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1990年全国统考

阅读下列文句,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②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③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上面的句子中运用了纪年、纪日、纪时的词语。其中确指某一年份的有:________________ 。指某一日子的有:________________。指某一时辰的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年份有:改元景炎(单答“景炎”不算对)、淳熙丙申(单答“淳熙”或“丙申”都不算对) 

日子有:至日、戊申、晦(答“戊申晦”也算对) 

时辰有:五鼓

讨论

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②豆蔻梢头二月初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古人文集题名(A)或称作者的字或号,(B)或称其谥号,(C)或称其官职,(D)或称其籍贯。分别指出下边六种文集属哪一类。 ①《临川先生文集》  【答】(  ) ②《范文正公文集》  【答】(  ) ③《稼轩长短句》 【答】(  ) ④《柳河东集》  【答】(  ) ⑤《王右丞集》  【答】(  ) ⑥《昌黎先生集》 【答】(  )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②雾毅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觳纹生。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某校為弘揚儒家、墨家思想,特將新建的棟大樓命名為歸仁堂兼愛樓,若欲彰顯命名旨,則川堂懸掛的字幅依序應是【 】

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是哪两位?

今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纪念的我国诗人是谁?

陆游是什么朝代的诗人?

《羌村》三首是谁作的?

浴乎沂,____________,咏而归。(《论语·先进》)

____________,辣手著文章。(杨继盛名联)

中国建筑的希望梁思成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遗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妤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囯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有删改)1.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出现的原因。(6分)答:2.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6分)答:3.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6分)答:

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名余曰正则兮,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1995年是农历________年,1996年是农历丙子年,1997年是农历________年。

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景象,这个传统节令是【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下面的五句古文的译文,只有两句是符合原意的,把它们找出来。【 】【 】

下面是《雨中登泰山》中的一段话,后面列出的四种分析中,哪一种更能确切地反映作者的意图和表现方法?……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缝隙,身子扭得象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象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象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象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主人,谁少了谁,都象不应该似的。

下面引号的三段话反映了作品中人物当时什么样的心情?分别选出贴切的一种,把答案填入表格内。(1)(鲁大海被打后,鲁侍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雷雨》) (2)(祥林嫂第二次回鲁镇后,经常说)“我真傻,真的,……”(《祝福》) (3)(小菲利普把50个生丁给了于勒,心里默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的叔叔于勒》) (A)感慨万端,意在讥讽(B)满腹辛酸,欲说不能 (C)生性懦弱,本质善良(D)随机应变,不露痕迹 (E)骨肉相离,难舍难分(F)怜悯同情,感到不平 (G)痛苦不堪,悔恨莫及(H)惊疑不定,闪烁其词 〖答〗(1)(  );(2)(  );(3)(  )

写说理文究竟难在哪里?在推理还是行文?问题的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它假定了理在文先,第一道手续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续才用语言把理表达出来。这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对。说它对,因为语言总是跟着思想走,思想明确,语言也就会明确,思想混乱,语言也就会混乱。如果不先把意思想好而就下笔写,那就准写不好。所以学好说理文,首先就要学会思考,而这要深入生活,掌握事实,再加上对分析和综合的思想方法的长期辛苦训练。谈到究竟,难还是难在这个方面。 为什么说两道手续的看法又不完全对呢?因为语言和思想毕竟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在运用思想时就要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时也就要运用思想。(1)a语言和思想都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在生发的,在生发时语言和思想在密切联系中互相推动着。据我个人的经验,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1)b在多数场合,(2)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对所要说的道理总要有一些情感,如果对它毫无情感,勉强敷衍公事地把它写下去,结果就只会是一篇干巴巴的应酬文字,索然无味。如果对它有深厚的情感,就会(3)a,全神贯注,思致风发,新的意思就会(3)b地涌现出来。(4)A这是写作中的一种乐境,往往也是写作的一个难关。(4)B新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不免发生矛盾,(4)C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也许接不上头,原来自以为明确的东西也许毕竟还是紊乱的模糊的乃至于错误的。有许多话要说,究竟从何说起?哪个应先说。哪个应后说?哪个应割爱,哪个应作为重点?(4)D主从的关系如何安排?这时候面前就象出现一团乱丝,“剪不断,理乱”,思路好象走入一条死胡同,陡然遭到堵塞,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免心意乱。就是难产的痛苦,也是一个考验的时刻。有两种经情况要避免。一种是松懈下去,蒙混过关,结果就只会是失败,理不通文也就不通。另一种是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勉强继续绞脑汁,往往是越绞越乱,越想越烦。这时候最好是暂时把它(5)a放下,让头脑冷静下来,得到了足够的休息,等精力再旺时再把它(5)b提起来,进行一番冷静的分析,做到“表里精粗无不到”,自然就会“一旦豁然贯通”,令人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在这种情况写出的文章总会是(3)c,文从字顺,内容与形式都是一气呵成的。 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想得很周全。多年来我体会到:读一部理论性的书,总要等到用自己的语言把书中要义复述一遍以后,才能对这部书有较好的掌握;想一个问题,也要等到用文字把所想的东西凝定下来之后,才能对这个问题想得比较透。我发现不但思想训练是写说理文的必要的准备,写说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训练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我认为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的提法是片面的。 (1)按照规定的要求改写文中(1)a、(1)b两处画线的句子,改写时要求内容和语气与上下文衔接。(2分)(1)a设问改直接陈述 原文:为什么说两道手续的看法又不完全对呢?因为语言和思想毕竟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在运用思想时就要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时也就要运用思想。 (1)b将“把”字句改成不用“把”(或“将”)的句子 原文: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 (2)文中(2)处原文一共有下面5个句子。在句后四种排列顺序中选出正确的一种。(2分)甲 只是对要说的道理先有些零星的想法 乙 我并不打什么腹稿 丙 有一个大致的轮廓 丁 一切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戊 也许经过了一番组织 (A)乙,丁,戊,甲,总之,丙。 (B)甲,戊,乙,丙,总之,丁。 (C)乙,甲,戊,丙,总之,丁。 (D)甲,丙,戊,丁,总之,乙。 〖答〗(  ) (3)文中(3)a、(3)b、(3)c三处各缺一个词语,根据前后文意,从所列的词语中选出最恰当的三个,把字母填入表格内。(3分)(A)滚滚而来 (B)字斟句酌 (C)兴会淋漓 (D)源源不断 (E)信手拈来 (F)意到笔随 (G)刻意雕琢 〖答〗(3)a(  )(3)b(  )(3)c( ) (4)“意思既然来得多了,问题也就复杂化了。” 这个句子是从第二段中摘出的,找出它在原文中的位置。文中已标出(4)A、(4)B、(4)C、(4)D四个位置,把代表正确位置的字母填在括号里。(2分) 〖答〗(  ) (5)文中加红的两个“它”字所指代的内容一样吗?它们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6)作者不完全同意那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因为:(4分) (A)他认为,在写说理文时,只有表达结束,思考才能停止。 (B)他认为,在写说理文时,先形成观点再进行表达是很少有的。 (C)他认为,在写说理文时,思想混乱语言也必定混乱。 (D)他认为,在写说理文时,语言总是随思想而生发、变化的。〖答〗(  )

逢蒙学射于羿,(羿,夏之诸侯,善射,百发百中。逢蒙,羿弟子也,亦弟子也,亦能百中。)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A):“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仆,御者也)。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瘐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端人用心有邪辟,知我是其道本所出,必不害我也。)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B):‘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叩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庾公之斯至,竟如孺子之所言。而曰:“我不敢废君事。“故叩轮去镞,使不害人,乃以射孺子,四发而去。乘,四也。孟子言是,以明羿之罪。假使如子濯孺子之得尹公他而教之,何由有逢蒙之祸乎?) 1.羿和逢蒙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子濯孺子、庾公之斯、尹公之他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曰(A)的说话人是谁?曰(B)的说话人是谁?(2分)得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两个“曰”后面都只有前引号(也就是上引号),没有后引号(也就是下引号),请把后引号补上。(标在原文上)(2分) 4.下面的句子是什么意思?选出正确的答案。(4分) (1)今日我疾作 (A)今天我出发得匆忙。 (B)今天我赶快来作战。 (C)今天我的病突然加剧了。 (D)今天我的病犯了。 〖答〗(  ) (2)问其仆 (A)问他的卫士。  (B)问君王的使者。 (C)问替他驾车的人。(D)问他的左右侍从。 〖答〗(  ) (3)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 (A)虽然如此,今天的事是君主命令的事。 (B)虽然如此,今天的事是你引起来的。 (C)即使如此,今天的事是君主命令的事。 (D)即使如此,今天的事是你引起来的。 〖答〗(  ) (4)发乘矢而后反 (A)向四辆兵车射箭然后回头。 (B)向四辆兵车射箭然后投降。 (C)射了四箭然后回去。 (D)射了四箭然后背转身。 〖答〗(  ) 5.子濯孺子确信庾公之斯不会杀死自己,是因为:(A)他知道庾公之斯生性仁慈。 (B)他知道庾公之斯为人正直。 (C)他知道庾公之斯认识自己。 (D)他知道庾公之斯忠于君主。 6.“抽矢叩轮,去其金”这句话中的“金”指的是_________(答案不超过两个字)。“去其金”是为了___________(答案不超过六个字)。(2分) 7.孟子认为“羿有罪(过错)”的理由是什么?注解中有一句话说明了理由,请把这句话找出来,并译成现代汉语。(3分)得分 注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段文字中带有着重号的句子。译文写在括号里。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至书以观】(__________)每假借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__________),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__________)录毕,【走送之】(__________),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余因得观群书。

给下面这段文字加上标点,并解释加黑的词语。解释写在括号里。张 良 尝(______) 闲 从 容 步 游 下 邳① 圯② 上 有 一 老 父 衣 褐(______) 至 良 所 直 堕 其 履 圯 下 顾(______) 谓 良 曰 孺 子 下 取 履 良 愕 然 欲 殴 之 为 其 老 强 忍 下 取 履 父 曰 履 我(______) 良 业(______) 为 取 履 因(______) 长 跪 履 之 父 以 足 受 笑 而 去 良 殊 大 惊 随 目 之 父 去 里 所(______) 复 还 曰 孺 子 可 教 矣 后 五 日 平 明(______) 与 我 会 此①下邳(pī):地名。②圯(yí):桥梁。

仔细阅读下面这篇短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读后感。要求做到:(1)观点正确,中心思想明确,紧扣原文发表感想,联系自己的事例要具体、恰当。(2)结构完整,段落层次清楚,语霅通顺,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3)注意书写格式,每个字占稿纸一格,每个标点也占一格字数最多不得超过一千字,否则扣分。(4)字迹清楚,卷面整洁,否则扣分。注意:本题要求写读后感,如果根据原文改写或扩写,则不给分。用诗歌形式写也不给分。画蛋达芬奇(公元1452-1519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比方说,把头抬高一点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点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佛罗基奥还说:反复地练习画蛋,就是严格训练用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都能得心应手了。后来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作文题:读《画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