前四史”的另外三位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 冠 足 以 修 敬 不 务 其 饰 衣 足 以 掩 形 御 寒 不 务 其 美 身 服 不 杂 彩 首 服 不 镂 刻。】古者常有处槽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槽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C.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D.【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如此,则诸侯【其】至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服之轻重便【于】身青,取之【于】蓝C.然则曷【以】禄夫子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D.关市讥【而】不征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3.下列对文中【】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4分)译文:(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分)译文:(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分)译文:

李台州传[宋]杨万里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______?”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______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脸,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宗质负其母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停,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子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烟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______,亦未知其孝。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贊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来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怒而不敬或而不觉煮独何心欤?(选自《杨万里集笺校》)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 罹:遭遇B.愿霁怒 霁:停止C.除知台州 除:罢免D.终身饮恨 饮:含着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东南无之,必也蜀______②必宽譬之,______饮泣强食③宗质负其母______归④予一见不敢再______A.焉 乃 于 者B.乎 其 以 者C.乎 乃 以 也D.焉 其 于 也3.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④右祖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⑥觌无子,子台州之子A.①②⑤ B.①③④C.①⑤⑥ D.②④⑥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2分)译文:(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3分)译文:(3)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3分)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