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2021年浙江省衢州市

材料一

衢州的烂柯山,是《道书》上所说的“青霞第八洞天”,亦名“景华洞天”的所在,是大家所公认的烂柯故事的发源本土。从衢州的小南门出来,走了十六七里路后就可以到石桥的涧下,洞高二十多丈,宽三十余丈,南北深约三五丈,真像是悬空从山间贵出来的二条石桥,不过平常的桥装,决没有这样高大的桥洞而已。石桥的上面,仍旧是层层的岩石,洞上一层,也有中空的一条石缝,爬上去俯身一看,是可以看得出天来的,所谓一线天者,就系指这一条小缝而言。石桥下南洞口,有块圆形岩石蹲伏在那里,石的右旁一个八角亭,就是所谓迟日亭。

郁达大《烂柯纪梦》(有删改)

材料二:

烂树山石桥

[唐孟郊

仙界一日内,人间千载穷。

双棋未遍局,万物皆为空。

樵客返归路,斧柯烂从风。

唯余石桥在,犹自凌丹虹。

烂柯山

[宋]朱熹

局上闲争战,

人间任是非。

空教采樵客,

柯烂不知归。

烂柯山

[明]陆应旸

星半落松坪老,

绝壁孤悬鸟道寒。

天外送青来片石,

雨余飞翠入层栏。

材料三:

《东阳记》云:“信安县有悬室坂。晋中朝时,有民王质,伐木至石室中,见童子四人,弹琴而歌。质因留,倚柯听之。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质含之,便不复饥。俄顷,童子曰:‘其归’。承声而去,斧柯漼然烂尽。既归,质去家已数十年,亲情凋落,无复向时比矣。”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注释①据《述异记》载,王质所遇为二童对弈。②漼:cuī,通“摧”,毁坏。③比:密,密集

1.用材料二中的诗句为材料一画线的景观取名,仿照示例说明理由。(3分)

示例:迟日亭,语出元代杨明的诗句“洞天春远日行迟”,以此为名既表现此亭远离尘嚣,幽静安宁,又寄托人们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2.小文想把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收进烂柯山旅游宣传册,你认为合适吗?请说明理由。(3分)

3.同学们根据材料三表演“王质遇仙”的故事,请你完成下面的导演手记。(7分)

原文     加点词语释义 表演指导(角色的神态、动作)

质因留 (1) 王质流露出惊奇的神情,停下脚步侧耳细听,慢慢走过去。

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 (2) (3)

童子曰:“其归。” (4) 童子看了一眼王质,略一沉吟,缓缓地、用善意的口吻对王质说:“樵子,_____。”

亲情凋落 凋敝零落 王质(5)

5.根据以上材料,仿照示例,编写烂柯山的词条。(6分)

示例:江郎山坐落在浙江省江山市城南二十五公里的石门镇。山形主体为三爿高耸云的巨石,呈“川”字型排列。传说江郎山是古代江姓三兄弟羽化而成。众多英杰名士在江郎山留下了游踪遗墨,丰富了江郎山的文化底蕴,如陆游“拔地青苍五千仞,劳渠蟠屈小诗中”,赋予江郎山高峻奇伟、气度不凡的形象。

6.“南孔圣地,衢州有礼”打响了衢州城市品牌,请你也为烂柯山拟写一则广告词,并说明创意。(4分)

答案解析

1.示例:凌虹桥,语出孟郊的诗句“唯余石桥在,犹自凌丹虹”,“凌虹”二字既表现了石桥的高伟姿态,又寓意世事变迁的哲思。2.示例1:我认为合适。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用了王质遇仙的典故,这个典故源自烂柯山,收录这首诗有助于宣传烂柯山。示例2:我认为不合适。虽然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了“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诗人只是借典故表达恍如隔世的感觉,但它并不是写烂柯山的。3.示例:(1)于是(2)给(3)一童子抬起头,看了一眼王质,从怀中摸出一颗状如枣核之物,微笑着递给王质。(4)回去吧(5)王质环顾...

查看完整答案

讨论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对曲中的“望”作简要赏析。(2分) (2).请结合全曲内容,简要分析作者“伤心”的原因有哪些。(2分)

诗文佳作脸炙人口,名楼古亭情韵悠悠。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的问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醉翁亭记(节选)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1.读准字音,是学好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2分)(1)芳草萋萋______鹦鹉洲(2)云归而岩穴暝______2.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名之者谁 大名鼎鼎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豁然开朗C.野芳发而幽香 整装待发D.朝而往 朝思暮想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3分)(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2)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4、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4分)选文黄鹤楼醉翁亭记(节选)关键词选取①乐内容概括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想,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表达了思乡的愁绪。②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见下渝州。1.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2. 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长安春望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中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又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未受重用。1.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1)首联写春望之景,用“东风”“却望”“千门”照应题目。( )(2)“草色闲”中的“闲”字精巧,与诗人愁情形成对比。( )(3)颔联写春望之思,间接抒发了诗人思乡望归之情。( )(4)尾联写春望之感,表现感时伤乱、归隐田园 主题。( )(5)全诗虚实结合,浅吟低唱,让人读后产生情感共鸣。( )2. 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描述并概括画面特点。

春夜别友人【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B.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C.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D.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早归唐•元稹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1.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笼”与“影”两字的妙处。2.尾联写出了黄莺的明些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晓镜但愁云鬓改”中“晓”的意思是①______,“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青鸟”原指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这里是②______的代称。(2)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湘中【唐】韩愈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选自《唐诗百家全集》)【注释】蘋藻,一种水草,可当祭物。1. 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情感?2. 一、三句和二、四句为什么要从虚实不同的角度描写?

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米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即求取,“采”即采摘,“芼”即挑选,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女子的勤劳。B.“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写青年与意中人热恋的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C.本诗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热烈浓郁D.本诗运用双声词、叠韵词,采用了重章叠句,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2.本诗开头为什么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

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幅实景,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2分)2.品读诗文,补全下表中的批注内容。(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嚶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①猛浪若②蝉则千不穷③鸢飞天者④横上蔽(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3)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4)吴均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萌生避世退隐之意:杜甫饱览泰山雄奇秀丽的景色立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誓言。两种人生态度,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你的理由。(3分)

记忆重建是城市更新的灵魂①文化是推动城市前进的动力,也是人类实现认同的方式。城市学家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城市发展史上,不同时代累积下来的胡同、牌坊、院落、民居、街道等构成了城市文明的基本形态。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活着的传统,也是代表城市独特性的历史文脉。②正因为过去经历了太多大拆大建带来的文脉断裂之苦,今天的城市更新越来越倾向于“微更新”的方式,即在保持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对已有城市空间进行小范围、小规模的局部改造,从而达到空间活化与地方振兴的目的。如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文化创意园,前身多为废弃或闲置的厂房,经过简易设计和细微改造后,成为美术馆、展览馆、书店等文化空间。原本破旧的工厂蜕变为靓丽的城市风景线,成为新的文化地标,不仅美化了城市,也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③尽管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带来了生机,但在貌似更加人性化的微更新过程中,城市记忆流失的问题依然严峻。由企业主导的城市更新,往往只是对建筑外观和功能的更新,而建筑所承载的生活故事、个人经验、地方风俗等宝贵的历史记忆,由于当地民众的缺席,往往被漠视和淡忘,这不能不说是当代城市更新莫大的悲哀。④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建筑遗址,在改造过程中还常常存在对家族历史、人物身份的错漏记录。这不仅暴露了改造者的无知,更反映了城市更新中记忆重建存在的问题城市更新的目的是什么?说到底是为了找回那些忘却的记忆:童年时代街边的小吃、屋顶的飞鸟、门前的花香、唢呐的声响……这些记忆属于每个活生生的个体,而所有个体记忆汇聚在一起,就是城市的历史。可以说,没有记忆的人,生命是残缺的,没有历史的城市,也不过是无根的建筑群。③记忆是什么?是思念,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所有建筑遗产都是人类记忆的守护者,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因此,记忆重建才是城市更新的灵魂。如何重建呢?重建的开始,当然是要学会尊重和热爱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今天的现实是,许多珍贵的历史建筑已找不到它们的来由和名字,抢救历史记忆、建立历史档案,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寻找这些老建筑的故事和街区的传说,记录那些珍贵的口述史,通过文字图像、大众传媒还原历史现场,让历史记忆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让今天与昨天对话,记忆便有了生命。⑥当然,无论是王宫还是民居,都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关于它们的记忆并无贵贱之分。但我们往往只记录名人的记忆,却遗忘普通人的记忆,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记忆缺憾。每一栋历史建筑都是一座活的博物馆,都应得到理解和重视。这些空间可以唤醒我们的记忆,滋养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情感,最终让我们结为一体,实现认同。(原文/袁瑾,根据命题需要改写。)1.对城市“微更新”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微更新”的出现是因为大量大拆大建曾带来文脉断裂之苦。B.城市“微更新”是在城市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对局部空间作些改造。C.城市“微更新”的简易设计和细微改造体现了改造方式的人性化。D.城市“微更新”往往立足于变废为宝,为城市打造新的文化地标。2.关于“城市更新”中出现的问题,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城市更新由企业主导,在带来生机的同时,也导致了城市记忆的流失。B.城市更新在注重外观和功能改造的同时,常忽略建筑承载的历史记忆。C.城市更新往往缺失个体的记忆,这是由当地民众的缺席和漠视造成的。D.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建筑遗址的信息记录常有错漏。3.关于城市更新过程中的“记忆重建”,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记忆重建首先要建立在尊重和热爱我们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上。B.记忆重建应将每个个体的记忆汇聚在一起,组合成城市的记忆。C.记忆重建需搜寻并记录一些老建筑的来由、名字、故事和传说。D.记忆重建中,名人和普通人的记忆都是有价值的,都应被重视。

雍氏①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②。”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③谓楚王曰:‘韩 氏 罢 于 兵 仓 廪 空 无 以 守 城 吾 收 之 以 饥 不 过 一 月 必 拔 之。’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与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中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节选自《战国策》)【注】①雍氏:韩国邑城。②高都:韩国邑城。③昭应:楚将。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征甲与粟于周 征:索取B.寡人请以国听 听:听从C.此告楚病也 病:患病D.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 益:增加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韩 氏 罢 于 兵 仓 廪 空 无 以 守 城 吾 收 之 以 饥 不 过 一 月 必 拔 之A.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B.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C.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D.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韩雍氏之战期间,韩国向周君提出无理要求,周君为此深感担忧。B.苏代为解除周君的忧虑,亲自前往韩国会见其相国公中,晓以利害。C.苏代告诫公中,楚王开始怀疑昭应的计划,这将会导致雍氏被攻克。D.苏代认为,韩国若采用他的策略,会引起秦周关系的变化,对韩有利。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诚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乃始学 一蹴而 事论事 功成名B.结友而 来无恙 久重逢 依依惜C.无以远 勤劳富 闲情逸 学以用D.意与日 国怀乡 相甚远 粗取精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甲】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翻译:只是应当广泛地阅读,了解一些历史事件理解:孙权认为吕蒙阅读面窄,建议他在学习经学之外,还要学点历史。【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翻译:兄长怎么这么晚才知道这件事呢!理解:鲁肃很晚才知道吕蒙有管理才干,吕蒙对此感到很失望。【丙】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千,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理解:“才”“学““志”关系紧密,“才”要依靠学习来增长,而学习的效果则与“志”有关。

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材料一初,遇善治《老子》。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目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取材于《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材料二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中十一二。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取材于秦观《《精骑集〉序》)注:①[遇]指董遇,东汉学者。②[艾]惩治,惩戒。③[曩时]从前。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障碍,如吕蒙所提“①____”,跟随董遇学习的人所说“②____“,都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这需要人们立志勤学来解决。而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警惕“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秦观“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的经历,则进一步提醒人们③____。

[甲]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丙]登泰山记(节选)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B.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儿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C.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D.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儿/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乘奔御风,不以也 疾:快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消失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西:向西D.越长城之,至于泰安 限:限制3.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是一篇著名的山水散文,结构严谨,作者用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长江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B.乙文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运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写出了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特点。C.丙文叙述了作者和友人一起冬日登泰山观8出的经过,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瑰丽的景色和日出时的壮美景象。D.三篇文章都通过写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不同的是甲乙两文流露出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惆怅之感。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①常有高猿长嘯,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默而好深沉之思。清静亡为,少耆①欲,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②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注释】①耆:同“嗜”,嗜好。②儋石:两石与一石,指数量少1.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有仙则_______________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_③清静为_______________④虽富贵不也______________2. 翻译文中划线 句子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②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3. 【甲】文末连举三位古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试结合【乙】文分析其所举的“西蜀子云亭”例子是否恰当?4. 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人际交往之道用于当今的现实生活,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看法。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①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之不以其道③执策而之(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段直字正卿,泽州晋城人。至元十一年,河北、河东、山东盗贼充斥,直聚其乡党族属,垒自保。世祖命大将略地晋城,直以其众归之,幕府承制,署直潞州元帅府右监军。其后论功行赏,分土世守,命直佩金符,为泽州长官。泽民多避兵未还者,直命籍其田庐于亲戚邻人之户,且约曰:“业主至,当析而归之.”逃民闻之多来还者命归其田庐如约民得安业。素无产者,则出粟赈之;为他郡所俘掠者,出财购之;以兵死而暴露者,收而瘗之。未几,泽为乐土。(节选自《元史·段直传》)【注】①瘗(yì):埋葬。(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①垒自保②业主至(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逃 民 闻 之 多 来 还 者 命 归 其 田 庐 如 约 民 得 安 业(3)段直在《元史》中被归为“良吏”,请结合选文,概括他被归为良吏的原因。(3分)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节选自《出师表》)【乙】郗超与谢玄不善②。苻坚③将问晋鼎④,既已狼噬梁、岐⑤,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⑥。吾昔尝与玄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⑦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勋。”大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选自《世说新语·识鉴》,有删改)【注释】①郗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②善:关系友好。③苻坚:前秦君主。④问晋鼎:图谋夺取东晋政权。⑤梁、岐:指梁州、岐山一带地区。⑥济事:办成事情。⑦履屐:鞋履和木屐,形容不起眼的小事。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拔:选拔B.必能神补阙漏,有所广益 阙漏:缺失疏漏C.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异同:不同D.大功既举 举:举行2、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3分)A.悉以咨 人间颇有异同论B.愚为营中之事 此推之,或必能立勋C.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 时朝议遣玄北讨D.未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吾昔与玄共在桓宣武府A:代词/助词;B:认为/凭借;C.对/在3、用“/”给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4、翻译下列句子。(4分)(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2)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5、甲文中诸葛亮知人善任,北上伐魏之前,他举荐了一批文臣武将,这些文臣武将的共同特点是__①_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乙文中郗超力排众议,坚定相信谢玄的能力,这表明他既有先知先觉的本领,又有“__②__。”(用乙文原语句填空)的胸怀。(2分)

【甲】思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注释】①辩斗:辩论,争论。②盘:圆的盘子。③决:裁决,判断。(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如太行、王屋何 闻水声,如鸣珮环 B.帝感其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C.及其日中如探汤 及其家穿井 D.孰为汝多知乎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编者加的,“恐公”的“公”为敬称,相当于“老人家”。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C.【甲】文“夸娥氏”,神话中的大力神;【乙】文“孟”,古代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D.【甲】文的“甚矣,汝之不惠”为倒装句;【乙】文的“孔子不能决也”为被动句。(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可见两个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B.【乙】文两小儿辩日,一个从视觉出发,另一个从触觉出发,表现他们善于独立思考。C.【甲】【乙】两文内容都与自然有关,前者侧重表现改造自然的坚强毅力;后者侧重对自然现象质疑。D.【甲】【乙】两文都是寓言,语言精辟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给人深刻启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分)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3分)

王某曰: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①不发,举一隅②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夫孔子岂敢爱其道,骜③天下之学者,而不使其蚤④有知乎!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 [注释]①悱:想说而说不出来。②隅:角落。③骜:通“傲”,傲慢。④蚤:通“早”。 (1) 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3分) (2) 学习的时候专注,获取的知识牢固,是学习的理想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呢?请阅读选文,作出回答。(3分)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节选自《愚公移山》)【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酒者游,旬朔③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悔前所为;而聪明⑤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注释】①暗疏:默写。②滑稽:诙谐戏谑。③旬朔:十天一月。④惩艾:惩戒。⑤聪明:听力和视力。⑥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1)用“/”给乙文划波浪线句子断句,划两处。一 见 辄 能 诵 暗 疏 之 亦 不 甚 失(2)勾连旧知,找出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面山常废于善忘B.然此自放 至于者歌于途C.少时读书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河曲智叟笑而止 故虽有勤劳苦(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②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4)请结合愚公移山精神,对乙文中的人物进行劝勉。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可以调素琴 素:不加装饰的B. 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躯体C. 百里奚举于市 市:集市D. 衡于虑 衡:平衡(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有仙名 思而不学殆B. 何陋有 箕畚运于渤海尾C. 舜发畎亩之中 所恶有甚死者D.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鸣之不能通其意(3).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A. (通过这些)来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B. 因此,感动(他 )内心,容忍(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干。C. 因此,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曾增加他的才干。D.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晨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的才干。(4).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两文均明确表达中心。甲文明确提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乙文结尾点明中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B. 两文均涉及人生处境。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乙文谈到了将担大任者须经受艰难处境的磨炼。C. 两文均有举例。甲文举“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乙文用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证明人才造就于艰苦环境。D. 两文语言特色鲜明。甲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乙文使用不少排比句,气势充沛,雄辩有力。

刘海峰先生传[清]姚鼐刘海峰先生,名大櫆,字才甫,海峰其自号也。生而好学,读古人文章,即如其意而善效之。年二十余,入京师。当康熙末,方侍郎苞①名大重于京师矣。见海峰,大奇之,语人曰:“如苞何足言耶?吾同里刘大櫆,乃今世韩欧②才也!”自是天下皆闻刘海峰。然自康熙至乾隆数十年,应顺天府试,两登副榜,终不得举。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③,乾隆十五年举经学,皆不录用。朝官相知、提督学政者,率邀之幕中阅文。因历天下佳山水,为歌诗自发其意。年逾六十,乃得黟县教谕④。又数年,去官归枞阳,不复出。卒,年八十三。先生少时,与鼐伯父姜坞先生最厚。鼐于乾隆四十年自京师归,屡见之于枞阳。先生伟躯,巨髯,能以拳入口,嗜酒,谐谑,与人易良无不尽。尝谓鼐:“吾与汝再世交矣!”天下言文章者,必首方侍郎。方侍郎少时尝作诗以视海宁⑤查侍郎慎行,查侍郎曰:“君诗不能佳,徒夺为文力,不如专为文。”方侍郎从之,终身未尝作诗。至海峰则文与诗并极其力,能包括古人之异体镕以成其体,雄豪奥秘,麾斥出之,岂非其才之绝出今古者哉!其文与诗皆有雕板,鼐欲稍删次之合为集,未就,乃次其传。(选自《惜抱轩诗文集》,有删节)[注]①方侍郎苞:方苞。其官至礼部右传郎。②韩欧:韩愈、欧阳修。③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科目。④教谕:县学教官。⑤海宁:地名。(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即知其意而善效之 效:模仿B. 方侍郎苞名大重于京师矣 名:名望,名声C. 尝作诗以视海宁查侍郎慎行 视:同“示”,给……看D. 徒夺为文力 夺:改变(2).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因历天下佳山水,为歌诗自发其意。②鼐欲稍删次之合为集,未就,乃次其传。(3). 作者给刘海峰作传,为什么用不少笔墨写方苞?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乙】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水遂横流为害。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县患之。雷简夫为县令,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也。(选自沈括《梦溪笔谈》(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转转不已 已_____ ②求之下流,固颠 固_____③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 塞_____ ④人力不能去 去_____(2). 请把下面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②水遂横流为害。(3).【甲】【乙】两个语段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请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分析其具体表现。

胡澹庵①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进。”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辄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者十四年。泊③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④之述隐然,至今犹存。前辈为学,勤苦如此。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高适五十始为诗,为少陵⑤所推。老苏⑥三十始读书,为欧公⑦所许。功深力到,无早晚也。圣贤之学亦然,东坡诗云:“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朱文公⑧每借此句作话头,接引穷乡晚学士。(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注]①胡澹庵:人名。后文杨龟山、张无垢均为人名。②昧爽:天将亮未亮时。③泊(jì):及。④趺(fū):同“附”,足背。这里指脚。⑤少陵:即杜甫。⑥老苏:指苏洵。⑦欧公:指欧阳修。⑧朱文公:即朱熹。(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①执 ________②是 ________③之 ________(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②老苏三十始读书,为欧公所许。(3).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悟出的道理。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江①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②。南合沅湘③,北合汉沔④,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⑤,与海相若。清河⑥张君梦得,谪居齐安⑦,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赡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涛澜汹涌,风云开阖⑧。昼则舟楫出没于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江:长江。②肆大:形容水流壮阔。③沅湘:沅江、湘江。③汉沔:汉江、沔江,③浸灌:水势浩大。⑥清河:张怀民的家乡。⑦齐安:即黄州。③阖:闭,意为天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有亭然临于泉上者     ②醉翁之不在酒     ③居齐安     ④以览观江流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3).【甲】文中“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这两次问答在选段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4).【甲】【乙】两文中的所写之景和所抒之情有什么不同?(4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跌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速,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朝衣冠②孰之③寡人之耳者④时时而进(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邹忌对生活小事能“暮寝而思之”,进而“入朝见威王”,最终使齐王纳谏。从这一系列行为中可以看出邹忌是个什么样的人? (3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1)解释词语①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其才②鸣之而不能其意执策而之(2)翻译句子: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才美不外现。(3)深圳市政府今年两会上提出“既要筑巢引凤,也要固巢养凤”的人才策略,请你结合文章的人才观,谈谈你对深圳这一人才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