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项选择(2017年台湾省

閱讀下列二文,選出敘斌正確的選項【 】

甲、詩是心聲,不可違心而出,亦不能違心而出。功名之士,決不能為泉石淡泊之音;輕浮之子,必不能為敦龐大雅之響。故陶潛多素心之語,李白有遺世之句,杜甫興廣廈萬間之願,蘇軾師四海弟昆之言。凡如此類,皆應聲而出。(葉燮《原詩》)

乙丶詩文之所以代變,有不得不變者。代之文沿襲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語。今且千數百年矣,而猶取古人之陳言一一而摹仿之,以是為詩,可乎?故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李、杜之詩所以獨高唐人者,以其未嘗不似,而未嘗似也。知此者’可與言詩也已矣。(顧亭林《日知錄》)

A、甲文主張詩歌是作者主體情感的自然流露,不可虛矯造作

B、乙文主張創作既要接續傳統,又要開創出自我獨特的面貌

C、甲文著重文學與時代的關聯,乙文留意作品與情志的聯結

D、二文論及李白與杜甫詩作,皆著眼於二人雄渾高遽的詩境

E、二文皆主張詩文本於心性,故當先涵養心性後再專研詩藝

答案解析

暂无答案

讨论

下列元曲運用一連串比喻,所要嘲諷的對象是【 】奪泥燕口,削鐵鋮頭,刮金佛面細搜求。無中覓有。鵪鶉膝裡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刳脂油。虧老先生下手。(佚名〈醉太平〉)

言談中有時會透過吃虧讓步的態度或方式表達善意,以求達成良好的互動。下列畫底線處的對話,運用此一言談技巧的選項是【 】

閱讀下文後,請依據作者的引述與闡釋,說明當人發揮自己的天賦時,如何能產生自由與踏實的威受。文長約100-150字(約5-7行)年輕人要清楚自己的志向,不讓他人的噪音壓過自己的心聲。當你找到自己的天賦時,會有一種如英國教育改革家肯,羅賓森所說的歸屬於天命的狀態∶歸屬於天命,有跡可循,最明顯的就是自由與踏實的成受。當你從事自己熱愛又擅長的工作可能覺得活出了真實的自我。你覺得自己做著天生該做的事,也成為你天生該成為的人。但我們常常提到讓天賦自由,我很擔心逭會造成一種誤解,以為找到天賦就自由了,可以放羊吃草丶開散度日。天賦,不是偷懶的藉口·沒有一個天才可以光靠天賦扶搖直上。正好相反·天赋是由一種不得不然的熱情所驅動,你熱愛一件事,熱愛到足以打死不退,全身有一股強烈飢渴往前追尋的力量。因此,任何天賦都需要回到紀律的堅持上。(改窩自嚴長壽《教育應該不一樣》)

徳國作家赫塞曾把孤獨比喻為荒野之狼,文學家用來形容孤獨的意象無疑都非常有力,只可惜太個人化了,我想尋找更具普遍性的意象。孤獨的面貌並非只有悲傷,它也可以是欣然而美好的;事實上,孤獨乃是人必然的存在狀態,也是一種回歸和自由,且常存於深刻的互動中。我在中國哲學裡找到一個簡潔有力的太極圖,很適合說明孤獨的特質。太極圖由陰陽(黑白)兩個對稱而對立的半部所組成。如果把陰比為孤獨·把陽比為交會的話,非常能說明孤獨和交會的關係。首先,陰陽兩個半部裡各自包含著對方顏色的若干細線,這反映出∶沒有所謂純粹的孤獨’也沒有所謂純粹的交會。其坎’兩個半部間有一灰色的中間地帶,這和兩者互為對方底景的特質相似。最特別處是在陰的中央位置有個白點,在陽的中央位置有個黑點,這似乎意味著∶【在人我交會的極致中,人有可熊會突然體驗到最深沉的孤獨】,而在孤獨的極致中,人也可能會突然體驗到自我和天地、人際之間最深沉的交會。用太極圖來象徵孤獨還有一個優點∶它可反映出孤獨和群體生活二者對人同等重要,是體驗世界時不可偏廢的兩條路徑。(改寫自菲力浦·科克《孤獨》)1.下列敘迹符合上文文意的選項是【 】A.文學家每為孤獨所困·但描繪的内容都是個人化的經驗,難以引赶讀者共鳴B.孤獨和交會的關係就好比陰、陽,二者互滲於對方之中,不可能真正的獨存C.要完整體驗世界必須同時過著孤獨和群體生活,讓自己處於灰色的中間地帶D.太極圖中的白點象徵在孤獨中能安慰我們的朋友,黑點象徵人心深處的黑暗面2.下列文字最能表現上文晝底線處情況的選項是【 】A.臘月既望,館人奔告:玉山見矣!時旁午,風靜無塵,四宇清澈B.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C.明日拉顧君偕往,坐莽葛中,命二番兒操楫。緣溪人,溪盡為內北社,呼社人為導D.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祧以文者,太守也

達爾文在《人和動物的情緒表達》中指出:人類和較低等動物主要的情緒表達並非經由學習,而是來自天生或遺傳·越是相近的物種,情緒表達就越相似。例如許多動物在面對危險時會毛髮豎立,以使自己看來更威武、兇猛;人類的雞皮疙瘩其實正是汗毛豎立的輕微現象,也是哺乳類親戚表情的遺跡。稍後的學者繼續探討此議題。多人主張情緒可分基本情緒和非基本情緒:前者如恐懼、快樂、驚訝、憤怒竽,為生物的基礎反應;後者是由基本情緒混合而成的高階情緒,如恐懼和驚訝會混合為警覺,而恐懼和快樂則易混合為罪惡感。高階情緒通常被認為是認知的運作,比基本情緒更能顯示出物種和個體間的差舆。臉部表情、肢體動作和言行舉止都是情緒的表達方式,且有其屐示規則學者艾克曼表示:情緒的表達方式會受到學習和文化的影響而變弱、增強或以其他方式加以遮掩。展示規則界定了人可以在何時何地對何對象展示何種情緒,以及可以屐示的方式和程度,這是社會化的一部分。(改寫自約瑟夫李竇《腦中有情》)1.下列敘迹,符合上文文意的選項是【 】A.達爾文認為人和較低等動物的情緒表產完全相同,但稍後的學者修正該主張B.達爾文認為人類雞皮疙瘩的反應,乃哺乳類動物面對危險時情緒表現的遺留C.人和動物擁有同樣的基本情緒,但動物的認知能力較弱,無法擁有高階情D.高階情緒來自認知與學習,高階情緒越多的人,說明其表力和道德威越高2.下列畫線人物的情緒表達方式基於展示規則而進行調整,以致其言行舉止呈現了前後差異的選項是【 】A.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B.轎夫撞進後堂,【月香】見了鍾雖義,還只道萬福。張婆在旁道:這就是老爺了,須下箇大禮。【月香】只得磕頭C.【范進】因這一個噹巴,卻也打暈了,昏倒於地。眾鄰居一齊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漸漸喘息過來,眼睛明亮,不瘋了D.【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間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傳統文人常針對畫作題詠。下列詩句意在強調畫作逼真的選項是【 】

下列内的字,讀音正確的選項是【 】

少壯時不喜住在固定的地方。當遊覽名山勝水,發現一段絕佳風景時,我定要叫著說∶喔,我們若能在這裡造屋子住多好!。忘記哪位古人有這麼句好詩,也許是吾家髯公吧?湖山好處便為家。行腳僧煙簑雨笠,到處棲遲我常說他們的生活富有詩意。程垓《書舟詞》中,有我欣賞不已的一首〈滿江紅〉:葺屋為舟,身便是煙波釣客;況人間原是浮家泛宅。秋晚雨聲篷背穩,夜深月影窗櫺白,滿船詩酒滿船書,隨意索。也不怕雲濤隔,也不怕風帆側,但獨醒還睡,自歌還歇。臥後從教鰍鱔舞,醉來一任乾坤窄。恐有時撐向大江頭,占風色。詞中的舟並非真舟,不過想像他所居的屋為舟,以遣煙波之興而已。我有時也想假如有造屋的錢,不如拿來造一隻船,三江五湖,隨意遨遊,豈不稱了我湖山好處便為家的心願。不過船太小了,那幾本書先就愁沒處安頓;太大了,惹人注目,先就沒膽量開到太湖,不能擘破三萬六千頃青琉璃,周覽七十二峰之勝,就失卻船的意義了。(改寫自蘇雪林〈家〉)1.下列文句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行腳僧煙簑兩笠,到處棲遲描迹行腳僧失意飄泊而浪跡天涯B.滿船詩酒滿船書,隨意索說明作者好客,詩、酒及書任人索取C.獨醒還睡,自歌還歇描寫眾人皆醉我獨醒與漁歌唱和的情景D.擘破三萬六千頃青琉璃意調行船於澄碧的太湖之中2.作者引薤髯公詩與程垓詞的用意是【 】A.表產依江山勝景而居的嚮往B.流露岀無處不可為家的豁產C.慨嘆屋狹而不能滿室詩酒書D.倇惜不能以船為家任意邀遊

某校為弘揚儒家、墨家思想,特將新建的棟大樓命名為歸仁堂兼愛樓,若欲彰顯命名旨,則川堂懸掛的字幅依序應是【 】

依以下蘇先生的看法,滁州瑯琊山可能是瑯琊閣的發想來源,其所持的理由是【 】蘇先生:滁州瑯琊山之得名,或謂司馬伷曾暫駐於此’或謂司馬睿曾避亂於此。司馬伷是司馬懿之子,封瑯琊王,率兵平吳時接受吳主孫皓的投降。司馬睿是司馬伷之孫,十五歲襲瑯琊王爵位,西元318年在江東重建晉朝。二人皆與六朝都城金陵關係密切。電視劇《瑯琊榜》中,則有個與此山同名的組織瑯琊閣,攪動了大梁帝都金陵的風雲。因此,若要說劇中瑯琊閣的發想可...

“九一八”致弟弟书 萧红 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 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一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 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依旧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 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我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 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的,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 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 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 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打着寒战。 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 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虽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 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 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 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 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胸中的忧闷。 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 1941年9月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信中写“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和大海上“飘飘荡荡的”海船,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写出了“我”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 B. “我”有一个时期写给弟弟的信中,谈的总是些樱桃树玫瑰花之类的“空话”,这些话题看似亲切,实则回避了弟弟信中流露出的苦闷。 C. 弟弟从上海前往西北的分别之夜,两人并无多言,但信中追忆那个夜如同幼年的夜,写出了“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 D. 信件的结尾处,点出“又快到‘九一八’了”,照应了信件开头“这十年中”的说法,同时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2. 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 3. 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

书匠(节选) 葛亮秋天的时候,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父亲问他怎么回事。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了板。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十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老董说,咱们看秋去。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我问,橡碗是什么呢?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本来,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罕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2.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3.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母亲何家槐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是的,阿南婶!”“我也想去。”“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把家事料理安当以后她又看跑到天井里扫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母亲只穿着一我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捷着豌豆一来又一枣的豆非常千燥,所以打民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催,催,催,催;催,催,…...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目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神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边,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看见了没有?”“自然看见了,阿南婶!”“象蛇一样的长吗?”“有点儿象。”“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真的很奇怪。”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我自己?”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世界。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喚。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半熟,就是烧焦了半锅。)“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是的,阿南婶!”“火车跑得很快吗?”“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讲话了。”“那末比航船还快?”“自然自然。”“它是怎样跑的呢?”“那可说不上来。”“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哧,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1. 根据文【】内容,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2. 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 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 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部分。5. 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彩票[德国]沃尔夫·冈哈尔姆尤利乌斯是一个画家,而且是一个很不错的画家。他画快乐的世界,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快乐的人。不过没人买他的画,因此他想起来会有点伤感,但只是一会儿。玩玩足球彩票吧!”他的朋友劝他,“只花两马克便可赢很多钱!”于是尤利乌斯花两马克买了一张彩票,而且真的中了奖!他赚了五十万马克。“你瞧!”他的朋友都对他说,“你多走运啊!现在你还经常画吗?”“我现在就只画支票上的数字!”尤利乌斯笑道。尤利乌斯买了一幢别墅并对它进行一番装饰。他很有品位买了许多好东西:阿富汗地毯、维也纳柜橱、佛罗伦萨小桌、迈森瓷器,还有古老的威尼斯吊灯。尤利乌斯很满足地坐了下来,他点燃一支香烟静静地享受他的幸福。突然他感到好孤单,便想去看看朋友。他把烟往地上一扔—一在原来那个用石头做的画室里他经常这样做——然后就出去了。燃烧着的香烟躺在地上,躺在华丽的阿富汗地毯上......一个小时以后,别墅变成一片火的海洋,它完全被烧没了。朋友们很快就知道这个消息,他们都来安慰尤利乌斯。“尤利乌斯,真是不幸呀!”他们说。“怎么不幸了?”他问。“损失呀!尤利乌斯,你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什么呀,不过是损失了两马克。“(1)小说为什么以“彩票”为题?谈谈你的看法。2)结尾“什么呀,不过是损失了两马克”是否在情理之中?试作简要分析。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一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马骁驭说,你真有心。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马骁又说,不知道。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旧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一一某某市第一儿童村。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抱,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一一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樊篱的勇气。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1.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分)2.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分)(1)解释画线处的含意。(2分)(2)分析画线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分)3.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4分)4.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在母语的屋檐下彭程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 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夭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因;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有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1.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答:2.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分)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答: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8分)答: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引用英语 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竞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样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儿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听已经和老腔融和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太斩劲了:非常给力B.气韵弥漫:韵味充满(作品)C.乡党:志同道合的同乡D.哗然: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群关中农民。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直很流行。3.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4分)答:4.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4分)答:5.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5分)答:6.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6分)答:

战争[美]迈尔尼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哦,我想是。”我忙插嘴。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晩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哈罗?”“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堿,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当然可以。”她说,“你妤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我放下了话筒。(沈东子译,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答:

锄李锐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輩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答:(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答:

隆冬之际,西伯利亚的寒流(笼罩/席卷)欧亚大陆,狂风肆虐,草木凋凌,而那些春天的元素——温暖、雨水、绿叶、鲜花,都集结在位于热带的海南岛。海南岛就像一艘花船,(系/停)在雷州半岛上,满载寒冷大陆的梦幻与想象。每年,从广州向漠河,春天昼夜兼程,都要进行一次生命版图的(扩展/扩充)。他像赤足奔跑的孩子,一路上用稚嫩的声音轻轻呼唤,于是万物苏醒,盛装应和,可谓“东风好作阳和使,____________”。迢迢旅程中,气候的巨大差异,导致众多物种只能有限地参与这一盛会。木棉花花朵硕大,是南国花中豪杰,“一声铜鼓催开,千树珊瑚齐列”,但她终究无法走出岭南。当春天行经长江、黄河流域时,出场的是桃花、杏花等新主角,“桃花嫣然出篱笑,____________”,然而她们却无法追随春天深入雪国,陆续抱憾退出,随后登场的便是白杨、连翘等北国耐寒植物。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肆虐 凋凌B.集结 昼夜兼程C.版图 稚嫩D.嫣然 抱憾退出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席卷 系 扩展B.笼罩 停 扩展C.席卷 停 扩充D.笼罩 系 扩充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逢草逢花报发生 只恨春归我未归B.万柄莲香一枕山 只恨春归我未归C.逢草逢花报发生 似开未开最有情D.万柄莲香一枕山 似开未开最有情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枝④。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诫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商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体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陌上桑》的体裁是__________。

《我们最伟大的节日》的体裁是__________。

《九歌》是战国末期楚国伟大诗人_______的作品。

郭沫若的《_____________》是“五四”时期影响最大的一部诗集。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和贺敬之的《回延安》都是运用陕北民歌________的形式写的。

我国古代典籍里的引文前边,常常冠以“子曰”“诗云”,“子曰”就是____说,“诗云”就是《________》上说。

下边三道小题,是给12首诗歌进行科学分类的。试在横线上填写诗题前的号码,在括号里填写诗的类别。①木兰诗   ⑦天上的街市 ②回延安   ⑧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石壕吏   ⑨王贵与李香香 ④伐檀 ⑩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 ⑤有的人   ⑪一月的哀思 ⑥卖炭翁   ⑫杜少府之任蜀州 1.A②⑤⑦⑨是(  ); B.____________是(  ),其中______是律诗,______是绝句。 2.A.____________是文人创作的诗歌; B.____________是(  )。 3.A.____________是(  ); B.①③⑥⑨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