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1953年全国统考

《骆驼祥子》的作者解放后在戏剧方面有什么著作?

答案解析

《方珍珠》、《龙须沟》

讨论

程疯子是话剧《_____________》里的人物。

“完璧归赵”的故事赞扬了_____________的机智勇敢。

我国古代典籍里的引文前边,常常冠以“子曰”“诗云”,“子曰”就是____说,“诗云”就是《________》上说。

《樱花赞》、《百合花》、《花城》、《南州六月荔枝丹》、《杨树》等作品都写到了花草树木,但它们的文体各不相同,表达方式都不一样。

从文学知识的角度看,下列作者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类的一项是【 】

从文学知识的角度看,下列作者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类的一项是【 】

《崇高的理想》(陶铸)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民英雄就揭竿而起,把反抗强权,救民于水火之中作为自己的理想。” “揭竿而起”一语见于______时期文学家______写的《______》。其中讲到陈涉起义时,说他“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______之中,率______之卒,将______之众,转而攻秦;______,揭竿为旗,天下______,______ 粮而______从”.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枝④。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诫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商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体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话剧剧本《雷雨》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窦娥冤》的作者是元代的______________。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戏剧家______________ 的作品。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李小二入来问道:“可要吃酒?”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与李小二道“且收放柜上,取三四瓶好酒来。客到时,果品酒馔只顾将来,不必要问。” 1.文中的“一个人”(军官)是指________________,“又一人”(走卒)是指________________。(1分) 2.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这两个人是谁,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观察来进行叙述的,从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两方面来看,这样写可以________________ 。(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丈夫给她的零用,每次从不超过六法郎。这一天,葛朗台掏出了做零用、买针线、付女儿衣着的六法郎月费,把钱袋扣上之后,总不忘了向他女人问一声: “喂,妈妈,你想要一点儿什么吗?” “呕,那个,慢慢再说罢。”葛朗台太太回答,她觉得做母亲的应该保持她的尊严。 这种伟大真是白费!①葛朗台自以为对太太慷慨得很呢。象拿侬、葛朗台太太、欧也妮小姐这等人物,倘使给哲学家碰到了,不是很有理由觉得上帝的本性是喜欢跟人开玩笑吗?② 1.下面对句①内容的理解,哪几项是正确的?【 】(2分) A.“伟大”是对葛朗台太太而言的,表明了作者对她品德的赞叹。 B.“伟大”指葛朗台的自我感觉,表明了作者对葛朗台为人的讽刺。 C.这句话是作者的评论,表明了作者对葛朗台太太的同情。 D.这句话是作者的评论,表明了作者对葛朗台为人的讽刺。 2.下面是对句②含义的理解,哪几项是正确的?【 】(2分) A.这些善良的女性摆脱受苦的境地需要哲理的点拨。 B.善良、懦弱的人往往遭受不公正的待遇。 C.善良谦和与邪恶专横偏偏不协调地扭合在一起。 D.三个善良懦弱的女人生活在一起十分富有戏剧性。

几年前,某刊物就中学生学习文言文问题组织了一次座谈,下面是其中三个人的发言。读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听说现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还有增多的趋势,我的看法恰好相反。文言文可以学一点,但不要太多,因为我们是反对写文言文的。为什么要反对写文言文呢?首先,现代人要说现代话;其次,是文言文不易写好,为什么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我说可以教点文言文,但是目的不在于此。(1)我也赞成教点古诗文,因为现在的文风不大好。古人是很讲究文字(3)简洁、干净、利落的,这种文章很可以治治我们今天的文风。古文里可学的东西是很多的,但不要去学古代的那些辞藻。我们学文言文,学它的辞藻,这是错误的,会使文章不文不白。学古文,要学它的文风,学它的文气,就是看人家写文章开始怎么写、中间怎么写、最后怎么收的。韩愈不是说“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吗?他就提倡这个气,气盛文章就好。学古人的文气,对改变文风大有好处。 乙:我是主张学习文言文的。现在课本中有四分之一左右是文言文,但师生不满足,教师还自行补充大量古代作品。这里当然有应付高考的成分,不过文言文确实值得学习。古文中有许多精华,文字简洁,形象生动,说理透彻,千锤百炼,经得住推敲。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要明确,不是要复古,不是为学文言文而学文言文,而是古为今用。阅读当代文章,有时需要有文言的知识。这些文章经常引用成语典故,也使用一些古代词语。当然,文白夹杂的文风不好,但古代词语吸收得当,文章是能增色的。我们不能成为民族虚无主义者,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3)、文学。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3)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点古代作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也是必要的。实践证明,中小学生可以欣赏古代诗词。古诗确实有艺术魅力,吸引人,所以中小学生喜欢读,甚至超过了新诗。自然,我们毕竟是生活在现代的人,总要以学好现代汉语为主,因此中学学习文言文要摆好主次位置。总之,我主张学文言文与古诗词,现有的分量还可以适当增多,但目的要明确,比例要适当。 丙:要问我的意见,我说,文言文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还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 有的同志说,学文言文对学生作文有帮助,不但是没有坏影响,不会“不文不白”,倒大有好处;点缀一点文言词语,套用一些文言句法,很有滋味。听口气,大有非此不可的味道,虽然没有说得这么明白。当然,我不否认学习文言在一定程度上对白话文的写作有帮助,帮助表现在两个方面:篇章和语言。这也可以说是对现代作家的一种批评(29)。为什么这些不能从现代作品中学到,还要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呢?但是也要想一想,文言文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留下来的作品都是经过时间筛选的,而把白话作为全面使用的工具才半个多世纪啊。帮助是有的,但是否非此(2)不可呢?文言文中有用的东西是否能从现代文里学到呢?比如:“豁然开朗”出于《桃花源记》,不读《桃花源记》是否也能学到呢?我看文言里有用的东西多数都能从白话里学到,不一定非要读《桃花源记》才能学到“豁然开朗”。有些人学文言对他写文章有好处,但也不能担保人人如此。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举过报纸上存在的滥用文言词语的例子,记者、作家尚且如此,中学生就不会犯这种毛病?退一步说,学生在作文中没有文白杂糅的毛病,但是文言词语用得很多,又会形成一种什么风格?是不是现代人气息少了点?据说白话里加点文言成分就象菜里边加点盐,味道好,可是也要想到盐多了会咸得咽不下去。文绉绉的语言有文绉绉语言的味道,可以说是“别有风味”,但是毕竟不如人民嘴里来的语言那么新鲜、生动、泼辣,那么有泥土味,有时代气息。 分别指出甲(1)题、丙(2)题发言中两个“此”字所指代的内容。 1.但是目的不在于此。【 】(1分) A.说现代人的语言 B.多选些文言文 C.反对写文言文  D.用文言文写作 2.帮助是有的,但是否非此不可呢?【 】(1分) A.从文言文里学习写作 B.把文言文的比重加大 C.在白话文里添加文言成分 D.从白话文里学习文言词语 3.甲和乙的发言中多处使用了“文字”一词,其中三处加了横线,对它们的正确理解是【 】(2分) ①古人是很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落的 ②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 ③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 A.语言运用的风格 B.写作运用的语言 C.记录语言的符号 D.连缀成篇的文章 答:句①中的“文字”指________________句②中的“文字”指________________句③中的“文字”指________________4.丙说:“这也可以说是对现代作家的一种批评。”此话的原意是【 】(2分) A.现代记者、作家受到批评,是因为他们滥用文言词语,影响很坏。 B.学习写白话文而必须求助于文言文,这说明某些现代作品的不足。 C.在篇章和语言方面,现代作品没有经过时间的筛选,不如古代作品。 D.白话语言没有滋味,虽然没有明说,实质上是对他们的一种批评。 5.丙的发言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说明下列三个比喻所谈的分别是与学文言文有关的哪方面的问题以及发言者借此表明的主张。(3分) (关于问题的概括不得超过方格限定的字数) ①“驼子摔跤”这个比喻谈的是□□□□□□□□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 ②“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这个比喻谈的是□□□□□□□□□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 ③“菜里边加点盐”这个比喻谈的是□□□□□□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 6.甲说“学文言文,学它的辞藻,这是错误的”,乙说对古代词语如果“吸收得当,文章是能增色的”。联系上下文,对于他们的话,正确的理解是【 】(2分) A.“藻”的意思是“华丽的文辞”,甲只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不反对学习文言词语,乙赞成学习文言词语,两人的主张是一致的。 B.甲的意思是不要在现代文里引进文言成分,乙的意思是现代文中应该吸收文言成分,两人的主张是不同的。 C.甲和乙都赞成学习文言词语,甲谈的是要防止消极影响,乙谈的是发挥文言文的积极作用,两人的发言是相互补充的。 D.甲谈的是不要学习文言文中多余的藻饰,乙谈的是吸收古代语言的精华,两人所谈的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7.丙的发言中说:“帮助表现在两个方面:篇章和语言。”甲的发言中说:“学古文,要学它的文风。”联系上下文,对于他们的话,正确的理解是【 】(2分) A.丙主张从文言文里学习词语,甲强调文风,不赞成从文言文里学习词语,两人的主张是不同的。 B.向文言文学习的内容包含篇章、语言和文风三个方面,甲只谈到其中一个方面,丙谈到的是另外两个方面。 C.丙发言中所说的“篇章和语言”与甲发言中所谈的“文风”,在内容和要求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 D.在“篇章”问题上,两个看法是一致的;在“语言风格”方面,两人的看法并不一致。 8.下列说法中,符合甲、乙、丙三人发言内容的分别是【 】(4分) A.学点古诗文,继承优秀传统,丰富现代汉语。 B.中学语文课本应该以现代文为主体。 C.吸收古诗文中有用的词语,帮助学生写好白话文,纠正不良文风。 D.有针对性地学习文言文中谋篇布局的方法和良好的文风。 E.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数量应当减少。 F.学习古代作品中的精华,并受到艺术熏陶。 G.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指导写作而在于提高阅读能力。 答:符合甲的是【  】 符合乙的是【  】 符合丙的是【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1a)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1b)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1.在文中a、b两处应分别有表现小姑娘此时表情或动作的描述性文字,请填入题后的方格内。(4分) 要求:①符合两个小姑娘此时的心态及上下文所提供的情境; ②语句通顺,上下连贯; ③不少于5个字,不超过15个字。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加以想象,为这对小姑娘作肖像描写。(10分) 要求:①符合人物的年龄和性格; ②显示出她们的同和异; ③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此人读后不解其意,因为对此信可有多种理解,请你就文意写出三种不同的解释。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目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说明也应有所不同,根据下面的要求,分别写两段话来说明文具盒(铅笔盒)。目的(一):为找回自己的文具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二):向别人介绍、推荐自己用的这种文具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下述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中学高三(1)班学生小张因病缺课两个月,他担心影响高考,请同班好友小王帮他补课。后来,小张的学习成绩跟了上来。小张的母亲很感激小王,尽管家里不富裕,但还是托人给小王捎来了二百元作为报酬。小王收到钱后感到很为难,他找班主任谈了自己的看法。 班上的同学知道这件事后,产生了各种议论。在班会上,大家围绕这件事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假设你是该班的一名成员,请你在参加了讨伦会并和小王交谈后,给校广播室写一篇全面反映这件事和班上同学各种看法的广播稿。 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