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1991年全国统考

阅读下面一句不好的译文,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1.地方法院究竟允许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这段文字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内容不能删减,愿意不能改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不允许

2.某市市长发出了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剧场的指示。但警方却接到了严禁执行市长这一指示的禁令。今天,地方法院又推翻了这一禁令。

讨论

象“芦柴棒”一般的包身工,每一分钟都有死的可能,可是他们还在那儿支撑,直到带工老板榨完他们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为止。 改写成被动句:

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和在财东马房里睡过觉的少年时代,青年时候又在深山老林里打过短工,他简直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叫做困难。 改写成排比句:

说话时重音不同,意思的侧重点往往也不同。参照例句,在有关的词语下红字,使括号内外的句意相吻合。(例)一个季度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太少了!) 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真不少!) a.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 b.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是我。)

说话时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参照例句,用“/”标出句中该停顿的地方,使句子的意思与括号里的提示相符(每句只能有一次停顿)。 (例)(这份报告)我写/不好。(不赞成自己写) (这份报告)我/写不好。(没有把握) a.你说不过他也得说。(两个人都得说) b.你说不过他也得说。(一个人说)

下列四句话,用的词语相同,但强调的重点却不同。其中分别强调“受话人”和“打电话”这件事的一组是【 】①他上午在家里是给我打了一次电话。②他上午是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③他是上午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④他上午在家里给我是打了一次电话。

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要求:①不变更原意;②人物、人称表达准确;③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合理。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她家里找她行不行。” A.当天下午,小王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珊珊说到这件事。 小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郭老师本人。 小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下列八句中红字的“之”“其”全都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乎?” ③项王则受璧,置坐上。 ④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许寡人! ⑤赤也为小,孰能为之大? ⑥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入也。 ⑧会怒,不敢献。

阅读下面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后面的问题。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以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乙)。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1.(甲)(乙)两处的文句依次是【 】(1分) A.此恨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B.此恨凭谁雪   看涛生云灭 C.此恨谁雪   看涛生云灭 D.此恨凭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2.词中的“睨柱吞嬴”,指的是【 】(1分) A.唐睢在秦廷胁迫秦王就范的故事 B.贾谊奋笔著文批评秦皇嬴政的故事 C.蔺相如在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 D.荆轲行刺嬴政掷匕于柱的故事

以下六首绝句分别描写了(a)春天、(b)夏天、(c)秋天、(d)冬天四季的景物,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②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③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④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⑤胡鹰掣旋北风回,草尽平原使马开。臂上角弓如却月,当场意气射生来。 ⑥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里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曾子之( )妻之( )市,其子随之( )而泣。其母曰:“女( )还顾反为女( )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 )欺之( ),是教子( )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1)下文加黑的词跟现代语的哪个词相当,把它填在括号里。(2)把下面三句话译成现代语。(a)妻止之曰(b)特与婴儿戏耳(c)婴儿非与戏也

(所、岂、虽、亦、必、故)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所、岂、虽、亦、今、既)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乃、而、亦、故、则、且)曰:教学相长也。(1)下文三个括号里各有六个虚词,保留最合适的一个,把其余五个划去。(2)上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一句的意思是什么,从下面三条解释里选择一条正确的,把不正确的两条划去。(a)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b)知识不够,然后才能知道自己要反复学习。(c)智力不够,然后才能知道自己要反复学习。(3)上文"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一句的意思是什么,从下面三条解释里选择一条正确的,把不正确的两条划去。(a)董得艰难困苦,然后才能自力图强。(b)知识贫乏,然后才能勤奋地钻研(c)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然后才能努力向上。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语。(注意:"1、根据原文直译,2、译文要通顺,3、要加标点符号,4、译文写在试卷上。)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族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按可诬一世之人!”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

《药》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刘白羽的《红旗》讲的什么故事

请分析下面两篇短文的主要思想,并解释其表现方法。“打鱼人”(《文艺报》,1953年,第12号)望着远远走来的人群,工人们说:“打鱼的来啦!”这时,一群由文学家、艺术家、电影编导家、记者和青年写作者组成的临时的队伍,正纷纷涌进工厂的大门,向平炉间走来。一看就知道,他们是来访问快速炼钢的创造者的,因为最近,这个平炉创造了快速炼钢的新纪录,来访问、来找点材料的人,络绎不绝。工人们把他们叫做“打鱼的”,因为在这个著名的建设区里,只要哪儿发生了一点儿不平常的事,哪儿就出现了他们,正像渔夫在鱼儿多的海面出现一样。可是这群“渔夫”得到消息未免迟了些,当他们进了平炉间时,工人们告诉他们说:“同志们,炼钢模范不在这儿。”“那么,他到哪儿去啦?"客人们焦急地问。“不知道,连我们也几天没见他的影了!”工厂的领导给了创造新纪录的炼钢模范一个新任务:接待来访的人,并与之面谈。但由于访问的人太多,不得不采取一种类似挂号的办法:请访问的人事先办理登记手续,以便安排一下谈话的次序和时间。几天来的冗长谈话,无休止地回答一系列的各式各样的问题,使炼钢模范都厌腻起来了。他抓了一个空隙跑去问领导:“为啥不让我在平炉旁工作,却让我每天去陪客人呢?”“你陪的都是文学艺术家呀,他们要把你的事情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教育更多的人啊!”炼钢模范不作声了,只好依旧接待来访问的人。但是,在这位工人看来,时间实在太宝贵了,而且,根据几天来的经验,这些人提出的问题并不难归纳成下面四条:一、过去历史;二、创造快速炼钢的动机;克服困难的经过;四、今后努力的方向。于是,为了对付这些单调的问题,不等别人发问,就简单地叙述起这四条来。当那一群追求幸运的“渔人”终于找到了炼钢模范,并发现这位模范几乎不等他们发问,就异常老练地谈起他自己,他的模范事迹,他的努力方向时,真使他们感到惊异呢。但是听完之后,有的人想:“难道他的模范事迹就如此简单吗?”有的人想:“这不够作为作品的典型啊!”……然而实在也想不出别的问题来了。“唉唉,这不是一条大鱼啊!”以上的情况,我看是大大地值得我们的注意和反省的。

作文:记一件新人新事

祥林嫂是哪一篇作品中的人物?

《诗经·硕鼠》的基本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