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2017年山东省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壇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罱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舅尚书王筠其有佳致    奇:稀奇

B.草隶虫篆    工:擅长

C.唯贞与卓独不  坐:受株连而获罪

D.贞累固辞    启:禀告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晋太傅安九世孙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

B.忧毁灭性,谁养母邪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太建五年,乃还朝

入,具告沛公

D.后主敕舍人施文庆曰

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

B.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

C.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D.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6分)

译文:

(2)吏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4分)

译文:

答案解析

1.A 2.B 3.B 4.C5.(1)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2)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

查看完整答案

讨论

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子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国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已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013年,郎平就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她知人善任,派不同队员参加不同比赛,充分发挥她们各自的优势。她眼光长远,在培养年轻球员,尤其是天才型球员时,不揠苗助长。赛场上,她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带领队员们屡创佳绩。2016年,中国女排勇夺里约奥运会冠军,不言而喻地证明了郎平执教水平的高超。

隆冬之际,西伯利亚的寒流(笼罩/席卷)欧亚大陆,狂风肆虐,草木凋凌,而那些春天的元素——温暖、雨水、绿叶、鲜花,都集结在位于热带的海南岛。海南岛就像一艘花船,(系/停)在雷州半岛上,满载寒冷大陆的梦幻与想象。每年,从广州向漠河,春天昼夜兼程,都要进行一次生命版图的(扩展/扩充)。他像赤足奔跑的孩子,一路上用稚嫩的声音轻轻呼唤,于是万物苏醒,盛装应和,可谓“东风好作阳和使,____________”。迢迢旅程中,气候的巨大差异,导致众多物种只能有限地参与这一盛会。木棉花花朵硕大,是南国花中豪杰,“一声铜鼓催开,千树珊瑚齐列”,但她终究无法走出岭南。当春天行经长江、黄河流域时,出场的是桃花、杏花等新主角,“桃花嫣然出篱笑,____________”,然而她们却无法追随春天深入雪国,陆续抱憾退出,随后登场的便是白杨、连翘等北国耐寒植物。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肆虐 凋凌B.集结 昼夜兼程C.版图 稚嫩D.嫣然 抱憾退出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席卷 系 扩展B.笼罩 停 扩展C.席卷 停 扩充D.笼罩 系 扩充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逢草逢花报发生 只恨春归我未归B.万柄莲香一枕山 只恨春归我未归C.逢草逢花报发生 似开未开最有情D.万柄莲香一枕山 似开未开最有情

语言不够“纯净”,据说是新诗的通病。然而将不同的因素冶于一炉,而使之产生浑然一体的美感效果,是诗歌艺术的可贵之处。我们并不认为诗和说话居于平等的地位。诗是经验的艺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其次,文言在日常生活上虽已僵硬难用,但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却能“起死回生”,加强美感。反之,如果欠缺艺术的生命,则尽管一首新诗通篇不用一典,不掉一文,那种“纯净”也只是“一贫如洗”的代名词罢了。说坦白些,在文学的国度中,新诗人们是带点贵族气质的。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牙膏,人人皆可入口,而转瞬又必吐出的牙膏。旦超越了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表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现实感。许多意境,白话表现起来总嫌太直接、太噜苏,改用文言则可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艺术当然也追求和谐,但那应该是成品的,不是原料的和谐。愈能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谐的整体,愈能以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愿“纯净主义”的信徒们多想一想。节选自余光中《谈新诗的语言》,有删改)1.请分别解释文中“滞销的奢侈品”与“畅销的牙膏”的含意。(6分)答:2.依据材料,概括“纯净主义”的信条。(3分)答:3.作者反对“纯净主义”的理由有哪些?(6分)答:

《阿Q正传》中,未庄谣传革命党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祝福》里,鲁四老爷一见“我”就大骂其新党,但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这两个细节共同传达出鲁迅什么样的观点?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黛玉对宝钗说:“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竞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请说明黛玉对宝钗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弗如欧集、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公绝类之英,间气所生。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 后 来 卑 陋 之 士 不 满 其 相 业 因 并 废 其 文 此 公 生 平 所 谓 流 俗 胡 于 公 死 后 而 犹 然 也?(节选自吴澄《(临川王文公集》序》)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2.文中的老苏、大苏是指________、________。(2分)3.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4分)答: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九章算术》上有一道题:“竹原高一丈,末折着地,去本三尺,问竹还高几何?”根据该题所作的图,正确的一副是【 】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①犯法,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②,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③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善才绳之 绳:捆绑B.先涕泣不自胜 胜:控制C.朕之恨深矣 恨:遗憾D.请今日为始 请:请求(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飞骑因番请见。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B.“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也相同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3)“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 】A.悲泣不自胜,命杀之B.大怒,命促刑C.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D.我为子不孝(4)下列关于对话中人物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5)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徒流及死,具有等差A.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等级次第B.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相等的差别C.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相等的差别D.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6)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不惧比干之诛 b.高宗意乃解A.a.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 b.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B.a.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 b.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C.a.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 b.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D.a.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 b.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a.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 b.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 c.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d.卿能守法,朕有法官。A.ab B.ac C.bd D.cd(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权善才得罪了飞骑,飞骑为了报复,利用高宗奉守孝行的心理,竭力要将善才的过错问成死罪,从而引发了高宗和狄仁杰之间是否要处死善才的一场激烈争论。B.由于狄仁杰坚持己见,拒绝执行高宗的命令,高宗为此十分恼怒,在这君臣双方相持不下时,侍中张文挥动笏板,要仁杰离去,但仁杰仍然援引古例强行谏劝。C.狄仁杰在谏劝时,十分讲究语言艺术,他称赞高宗有如尧舜,而尧舜又是以宽厚仁爱为本的君主,这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仁杰的谏劝。D.狄仁杰认为法令既已公之于众,就不可有徇情枉法而罪非其罪的事情,他主张法令不可无常,使全国上下无所适从,只要法令没有改变,就不可将善才处以极刑。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李若水字清卿①,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③。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④:“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血骂愈切⑤,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②躐跻:越级升官。③扈从:随从护驾。④粘罕:金国贵族,官至都元帅,执掌国政。多次率军攻打北宋。⑤血:含血喷出。(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非所以靖公议也 靖:平息。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 曳:蜂拥。C.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D.我为国死,职耳 职:职分。(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3分)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故事:指先例。B.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指保持高位。C.而有司循常习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龄。以下(4)(5)句子中文中的正确意思是(4)、①其罪当与童贯等 ②帝殊有难色【 】(3分)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B.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D.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5)、①汝归勿遽言 ②奈并累若属何【 】(3分)A.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B.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3分)①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②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③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④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A.① | ② | ③④ B.① | ②④ | ③C.①④ | ② | ③ D.① | ② | ③ | ④(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 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 示抗争。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对父母的牵挂,要仆人转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时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敖,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句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转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选举行,由丞相主持。C.司衣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D.当轴,指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她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早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婧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又减价集常平米,多作馕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獻。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②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呜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志而泣。公简其映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宋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衿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注]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②藨蓘:耕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事文墨久矣 事:从事B.病目眚 病:疲惫C.詈不佳 詈:责骂D.令五县会鞫之 鞫:审讯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3.把文中【】里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译文:(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译文:4.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答:

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 欲 以 末 学 陋 识 操 觚 窜 定 共 间 虽 复 穷 老 尽 气 刿 目 鉥 心 亦 何 所 发 明】?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部分断句。(限4处)2.除陈寿外,“前四史”的另外三位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 冠 足 以 修 敬 不 务 其 饰 衣 足 以 掩 形 御 寒 不 务 其 美 身 服 不 杂 彩 首 服 不 镂 刻。】古者常有处槽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槽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C.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D.【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如此,则诸侯【其】至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服之轻重便【于】身青,取之【于】蓝C.然则曷【以】禄夫子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D.关市讥【而】不征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3.下列对文中【】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4分)译文:(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分)译文:(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分)译文:

李台州传[宋]杨万里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______?”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______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脸,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宗质负其母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停,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子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烟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______,亦未知其孝。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贊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来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怒而不敬或而不觉煮独何心欤?(选自《杨万里集笺校》)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 罹:遭遇B.愿霁怒 霁:停止C.除知台州 除:罢免D.终身饮恨 饮:含着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东南无之,必也蜀______②必宽譬之,______饮泣强食③宗质负其母______归④予一见不敢再______A.焉 乃 于 者B.乎 其 以 者C.乎 乃 以 也D.焉 其 于 也3.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④右祖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⑥觌无子,子台州之子A.①②⑤ B.①③④C.①⑤⑥ D.②④⑥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2分)译文:(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3分)译文:(3)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3分)译文: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②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责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④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取材于《管子·轻重》)注]①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②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③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④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令左司马伯公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B.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C.楚不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D.衡山之民释其 本:农耕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A.使人楚买生鹿载粟而齐B.人民习战斗之道公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C.楚王自得而求谷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D.今齐其重宝贵买吾群害楚生鹿藏钱五倍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藏谷十之六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B.天且以齐私楚也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译文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译文5.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4分)①桓公②管子③衡山之君6.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5分)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煮宜隆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阁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早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节选自《明史·傅珪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土/历吏部左/右侍郎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提/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土/历吏部左/右侍郎/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译文:(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译文:

閎讀下引〈虬髯客傳〉紅拂女夜奔李靖一段文字,回答問題。答案請標明(一)、(二)書寫,文長約250-300字(約12-14行)(一)分析李靖在整段事件過程中的情緒變化。(二)闡迒紅拂女如何運用說話技巧,使李靖接受她的投靠。靖歸逆旅。其夜五更初,忽闖扣門而聲低者,靖起問焉。乃紫衣戴帽人’杖揭一囊。靖問:誰?曰:妾,楊家之紅拂妓也。蜻遽延入。脫衣去帽,乃十八九佳麗人也。素面蕐衣而拜。靖驚答拜。曰:妾侍楊司空久,閱天下之人多矣·未有如公者。絲蘿非獨生,願託喬木,故來奔耳。蜻曰:楊司空權重京師,如何?曰:彼屍居餘氣,不足畏也。諸妓知其無成,去者眾矣。彼亦伓不甚逐也。計之詳矣,幸無疑焉。問其姓,曰:張。問伯仲之坎,曰:最長。觀其肌膚、儀狀、言詞、氣性,真天人也。靖不自蔻獲之,愈喜愈懼,瞬息萬慮不安,而窥戶者足無停展。

爱山楼记 [宋]彭汝砺①人情得所乐则喜,然皆累于物。徇名者劳,徇利者忧,驰骋田猎者危,乐酒者荒,溺色者亡。山水可以无累矣,□好之者鲜,知所以好之者尤鲜。樵夫野老,出入耕息,日夕于是,乌知所以好之?佛老之宫,深据险阻,得其形势,乌知所以好之?②屏山在饶州浮梁东南,其秀丽出数重,其广绵亘数百里。其洞出于郁者为集仙,入以烛,既达,空洞深沉如大厦。溪横其前,其清若鉴,可见毫发,其音若佩玉,中律吕。③外舅甯公宅于是,始诛茅而为庵,凌空而为桥,日与佳客游。以为未足,乃面一山之胜而作楼百尺。既成落之,四顾踌躇。山连如珠,或枯或菀,如云涌,如水波兴焉,如决聚讼而车徒趣焉。日星风云,雾雨霜雪,昼夜四时之气象消息合散于须臾。使绘画之工以微尘为墨,曾不得其仿佛,论说之士辨周万物,亦不能道其绪余。公方玩千里于一席,揽胜概于樽俎,几尽之矣,不亦善乎!公曰:“吾见其高明而有容,广大而无隅,登日出云,甘雨沾濡,草木润泽,遍覆昆虫。”予曰:“嗟夫,是知所以好之者与!”④公名锡,字祐甫。子洵,今为靖安军节度推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因 B.而 C.则 D.且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第②段交代了屏山的位置和环境特点。 B.葱茏的屏山上有一个名叫集仙的山洞。C.屏山秀丽出众,占地广大,超出他山数倍。 D.小溪清澈得像镜子,流水声动听得像音乐。3.第③段画线的“玩千里于一席”一语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4.文章称颂甯公“知所以好之者”,全文围绕这一点展开,层层铺垫,笔法曲折,请加以分析。(5分)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语。(注意:"1、根据原文直译,2、译文要通顺,3、要加标点符号,4、译文写在试卷上。)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族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按可诬一世之人!”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段文字中带有着重号的句子。译文写在括号里。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至书以观】(__________)每假借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__________),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__________)录毕,【走送之】(__________),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余因得观群书。

给下面这段文字加上标点,并解释加黑的词语。解释写在括号里。张 良 尝(______) 闲 从 容 步 游 下 邳① 圯② 上 有 一 老 父 衣 褐(______) 至 良 所 直 堕 其 履 圯 下 顾(______) 谓 良 曰 孺 子 下 取 履 良 愕 然 欲 殴 之 为 其 老 强 忍 下 取 履 父 曰 履 我(______) 良 业(______) 为 取 履 因(______) 长 跪 履 之 父 以 足 受 笑 而 去 良 殊 大 惊 随 目 之 父 去 里 所(______) 复 还 曰 孺 子 可 教 矣 后 五 日 平 明(______) 与 我 会 此①下邳(pī):地名。②圯(yí):桥梁。

将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蚌 方 出 曝 而 鹬 啄 其 肉 蚌 合 而 箝 其 喙 鹬 曰 今 日 不 雨 明 日 不 雨 即 有 死 蚌 蚌 亦 谓 鹬 曰 今 日 不 出 明 日 不 出 即 有 死 鹬 两 者 不 肯 相 舍 渔 者 得 而 并 禽 之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节录自《捕蛇者说》)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节录自《愚公移山》)

试标点下面的一段文章: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