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库     / 试卷库

计算机的性能评价指标

视频简介

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可分为时间指标和非时间指标两类。非时间指标主要有:机器字长、总线宽度、主存容量、存储带宽等;时间类指标主要有:主频或时钟周期、CPI、MIPS、CPU时间等。

一、非时间指标

1、机器字长,即机器一次能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是由加法器和寄存器的位数决定的,与参加运算的两个数据的位数,以及总线位数也应该是一致的。

一般来说,字长越长,机器能够表示的数据范围就越大;从精确度来说,就是能表示的精确度也会越高。所以,往往是字长越长越好,当然这也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制约,目前我们常见的机器字长有32位和64位。

2、总线宽度,是数据总线一次能够并行传输的最大信息的位数,一般指运算器与存储器之间的数据总线位数。具体到机器cpu内部的总线宽度和外部的总线宽度并不总是一致的。如早期的8086、80286、80386内外数据总线等宽;而8088、80386外部总线宽度8位,内部总线宽度16位;奔腾的CPU外总线64位,内总线32位(这是因为它有两条32位流水线的原因)。

3、主存容量,即计算机主存所包含的存储单元总数,当然主存是可以扩容的,但也受到CPU地址线的限制。

4、存储带宽,单位时间内CPU与主存交换的二进制信息量,常用单位字节每秒。影响存储带宽的指标包括数据位宽和数据传输速率。

二、时间指标

1、主频f、时钟周期T、外频、倍频

主频指CPU内核工作的时钟频率,即CPU内数字脉冲信号振荡的速率,但与CPU实际的运算能力之间不是唯一的关系,所以CPU主频越高的计算机运算能力越强,这个结论是有条件的。

主频的倒数是时钟周期T,也称节拍周期,是计算机中最基本的、最小的时间单位。在一个时钟周期内,CPU仅完成一个最基本的动作。

外频是指CPU或内存与主板之间同步的时间频率;

倍频是CPU主频与外频之间的倍数,主频=外频×倍频

2、CPI(Clock per Instruction ),即执行一条指令(平均)需要的时钟周期数。

包括:单条指令CPI、一段程序中所有指令的CPI、指令系统CPI以及指令系统中某一类指令的CPI。

根据定义,CPI=程序中所有指令的时钟周期之和/程序中指令总数

更常用的计算方法是:∑各类指令的CPI×该指令的比例。

与CPI相关的另外一个时间指标是IPC(Instruction per Clock),每个时钟周期内(并行)执行的指令条数。

3、MIPS(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每秒钟执行的指令条数,以百万为单位。

MIPS=指令条数/执行时间×10−6=f//CPI×10−6

4、CPU时间,执行一段程序所需要的时间包括CPU时间、输入/输出时间、存储访问时间和各类排除时延等

根据定义:CPU时间=程序中所有指令的时钟周期之和 × T=程序中所有指令的时钟周期之和 / f

基于CPI的计算:CPU时间=总指令数×CPI×时钟周期时间

基于MIPS的计算:CPU时间 =指令条数/MIPS×10−6

计算机(特别是针对专业应用的计算机)的性能评价还有其它一些指标。那么该如何正确使用这些评价指标客观地评价计算机的性能呢?或者基于一个指标或若干个指标能否准确地评价计算机的性能?又或者基于不同的指标对同一台机器进行评价能否得出一致或不一致的结论?这是我们评价计算机性能时应考虑的问题。事实上,不同的算法、编程语言、编译程序都会影响到程序的数量和指令的类型,所以在机器硬件确定的前提下,软件的改变也会影响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当然指令集体系结构的变换则相当于整个计算机体系的变化,对性能指标的影响是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