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2021年贵州省毕节市

①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隙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②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水和豆浆水,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③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

④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糟糕的是,父亲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边撬边和泥水匠争论那石板到底多重。泥水匠说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⑤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父亲曾摸着其中一块的那个小凹惊异地说:“想不到这么深了,怪不得我的烟枪已经用旧了三根呢。”

⑥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

⑦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

(选自《台阶》)

1. 从选文对父亲四件事的描写中,看出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先填写空白处,再回答问题)

①起早踏黄泥,②_________,③撬石板闪腰,④__________

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五段末尾划线句表现出“父亲”性情的什么特点?

3. 简述父亲最能打动人的某个举动及自己的感受(第五段划线句不得再用)

答案解析

1. ①. 让我放鞭炮 ②. 浇水使牢实 ③. 勤劳、质朴,踏实肯干,不服输 2. 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忘我的劳动精神 3. 示例:最能打动我的是父亲在泥水匠来之前,就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表明了父亲的认真、勤劳,也表明父亲是一个有计划的人。我们在日常学习中也要有所规划,有的放矢,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1.从③段的“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可概括出,父亲要放鞭炮开工,不敢放,让我来;从⑥段的“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说全冻牢了”可概括出,父亲按要求在台阶上浇水,使其...

查看完整答案

讨论

说经典①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说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②常言道“话说三遍淡如水”,一般的话多说几遍人就要烦。但经典的话人们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说;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是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一首好歌,人们会不厌其烦地唱;一首好曲子人们会不厌其烦地听:一幅好字画挂在墙上,天天看不够。甚至像唐太宗那样,喜欢王羲之的字,一生看不够,临死又陪葬到棺材里。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工程的等等,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手轻轻一拍就碎,它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③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说到“柳”,想起至今生长在河西走廊上的“左公柳”。一百多年前,左宗棠带着湘军去平定叛乱,收复新疆。他一路边行军边插柳,现在这些合抱之木成了历史的见证,成了活的经典,凡游人没有不去凭吊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打天下的经典,1939年陕北公学的一批学生毕业要上前线,毛泽东去讲话说:“《封神演义》里姜子牙下山,元始天尊送他三样法宝:打神鞭、杏黄旗、四不像。今天我也送你们三件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经典就这样产生了。莎士比亚有许多话,简直就是大白话,比如,“是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还有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些话被人千百次地模仿。就是《兰亭序》也是在一次普通的文人聚会上,王羲之一挥而就。④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而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后人承认它,就常想起它,提起它,借用它。⑤经典所以为经典,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二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自《梁衡杂文集》,有删改)1. 末段揭示经典成为经典的原因。根据文意,补出第三个原因。2. 第三段分别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不经意而成的经典?3. 第二段划线句里“永恒之梦”针对的是什么现象,“重复之手”这种比喻的表达之妙在什么地方?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手轻轻一拍就碎。

云南象群为何踏上北迁之旅①从去年春天以来,15头亚洲象向北游荡了500多公里。它们来自西南端中老边境西双版纳国家保护区。一路上穿越了森林、牧场和有人居住的村庄,甚至在狭窄的县城街道漫步,闯入一家关门的汽车经销店,一头大象还因误食发酵谷物而醉酒。②为了遏制它们的狂野行为,当地政府制订了预防大象事故的紧急计划。用无人机跟踪它们的动向,疏散被这些动物“拜访”的居住地居民,设置紧急屏障,甚至为它们保留了18吨食物。但是,警报器和卡车也无法转移这群奇特的“徒步旅行者”的行动方向。它们依然故我,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继续前行。刚开始,人们认为这群大象只是偶然越界,或许用不了多久就会本能地返回传统栖息地。但象群显然不这么想,无论人类如何追踪堵截,放食引诱,它们都不为所动,坚持北上,一路走州过府,直趋昆明城下。跟踪象群的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动物造成的经济损失,其价值已经接近千万元人民币。③是什么原因促使它们远离传统家园?它们要到哪里去?④相关专家猜测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自然保护区内亚洲象数量不断增长。近几十年来,中国的亚洲象数量从不到200只已经增加到300只左右,其食物量可能难以持续供应保障,导致它们离开原栖息地寻求食物。二是亚洲象群离开自然保护区后取食甘蔗、玉米等作物更为便利、可口,又未受到任何攻击威胁,无意再回到原栖息地。三是头象迷路,象群在森林、农田交错区域以农作物为食物,但没有找到适宜长期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不断游荡寻找,漫无目的。还有一些学者从地磁影响、气候变化等角度解释这次野生象群出走的原因,但都缺乏直接证据。也有专家介绍,亚洲象迁移扩散属于正常现象,只是如此长距离北迁在中国尚属首次。⑤对象群来说,如果继续向北,无论是海拔高度、气候特点,还是植物分布,都很难找到适合它们长期生存的栖息地。⑥这群大象到底将去往何方,什么时候会停下来,人类能否给它们找到一个合适的新家?这些问题,至少在目前,谁也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选自《参考消息》2021年6月8日有删改)1. 本文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亚洲象北迁的信息?2. 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第三段能否删除?请简述理由3. 第五段,为象群未来的生存担忧,对于人类的我们来说,能引起你的哪些思考?

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中书信成为重要的交流物。遇逢战争,音信隔断,杜甫曾为叛军所俘而困居长安,深切感受到家书的珍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便和平安定状态,因为路途遥远,王湾也曾感到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牵挂亲人,期望书信能更快到达。

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_______________,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

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人生七十古来稀,喜逢家里老人(祖父祖母或外公外婆)生辰,按照乡风民俗举办相关祝寿宴庆活动。1. 请根据寿联的上联,撰写下联和横批。上联:福如东海喜迎七十华诞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横批:____________________2. 感谢亲朋好友来为老人贺寿,请以主人家的身份,写一则包含称颂、祝福、致谢三项内容的答谢词(不超过100字)。

古藤①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②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膝,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③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④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古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花颜月貌,要么死亡,要么活着。⑤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估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⑥藤,木热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⑦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⑧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⑨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⑩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⑪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作者:王剑冰,选自《时文选粹》第2辑,有改动)(1)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3分)(2)请品析第⑥段划线的句子。(4分)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3)“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这是一个________关系的复句。(2分)(4)请你谈谈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5)作者在第⑤段写“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第⑧段却写“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这两种生存方式你更造成哪一种,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3分)

夜的尽头是家的灯光①我的父亲在河南开封长大。父亲一直在奋斗,考上了武大,来到武汉——一个全然陌生的城市。他在这里读书,工作,结婚,生了我。他的奋斗,换来了一所理想的大学、一个合适的职业和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也许就是别人眼中我平凡的父亲——离家游子。他的心也许一半是黄河,一半是长江。②我仍记得,父亲那晚接我放学后带我直奔前往开封的列车,夜色如墨,列车摇晃着我疲倦的神经,懵懂的我从未读懂过父亲那晚的表情,他一直看着窗外,眼里似乎闪烁着什么,但不是眼泪是一种难于言说的情感……火车哀鸣着停止了摇晃,我从父亲的怀里惺忪醒来,又是一段颠簸的汽车行程后,父亲拽着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赶往乡村,黄河的风凉湿了父亲的手心。③沉沉夜色,静默村庄,木门一开,黑漆漆的夜色被老屋里的灯光穿透,我有些晕眩,模糊的视线里烟雾缭绕,纸钱的火苗摇摆在黑红的棺材前,父亲嚎啕着,跪地不起……④那时的我的确太小,奶奶去世,我竞没有一滴眼泪。长大了一点儿,我才明白,和自己深爱的人离别,心有多么痛。对于父亲也是,造就自己、牵着自己长大的人,走了,并且是永远地走了…...⑤我一直单纯地认为这就是父亲全部的痛苦。⑥现在我知道,其中还夹杂着一丝恐慌,他也许在奶奶身上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⑦奶奶是中秋节去世的。几年之后的一个中秋节,刚搬进新房不久,父亲在奶奶的照片前点了一炷香,慢慢的鞠了个躬,缓缓坐下,然后静静地注视着照片。良久,父亲看着我,轻轻地说:“后别再让你妈生气了。”⑧也许他在遗憾自己小的时候没有好好报答自己的母亲,现在没机会了。不知道天下有没有人不想出去闯一番事业然后衣锦还乡的?不知道最后的回家在终日等待面前是否显得渺小。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父母再也等不到儿女回家的那一天?⑨可是,谁又能改变这一切?也许最深的母子之情只能属于童年,因为那时,孩子一无所有。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离家后,天下将会有多少老无所依的父母。⑩父亲那眼神中,也许还有责任。父亲的母亲已经将全部交给父亲,我懂得有一天,父亲也会将全部交给我,虽然我极不愿那一天的到来。但我知道,这个轮回终会由我接下去!⑪那晚,窗外的夜色似乎被满月稀释过一般,我和父亲静静地坐在一起,我能感受到,他害怕失去的,不只是他的母亲,还有他的孩子。他知道,有一天他的孩子也会离家的。⑫父亲一直在弥补,他总是一有时间就带我和母亲回开封看看,摇晃的火车不再让我疲倦,如墨的夜色早已被家的灯光照耀的温暖、明媚!父亲总是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我总是握着母亲还未衰老的手,渐渐意识到:该轮到我了!(作者:马家越选自《读者》2012第11期,有删改)(1)通读全文,你认为文中“我”所领悟到的父亲表情和眼神中的“难于言说”的情感包括哪些?(3分)(2)写出第⑪段“窗外的夜色似乎被满月稀释过一般”这个句子加点词的词性并解释它在句中的含义。(2分)(3)第⑦段划线句子运用何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4)请品析第⑧段划线的句子(3分)(5)春晚一曲《常回家看看》温暖了万千家庭;也有人说,父母、子女之间,身体与身体的距离不等于心灵与心灵的距离。读完上文,请结合你和父母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3分)

柳信①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別踌躇、迟疑,乍暖还寒,翻来覆去,仿佛总下不定决心。但是路边的杨柳不知不觉间己绿了起来,绿得这样浅,这样轻,远望去迷迷蒙蒙,像是一片轻盈的、明亮的雾。我窗前的一株垂柳,也不知不觉在枝条上缀满新芽,泛出轻浅的绿,随着冷风自如地拂动。这园中原有许多花木,这些年也和人一样,经历了各种斧钺虫豸之灾,只剩下园黄土、几株俗称“瓜子碴”的树,还有这棵垂柳,年复一年,只管自己绿着。②少年时候,每到春来,见杨柳枝头一夜间染上了新绿,总是兴高采烈,觉得欢喜极了,轻快极了,好像那生命的颜色也染透了心头。曾在中学作文里写过这样几句:③“嫩绿的春天又来了,看那陌头的杨柳色,世界上的生命都聚集在那儿了,不是吗?那年轻的眼睛般的鲜亮啊……”④老师在最后一句旁边打了密密的圈。我便想,应该圈点的,不是这段文字,而是那碧玉妆成绿丝绦般的杨柳。⑤抗战期间在南方,一个残冬,我家的小花猫死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死。它躺着,闭着眼。我和弟弟用猪肝拌了饭,放在它嘴边,它仍一动也不动。“它死了。”母亲说,“埋了吧。”我们呆呆地看着那显得格外瘦小的小猫,弟弟呜呜地哭了。我心里像堵上了什么,看了半天,还不离开。⑥“埋了吧,以后再买一只。”母亲安慰说。⑦我作了一篇祭文,记得有“呜呼小花”一类的话,放在小猫身上。我们抬着盒子,来到山坡。我一眼便看中那柳伞下的地方,虽然当时只有枯枝。我们掘了浅浅的坑,埋葬了小猫。冷风在树木间吹动,我们都穿得十分单薄,不足以御寒。我拉着弟弟的手,呆呆地站着,好像再也提不起玩的兴致了。⑧忽然间,那晃动的枯枝上透出的一点青绿色,照亮了我们的眼睛,那枝头竟然有一点嫩芽了,多鲜多亮啊!【A】我猛然觉得心头轻松好多。杨柳绿了,杨柳绿了,我轻轻地反复在心里念诵着。那时我的词汇里还没有“生命”这个字眼,但只觉得自己又有了精神,一切都又有了希望似的。⑨时光流去了近40年,我已经历了好多次的死别,到1977年,连我的母亲也撒手别去了。我们家里,最不能想象的就是没有我们的母亲了。母亲病重时,父亲说过一句话:“没有你娘,这房子太空。”这房子里怎能没有母亲料理家务来去的身影,怎能没有母亲照顾每一个人、关怀每一个人的呵责和提醒!然而母亲毕竟去了,抛下了年迈的父亲和她的儿女。⑩两个多月过去,时届深秋,园中衰草凄迷,落叶堆积。我从外面回来,走过藏在衰草和落叶中的小径——这小径我曾在深夜里走过多少次啊。请医生,灌氧气,到医院送汤送药,但终于抵挡不住人生大限的到来。我茫然地打量着这园子,这时,侄儿迎上来说,家里的大猫——“狮子”死了,是让人用鸟枪打死的,已经埋了。⑪这是母亲喜欢的猫,是一只雪白的狮子猫,眼睛是蓝的,在灯下会闪着红光。这两个月,它天天坐在母亲房门外等,也没有等见母亲出来。我没有问埋在哪里,无非是在这一派清冷荒凉之中罢了。我却格外清楚地知道,再没有母亲来安慰我了,再没有母亲许诺我要的一切了。深秋的冷风将落叶吹得团团转,枯草像是久未梳理的乱发,竖起来又倒下去。我的心直往下沉,往下沉…忽然,我看见几缕绿色在冷风中瑟瑟地抖颤,原来是那株柳树。在一片萧索中,柳色有些黯淡,但在一片枯黄之间,它是在绿着。“这容易生长的、到处都有的普通的柳树,并不怕冷。”【B】我想着,觉得很安慰,仿佛得到了支持似的。⑫凊明时节,我们将柳枝插在母亲骨灰盒旁的花瓶里。柳树并不想跻身松柏等岁寒之友中,它只是努力尽自己的本分,尽量绿得长一些,就像一个普通母亲平凡清白的人生一样。⑬柳枝在绿着,这些丝丝垂柳,是会织出大好春光的。(选自《读者》2012第15期,作者:宗璞)(1)通读全文,请概括作者围绕“柳”主要写了哪几件事。(3分)(2)请结合文意,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母亲病重时,父亲说过一句话:“没有你娘,这房子太。”(3)请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①吸划横线的句子。(3分)(4)第⑧段【A】处“我猛然觉得心头轻松好多”;第吸【B】处“我想着,觉得很安慰,仿佛得到了支持似的”。请任选一处,结合原文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3分)(5)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曾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请你结合木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生命的感悟。(3分)

喧闹与幽静①那天我开车去了城市郊外,在僻静处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来。四周阒无人影,静悄悄的,田间玉米絮絮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不知名的秋虫唧唧有声,天上白云仿若一团棉絮缓缓飘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喜欢这样的幽静,眼神空茫,啥都不想,脑子里的一些浊物杂质丝丝缕缕抽离而去。这种发呆,看似石化枯坐,实则凝神排毒,让我特别享受。②我住的房子两居室全部临街,而且这街是一条城市连接高速公路的主干道,每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白天还妤,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汽车呼啸而过的声音被格外放大了,“嗖——嗖——”毎过一辆,都像在神经线上碾过,躺在床上,眼睛盯着天花板,根本无法入睡。待好不容易被极度疲倦带入梦乡,“吱——”一声急骤刺耳的刹车声,让我猝然惊醒,小心脏扑通扑通一阵乱跳,就再也难以成眠。这种喧闹,不仅导致神经衰弱,时间久了恐怕还会让我有罹患心脏病之虞。③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你看,古人生活里最主要的喧闹也是“车马喧”,只好以精神法聊以自慰了。而今天除了“车马喧”,还有建筑工地的打夯声、水泥搅拌声,公园里大妈跳舞嘭嚓嚓的音乐声、高亢嘹亮的歌声,人声、市声,等等,各种声音共同构成了鼎沸的水分子,咕嘟咕嘟冒泡。即使躲在清静的房间里,杜门闭窗,如果屏息谛听,仍然有关抑不住的各种杂音侵扰耳朵。④其实,喧闹与幽静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状态,可人们似乎更喜欢幽静,而不喜欢喧闹。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心境,产生不同影响。喧闹仿佛一场夏天的急雨,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然而经常只是湿湿地皮,浮于表面,难以从根本上润泽大地,深潜其里。而幽静却如同春夜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喂饱”大地的雨大抵都是不声不响的。人的耳朵管听,眼睛管看,喧闹的状态会扰乱人的视听,在幽静之中所见所闻才会清楚明白。所以,诸葛孔明说“非宁静无以致远”,翁同穌也说“每临大事有静气”。⑤深秋时节,我同妻子到一位朋友山里别墅去玩,对喧闹与幽静有了更深切的别样的体味。朋友花了50万买了大约2000亩的山地,筑房建屋,植树种菜,成了名副其实的“山大王”。坐在二层的大露台上,极目远眺,远山如黛,山岚轻笼,山坡绿树茂密葱茏,有微风习习拂面,顿感骋怀惬意,有如神仙。临近中午时分,我独自一人沿着蜿蜒的山路往深处走去,耳边只有潺湲的山泉流水声,树上或悠长或短促的蝉鸣鸟叫声,越发増添了幽静之感。入夜躺在床上,所有的声音都睡去了,安静得似乎只有呼吸的声音。这种幽静又和城郊截然不同,是完全的彻底的幽静,静得有些让人发慌。却原来,有声音的幽静才是活的幽静,可贵的幽静,没有声音的幽静岂不是死寂?如此住了两宿,“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我的“旧林”“故渊”是鼎沸如煮的城里。我忽然觉得那建筑工地的打夯声、水泥搅拌声,公园里大妈跳舞嘭嚓嚓的音乐声、高亢嘹亮的歌声,人声、市声,等等,才是热气腾腾的人间生活。人是社会人,如果离群索居,自我隔绝,短期尚可修心养性,久之则会蜕变为自然人。这种幽静恐怕只能育出不谙世事的傻瓜。⑥正如钱钟书的“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对待喧闹与幽静的态度亦如此。无论是在城里城外,还是在心里心外,都真实地存在着喧闹和幽静两种环境,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无须逃避,接受就好。一味喧闹,或者一味幽静,这世界恐怕就显得索然无趣;一味在意喧闹,或者一味喜欢幽静,我们的心境也会为外界所役。喧闹和幽静,虽是外部的客观存在,却也是内部的主观臆造。如同陶渊明所说“心远地自偏”,身居闹市也能在内心筑起一道幽静的风景,同样,身处偏远也可能内心喧闹不止。坦然面对外部环境,在两者间根据心灵的需要自如转换,居于一种更安然自在的状态,方是智者。(文/刘江滨,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1.第①段中,作者说自己在城市郊外“看似石化枯坐,实则凝神排毒”。请根据①~③段内容说说这里的“排毒”指的是什么。(4分)2.从第④段的比喻描述中,可以看岀喧闹、幽静能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请简要概括。(4分)3.处于深山别墅中,作者对“幽静”“喧闹”有怎样的新认知?请根据第⑤段内容分别作简要概括。(6分)4.第⑥段中,作者主张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喧闹和幽静”?为什么?(6分)

①百花盛开,青春正好。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我们当代青年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不应该只把它当作书本上的记录、展览馆中的文物,还应该_____________。②中国共产党在百年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红色基因,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里有实现中华民族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李大钊曾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这一远大理想凝聚起先进的力量,从一条红船出发,掀起了中国革命的巨浪。百年历程中,在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理想指引下,中华民族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在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勇向前的信念指引下,中国创造出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③你也许会想,树立远大理想是成年之后的事情,作为未成年的学生,我们首先要考虑学习的问题,长大后再树立远大理想也不迟。其实,树立远大理想要趁早。青年,对未来充满热情,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最具有创造未来的能力。早一点树立远大理想,我们就能早一点唤醒自身的潜力。今天,守边卫国、开拓创业、扶贫攻坚、科学探索,到处都有青年奋进的身影。他们把自我追求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将青春汇入了民族复兴的时代大潮。④这笔精神财富里还有在艰难时世中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牺牲、淬火成钢的意志品质。“儿已决意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红军将领王尔琢写下最后的家书,用生命践行了誓言;“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抗日英雄赵一曼慷慨赴义,甘用自己的热血浸染中华土地。百年以来,无数的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壮烈的牺牲,昂扬奋进的精神,铸就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⑤你也许会想,红色基因是艰难时世的产物,这种淬火成钢的意志品质对和平年代的我们有何价值?其实,从来没有什么一帆风顺,困难、压力、挑战甚至灾难常会出人意料地出现,而淬火成钢的意志品质正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共产党员先上!”的口号奏响了“战疫””的强音。无数青年医护工作者、志愿者继承了革命先烈无畏、担当的精神,毅然决然地奔赴“抗疫”战场。将“红色”作为青春的底色,这些青年便有了面对各种困难的底气与力量。⑥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广大青年需要树立为国为民的远大理想,始终葆有淬火成钢的意志品质。让“红色”成为青春底色,我们就能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1.根据你对全文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①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2.下列关于文章①-⑥段结构关系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乙】【丙】3.下面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关向应的有关材料。请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上面的文字,简要说明他身上具有哪种红色基因值得我们继承。(3分)关向应在致叔父的家书中写道:“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牺牲家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

艾叶又飘香余雪云郡时候,日子过得穷。一年也就过这两个节:端午节、春节。说起来,那种对节日的期待和期盼呀,其实是潜藏于梦里梦外的,让小小的我心里充满了各种憧憬和盘算。当然盘算最多的是吃,那个馋劲儿呀,都馋到梦里去了。最可恨的是,每每梦到吧唧吧唧吃得正香时,总会被大人叫醒,或被野狗吠醒,反正没有一次能顺利地酣畅淋漓地吃个痛快。令人特别沮丧。不过。“初一糕、初二桃、初三棕、初四艾、初五划龙舟”,那来自乡野山村的童谣。我倒是记得牢牢的。日子也的确像童谣唱的,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端午节,每天都有仪式感。比如做发糕,首先要磨好米浆,加糖、加发酵粉等候华丽蜕变。随之,奶奶开始做准备工作了,往锅里注入一大锅水,将笼屉洗净垫上一块大布巾。架在大锅上,水烧开后倒入米浆盖妤锅盖,蒸笼的周围用毛巾包裹严实以免漏气,这样蒸40分钟左右,发糕差不多熟了。这时奶奶会用手扇一扇热气腾腾的蒸笼,然后拿双筷子往发糕一截。凑近眼前一看,筷子上没粘到东西就说明发糕熟了,再往发糕面上撒些黑芝麻点缀一下,发糕便一下于生动起来。像白雪公主的黑眼睛眨呀眨地向外张望。由于大人们白天都在忙其他的事情,所以,通常选在晚饭后蒸发糕。当天晚上,孩子们哪里也不去,就待在厨房里等,困了就躺在厨房的凳子上或趴在厨房的任意角落打盹儿,等吃到发糕时大概都晚上十点了。对闹腾一天的孩子们来说,这个时间除了嘴巴能动,我估计身上其余的功能都已经睡着了,当大口大口的发糕被囫囵地吞进了肚子后,唯一能感觉到的是舌尖被燙得火辣辣的。这是初一。初二是吃桃子的习俗日,我至今不知道吃桃子的缘由。记得有一年端午节前,爷爷和奶奶到泉州看望伯公,从泉州带回的水蜜桃,个儿大皮薄,水分多,口感酸甜适宜。一个桃子估计有半斤多,吃上一个,小小的肚子一下子变得圆浓滚的。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桃子。初三是包粽子。棕叶是自家房前屋后的竹林里摘的,新鲜清甜。绑粽子的绳子是棕树叶,棕树叶要提前到山上去割取,晒干后备用。棕树的叶子像一把大大的蒲团扇子,用时要提前泡软,用锥子把棕叶划拉成一条条细细的丝线。一把棕树叶大概可以包五六斤的米馅儿。那时候,粽子的馅儿比较单调,要么纯糯米加碱,要么糯米加黑豆,当时对大家来说已经算是人间美味了。包粽子是母亲的强项,母亲手很巧,包的粽子非常精致、结实,而且形状各异:像羊角、像荷包;有四角棕、三角棕、菱形棕。然后用野生的薄荷头同粽子炖在一起,整个厨房香气扑鼻。薄荷香、艾叶香、竹叶香、棕树香、糯米香,还有柴火香,闭上眼睛,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厨房里还是在原始森林里。端午节前,母亲会买些彩线,找些碎布头儿给孩子做老虎、荷包、香囊之类的小玩意儿,再用五彩丝线卷边点缀,然后戴在孩子们身上,这些小饰品有时也成了我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渐渐地,我也学会了做各种各样的小挂件。(据民间传说,用五彩线系臂跟龙的文化习俗有关)初四的早上,父亲会早早拿着镰刀去割午时草,什么葛蒲、艾叶、薄荷等。太阳升起来时,父亲巳经把菖蒲和艾叶挂在门上了,满堂飘香,父母还不忘对孩子们说道:初四这天要起早,才会更聪明伶俐的。其实,过节这几天,期待、兴奋、嘴馋,根本不可能睡懒觉。五月初五端午节,按家乡的惯例,中午饭吃炒面、扁食、鸭蛋(取用中午12点的古井水,放入午时草煮,据说这样煮的鸭蛋颜色橙黄鲜艳,有辟邪、祛湿气、祛风寒等功效)。炒面和扁食是莆仙的特色食品。记得有一年端午,家里没钱买肉,只好包素馅儿的扁食,用紫菜、花生、豆腐、葱头剁成馅儿,没想到没有肉参与的扁食,居然特别好吃,成了我记忆里的风味美食,也成了我几十年抹不去的乡愁。吃好午饭,母亲会搬来大木桶倒入用午时草煮的水给孩子们沐浴,然后给孩子们换上新衣服。端午节有新衣服,在那个时候是很奢侈的事情,那是个什么都凭票的年代,买布是凭布票去买,然后请裁缝师傅到家里来做断衣服。孩子们添的所谓新衣服,无非就是一件小碎花短袖衫,一条小短裤之类的。这对于小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高兴的事。接着,母亲还给孩子们的额头上都画个“王”字,腋下也涂抹些雄黄,(这些都是民间习俗的传承,都与辟邪、辟疫说法相关)完成仪式后,孩子们便跟着村里的大孩子或大人去木兰溪边看龙舟比赛。雷雨刚过,木兰溪的水面比往常开阔了许多,水面激流飞跃,非常壮观,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就在这里举行。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荫深处的水面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小孩子呢,其实就是去看热闹的,享受着那种节日特有的快乐。1.请简要回答第二自然段中的童谣有何作用。2.文中划线句在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上富有特色,请简要赏析。3.有人认为,文中三处括号中的内容太哆嗦,应该删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4.本文标题为“艾叶又飘香“,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了与艾叶无关的内容,是否文不对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甲)春[瑞土]罗·瓦尔泽去年春天,午饭前,我站在半山腰,准备下山进城。站在半坡上,大地美丽的景色可以一览无余。潮湿的泥土散发着春的气息。我刚刚由一片冷杉林钻出,静静地停在一丛灌木旁。一只鸟儿落在滩木带刺的枝丫上,它大大地张开小嘴,似一柄剪裁衣物的剪刀。看来,这娇嫩的小东西在枝头上竭力展露歌喉,正努力练习歌唱。四周是这样美丽,令人陶醉,令人心旷神怡,处处可以感受到一种轻柔欢畅的憧憬,一种无拘无束的欢欣。在鸟儿张开的小嘴里我看见了春。山下传来报午的钟声。我前行几步,在完全不同的另一身影中望到了甜蜜、可爱、如神般的春。一位饱受岁月熬煎的贫寒的老妇,坐在一段矮墙上面,默默出神,似乎沉漫在久远的回忆之中。空气这般柔和,阳光这般溫煦。老妈妈坐在那里,沐浴着阳光。“春天又来了……”这歌声回响在四面八方,各个角落。(乙)春唐弢春巳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推盘①。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阑。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新,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辛弃疾《汉宫春》天气暖和起来了,走在马路上,穿着过冬的衣服便觉得热辣辣的,店铺橱窗里另换了一种陈设,电线木上贴着劝种牛痘的布告,画着一个有辫子的小孩。因此想到自己也有一个孩子,他虽然没有辫子,然而却的确该种牛痘了,这布告实在很有效力。在种完牛痘的归途上,我抱着孩子,穿着过冬的衣服,在太阳底下走着,浑身热辣辣地发黏,我在淌汗。是春天了,笫一次意识到。紧接着这个念头,我又想起了故园的风物。——葡萄藤发芽了吧,那枝枇杷树不知又高了多少?田野里长满荠莱、马兰头、紫云英、油菜花。我们四五个人一群,蹲着,跑着,剪着。阿四和阿瑞跑得最快,剪得顶多,他们懂得什么地方有荠菜、马兰头。他们会在牛背上打虎跳,坚蜻蜓,唱:“听谯楼’打罢了……噢噢噢……”——我不甚明白那是什么话,然而我也唱:“听谯楼,打罢了……噢噢噢……”孩子在我脸上抓了一把,他指着电车在告诉我,但我还是想下去。——阿杏跑得最慢,我们奔着的时侯她老是赶不上。她剪的马兰头也顶少。一看见大花蛇就急得哭出来,她是我们中间最胆小的一个。然而却很乖巧,她会把紫云英花编成球,我们拿来当皮球踢。她还会唱山歌,比我们的“听谯褛……”要好听得多。“爸!爸!”孩子喊着。——我常常喜欢坐在种满紫云英的田里放风筝,小伙伴还是那几个。我不懂得什么是春夏秋冬,只记得紫云英开花是最可爱的时候。但我常常引以为恨的是:也就在那个时候,我们都得种牛痘。——种痘的地方离我们那儿大概有三四里路,医生是一个教书先生。我们去的时候照例是坐船的。母亲替我换了新衣服,说是让人带肴我去看城隍会。船上满是孩子,有阿四、阿瑞,也有阿杏。我们笑着,跳着,问几时可以到达目的地。——到了那个布种牛痘的地方,我们虽然很奇怪为什么不见行会,然而却仍旧很快活,因为陌生的地方在我们看来终觉得有趣。等到那个医生拿出了那把雪亮的刀,我们才“哇”的一声哭了出来。——然而毕竟是孩子呵!一会儿我们又记起荠菜、马兰头来了。紫云英开花是最可爱的时候呢!¨爸爸!胡……髭。”孩子指着我的下颏说。(选自《中外名家同题散文妙笔》)注释]①黄柑荐酒、青韭堆盘:指迎春果酒和迎春茉盘。1.阅读散文要善于联想。请从两文中分别摘录一处内容,写出你由此联想到的诗句或文章。(4分)2.阅读散文要善于想象。请从两文中分别摘录一处内容,描绘你由此想象到的情景。(4分)3.阅读散文要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情感。结合加点字,品味下列语句。(4分)(1)“春天来了……”这歌声回响在四囿八方,各个角落。(2)在种完牛痘的归途上,我抱孩子,穿过冬的衣服,在太阳底下走,浑身热辣辣地发黏,我在淌汗。4.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的构思。唐弢引用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汉宫春》文,丰富了文章的情感意蕴,请结合文章內容及链接材料具体分析。(4分)链接]解连环,典出《战国策·齐策》:“秦昭王尝遣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解此环否?'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锥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5.阅读散文要积累语言。从两文中摘录描绘春天的词句,连缀成一首咏春的小诗。(6分)

听秋乔洪涛①一朵牵牛花把它看到的秘密告诉了另一朵牵牛花,另一朵再把它传给另一朵。一个晚上的工夫,满面篱墙上的牵牛花都绽放了,把那一个个粉嘟嘟的小喇叭挂在了肩膀上。早晨的阳光才刚刚变得薄薄的,凉凉的,它们就感知到了。篱笆花架下的那两棵细瘦如美人的秋草,已成淡黄,渐落风尘,却正有了徐娘半老的风韵,在牵牛花的映衬下,一点不来得含糊,也不来得潦草。她们早听到了牵牛花在夜晚的窃窃私语,她们知道那个秘密。高高在架上的牵牛花已经把喇叭举上了头顶,它们就要向整个村庄宣布:秋天来了。②哦,秋天来了。我直起腰,把耳朵听向四野:我听见空气慢慢变凉的声音,那细微的凉丝丝的气丝儿慢慢变薄,变淡,夏日空气里的溽热和潮湿已经悄悄溜走,天空越来越远,越来越蓝;我听见田野里的庄稼和野草慢慢变黄的声音,一只蝴蝶飞起又飞落,一只蚂蚱在微黄的草叶上有力地弹跳,还有那弹琴鸣唱的蟋蟀,把忧伤的爱情的曲子弹拨得让人心碎;我听见屋檐上那只麻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它把早晨的第一缕温和的阳光叼起,藏进窝内,它灵动的小眼睛眨来眨去;我听见院子里墙角的那几棵野菊花把细碎而热烈的橘黄的花朵擎开,它们在绿叶中细密如星星,拥拥挤挤开得热闹。——我听见,我都听见了,我站在院子里,听见秋色渐浓,听见秋香渐浓,听见——秋意渐浓了。③我还要去看一看田野里的那些生灵们,它们听见秋天的脚步了吗?我要告诉它们,秋天来了,让它们做好过冬的准备——我要向我在庄稼地里喂养的蚂蚱做一个告别,那些春天从泥土里钻出来在我的田园里蹦跳了许多时日的蚂蚱,我从未驱赶过它们,它们陪伴我的庄稼度过了整整一个春天和一个夏天,我得赶快告诉它们,秋天就要来了,我要向它们道谢;我要向豆地中间的那一家小田鼠表达我的问候,我知道,夏天里它们一家生了四个可爱的毛茸茸的孩子,我曾经查阅《诗经》为它们取下了四个可爱的名字,那时候我没好意思惊动它们,现在到了秋天了,我要去看看它们是否准备好了过冬的粮食,它们既然能够把家安在我的豆地中,它们就是我的客人,我得去看看它们的粮仓,否则,一个冬天我都会睡不踏实;我还要去告诉那只失恋的蟋蟀,我记得上次来田园的时候,坐在地头上休息,它提一把吉他不停地在我身边弹唱,弹唱一首失恋的曲子,这年轻英俊的小伙,我多么害怕它陷进爱情的泥淖里不能自拔,我要邀请它到我的家中来,那里会有一个温暖的冬天让它疗伤;我还要找找那只灰褐色的野兔,如果能找到它,我要向它郑重道歉,因为夏天的时候我曾经带着狗追撵过它,现在想来我那时候的举动多么可笑;我还要向我田园的泥土表达我的谢意,它养育了供我食用的粮食,带给我丰满的肉体和滚烫的激情,让我拥有悲悯万物的情怀和仰望万物的思想。我要告诉它们,秋天来了,你们又让我收获了许多。④听一听,停下手中的活计,听一听这秋吧。这是一个生命的仓库,这是一个声音的仓库!这里有芦苇变黄,秋果落地的萧瑟的声音,也有野菊花开放的声音,那些细密的花朵蓬勃而热烈,这里更有虫子们生命更迭的淼响!那衰落绝不是死亡,而是更迭;那腐朽绝不是结束,而是孕育。你可以听见生命的伟大,可以听见历史的浩渺,也可以听见岁月脚步的蛩音。⑤还有那秋天的月亮,它挂在乡村的树梢上,像一枚上苍盖上的邮戳,又像天使闪亮的眼睛,纯洁得让人心疼。这枚时而新芽,时而满弓,时而淡绿,时而浅蓝的月亮呀,用它纯净的颜色,天真的姿态,牵引着我,在尘世的喧嚣嘈杂中,给我一条通往耳朵,通往诗心,通往家园的路。⑥把沉睡的耳朵喊醒,把沉睡的心灵喊醒,听一听这秋的生命之美吧!这潦草而妩媚的秋色里,有月亮的呢喃,也有花朵的情话,更有虫子们生命不息的绝响。(选文有删减)1.文章第②段段末说“我听见,我都听见了”,请结合本段简要概括“我”分别听到了哪些声音。2.文中的“我”为什么要去看一看“田野里的那些生灵们”?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和思想?3.严文井在《永久的生命》中写道:“生命在那些终于要调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请从选文中找到与该句含意相近的句子并写下来。4.文章第⑤段描写的月亮非常独特,读后你有何感受?请结合文意加以简述。(50字以内)

犁尖上的往事在故乡,自古崇尚耕读传家之遗风,乡土、老屋、畜口、犁铧、庄稼,是父亲一生的守望,我时常听见父亲念念有词:“好日子,好日子呀。”当春暖乍寒,茫茫旷野,刚刚露出鹅黄色,父亲照例起个毛早,开始在他的脚屋里,鼓捣起他视为命根子的犁。一张犁,一张透出古铜色的犁,伫立于父亲的面前,父亲眯缝着有点歪斜的眼,端详着他的犁。犁默然无语,弓着身子,以匍匐于大地的姿势,倾听父亲的心跳。父亲用一块油布,不厌其烦地擦拭着犁,犁被擦得锃亮,光芒四射。接着,父亲又拿起斧头,小心翼翼地敲打着犁头、犁耳及犁上的附件,瓷实了、妥帖了,父亲才放心地摆弄、扶着犁梢,像抚摸着心爱的孩子,自言自语地说:“好犁,好家伙呀!”转眼谷雨,阳雀子叫得人心痒痒,父亲蹚着湿漉漉的露水,牵着牛,扛着他的犁,下了田,此时云雾在山腰、在村庄的上空缭绕。田野里,紫云英开得疯狂,如云的紫色花漫过了层层叠叠的梯田。父亲让健硕的牛吃了个饱,开始下犁,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水汽的泥土,翻卷着浪花,“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大田里,犁滑行自如,一圈又一圈,父亲鼻翼翕动,神态安详,似乎看见一浪浪乳白色的稻花扑面而来,父亲褶皱的脸上掠过一抹暖色。待霜降了,白茫茫一片,新栽的油菜蔫着的叶子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麦子刚刚拱出地皮,田野归于沉寂。田鼠不见了踪影,一群山雀肆无忌惮地在柿树上啄食红灯笼。太阳暖洋洋的,父亲闲下来了,想起犁,犁在脚屋里显得落寞。父亲挪了挪犁,又用油布反反复复地擦,直擦出逼人的光芒。父亲面露喜色,要给犁上一层桐油,再趁着日头晒,晒出桐油的香味。父亲觉得,桐油是大地的底色,上了桐油的犁,才能犁出熟稔的年份。农谚说:“冬天手不闲,春天吃不难。”漫长的冬天,“铸犁头”在故乡,在农闲时节,成为一道独特的农事与风景。一行人,一律黑乎乎的烟火色,挑着担子,冷不丁就将一大摞行当歇在村边的旷地上,“铸犁头啰!”地道的含山方言,立马引来一群围观的人,就有三三两两的汉子,陆陆续续地拎着或锈蚀、或损坏的犁头、犁耳,哐当一声扔在地上。一群含山佬麻利地摆开了架势,有人迅速地支起炉子,并用耐火泥糊起炉子里的内胆;有人砸起废铁噼里啪啦的声音格外刺耳;有人蹲在地上,耐心地用刮刀修补豁口的模具;有人架起一人高的风箱,准备拉风……很快,炉子里就蹿出通红的火焰,司炉人不时向炉子里添加无烟煤和敲碎的废铁。拉风箱的是两个铁塔似的汉子,呼呼的拉风声不绝于耳,以至于那姿势、那声音,多年后,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也就半小时光景,一炉铁水沸腾着,吐着殷红的火舌,泥瓢中,滚烫的铁水“哧哧”地冒着热气,流入模具中。只半根烟的工夫,模子里的犁头、犁耳逐渐褪色,“哧”一声淬火,一股白烟袅袅腾空。敲去毛刺,新铸的犁头、犁耳散发着烧焦的泥土味,被铁丝贯穿着,“哐当、哐当”地响着,随优哉游哉的汉子们消失在狭窄的巷弄中。犁,似乎永远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选自《经典美文》2021年第4期,有改动)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写故乡自古便有崇尚耕读传家的遗风,这样写开门见山,易于进入回忆的情境。B.文章描写父亲对犁的态度,实际上代表了农人对农耕工具的态度和对土地的深情。C.文章中两处描写犁“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虽寥寥几笔,但意味深长。D.现在的机械化农业不需要使用犁这样的传统农具,对此作者有深深的遗憾。2.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文中的农事活动,请完成下面的“助读小卡片”。(4分)农耕时节 农事活动① 擦拭、敲打型谷雨时节 ② ③ ④ 冬天 新铸犁头3.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3分)父亲让健硕的牛吃了个饱,开始下犁,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水汽的泥土,翻卷着浪花,“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4.作者对“铸犁头”作了浓墨重彩的描述,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5分)

在松林里睡眠李汉荣①少年时,在野地里睡眠是经常的事。我最难忘的一次睡眠,是在凤凰山的松林里。②凤凰山离我家有几十里路,同村的孩子经常结伴到那里采野菜、拾地软、捡蘑菇。有时,我也一人上山。③那年秋天,我就独自上凤凰山捡蘑菇。到了山上,走进松林,雨后的松树散发着浓郁的松香气息。我在林子里转了一会儿,竟没有看见想象中遍地的蘑菇,只发现松软的地上,有一些小脑袋探头探脑,藏在泥土里不肯露面。我也不忍心向它们下狠手,它们是孩子,我也是孩子,孩子都是怕受惊、怕疼的。④因为已经赶了十几里路,我累了,就躺在厚厚的松针上,听着鸟鸣声和林中的风声,一会儿就睡着了。⑤睡了大约有几百年之久(年少的时光总是地久天长,酣睡一觉,就有一梦千年的恍惚之感),一阵奇痒将我惊醒。一只不知名的小鸟竟歇在我的头发上,为我抓痒痒,整理发型。我手一伸,一睁眼,小鸟忽地飞了。我在哪里?不像在家里的床上,不像在河边的青草地上,也不像在《水浒传》中的阴森林子里(那时我已读过《水浒传》的连环画)。终于完全醒过来,哦,我是在凤凰山,在松树林里,我是来捡蘑菇的那个孩子。⑥这时,阳光透过林梢洒在地上,我站起来,一看,呀,我的面前,是一片片、一簇簇彩色的蘑菇——白色的、灰色的、粉红的。妈妈告诉我,白的是槐树的魂变的,灰的是杨树的魂变的,粉红的是松树的魂变的,它们没有毒,不是毒蘑菇,它们是林子里的精灵,是树的香魂。⑦我蹲下来,屏住呼吸,无比惊喜又无比心疼地面对着它们。我不忍心采下它们。受了一缕阳光的邀请,在我熟睡的时候,它们从各自的梦境里醒来。经过漫长的跋涉,它们走出笼罩了它们数千个世纪的夜雾。终于,它们睁开眼睛,看见了一个孩子,与它们相似的孩子,也在做梦的孩子,多么可爱善良的孩子!除了梦,他身上竟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它们也是这样的:除了梦,它们身上没有任何别的东西。于是,它们提着盛满露珠和清香的花篮,提着一生的心愿和梦,围过来,围绕着一个孩子的梦,它们静静地绽开了各自的梦。⑧此时,没有一个人知道,没有一个人看见,松林深处,只有那个孩子亲自参与了这个天堂里的故事……⑨你当然能想到故事的结局:那个孩子没有采蘑菇,他柔软的手几次伸出,最终又返回,返回到柔软的位置。他怎么忍心拔掉和撕碎那些纯真柔软的梦呢?他提着篮子轻轻地走出林子,他的篮子是空的,然而,他的篮子真的是空的吗?他空空的篮子里,盛满露珠、鸟鸣、梦境,盛着一生中最纯洁的记忆。(摘自复旦大学出版社《睡眠之书》)1. 阅读选文③~⑨段,理清文章脉络,补全内容。段落③:“我”走进松林,看见小蘑菇。段落④~⑤:A段落⑥~⑧:松林中“我”看见蘑菇,它们在“我”熟睡时“醒”来。段落⑨:B2. 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我在林子里转了一会儿,竟没有看见想象中遍地的蘑菇,只发现松软的地上,有一些小脑袋探头探脑,藏在泥土里不肯露面。3. 从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我蹲下来,屏住呼吸,无比惊喜又无比心疼地面对着它们。4. 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最后一段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他空空的篮子里,盛满露珠、鸟鸣、梦境,盛着一生中最纯洁的记忆5. 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说着,汤相公走了进来,作揖坐下。说了一会闲话,便说道; “表叔那房子,我因这半年没有钱用,是我拆卖了.”虞博士道:“怪不得你。今年没有生意,家里也要吃用,没奈何卖了,又老远的路来告诉我做嗄?”汤相公道:“我拆了房子,就没处住,所以来同表叔商量、借些银子去当几间屋住.”虞博士又点头道:“是了,你卖了就没处住。我这里恰好还有三四十两银子,明日与你拿去典几间屋住也好。”汤相公就不言语了。杜少卿吃完了酒,告别了去。那两人还坐着,虞博士进来陪他。伊昭问道:“老师与杜少卿是甚么的相与?"虞博士道:"他是我们世交,是个极有才情的。”伊昭道:“门生也不好说。南京人都知道他本来是个有钱的人,而今弄穷了,在南京躲着,专好扯谎骗钱。他最没有品行!”虞博士道:“他有甚么没品行?”伊昭道:“他时常同乃眷上酒馆吃酒,所以人都笑他。”虞博士道:“这正是他风流文雅处,俗人怎么得知!”储信道:“这也罢了;倒是老师下次有甚么有钱的诗文,不要寻他做。他是个不应考的人,做出来的东西,好也有限,恐怕坏了老师的名。我们这监里有多少考的起来的朋友,老师托他们做,又不要钱,又好。”虞博士正色道:“这倒不然。他的才名,是人人知道的,做出来的诗文,人无有不服。每常人在我这里托他做诗,我还沾他的光。就如今日这银子是一百两,我还留下二十两给我表侄。”两人不言语了,辞别出去。(节选自《儒林外史》)(1)下列有关虞博士的四件事,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 分)①答应给汤相公银子去典屋住 ②主祭泰伯祠 ③补南京国子监博士 ④救助落水的庄农人家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2)吴敬梓 320周年诞辰之际,某校文学社刊物开设“《儒林外史》‘真儒’风采”栏目,请结合原著,完成下表。(4 分)“真儒”推荐表推荐任务:虞博士推荐理由:他中进士后如实上报年龄,为遭污蔑的杜少卿辩解,可见他是光明磊落、仗义执言的真儒。推荐任务:__________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讽刺是《儒林外史》突出的艺术特色,请以伊昭或原著中另一个人物为例,简要分析作品如何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达到讽刺效果。(4 分)

[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孙权谕吕蒙读书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陈三策。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选自(三国志.吕蒙传》,有删改)(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蒙以军中多务停数日,去B.往事耳才美不外C.三史吾日三吾身D.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乎众矣(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B.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C.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D.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3)请将下列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蒙始就学,笃志不倦。(4)吕蒙为什么能为鲁肃“陈三策”?请结合[乙]文回答。 (3分)

材料一: 2007年,中国探月计划中的第一个绕月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它的名字叫“嫦娥”,取自我国上古时代“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探月的探测器用嫦娥之名正是取其奔月神话的意境。更有意思的是,月宫中有一只与嫦娥相伴的玉兔,“玉兔”被用来命名嫦娥号的月球巡视器,使得我国的探月工程与神话故事相契合,为科学技术增添了几许神秘浪漫色彩。天问行星探索计划的第一个探索目标就是火星。2020年7月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并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登陆火星。随后它所携带的执行任务的火星车开始工作。此前,这台火星任务车通过网络投票,正式被命名为“祝融”号。材料二:从“神舟”到“嫦娥”“玉兔”,再到“天宫”“天问”,中国人民把对遥远星空和未知字宙的无尽憧憬寄托在这些美好的名字之中。此次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搭载的火星车名为“祝融”。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火的应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驱散黑暗,带来温暖。祝融号寓意点燃中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航天人不断超越自我,逐梦星辰。 材料三:玉兔探月日记:大家下午好!我是玉兔号,现在我在月球上向大家问好!我现在终于可以摆脱飞行中的各种锁定机构,让大家看看我的“芳容”啦!我身高1.1米,身长1.5米,身宽1米,体重约140千克,比普通的兔子大多了吧!什么?有点胖?你们不许嫌我胖,研制我的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爷爷都说,我比苏联、美国的月球探测器苗条多了,而且有很多独特的功能。没办法,人家稍微有点重嘛。还有啊,我的腿是六个金属轮了,能够前进、后退、行进间转向,具备20度爬坡和20厘米高度越障的能力。在地球上,人们常用 “动若脱兔”形容动作敏捷。但是,为了我的安全,月球上我每小时顶多走200米。我的设计者孙泽洲叔叔说,暂不追求速度,更重要的是,要完成各项科学探测。(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从“神州”到“嫦娥”“玉兔”,再到“天宫”“天问”,展现了中国航天发展的宏伟蓝图。B.玉兔号有六个金属轮子,比苏联、美国的月球探测器体积小。C.玉兔号虽然体重约140千克,但是动作敏捷,能在月球上快速移动。D.通过网络投票为航天器命名,拉近了航天人与普通民众的距离。(2)材料二摘编自我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回答记者的话,请想象一下记者是怎么问的。 (2分)(3)根据材料三画线部分,分析玉兔语言的特点。 (2分)(4)结合材料,谈一谈中国航天器命名的特点。(3分)

(1)请根据以下情节,在后面横线处填上适当的答案。(4分)我关心我自己。我越是孤单,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越尊重自己。我将坚持我神志正常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发疯时所接受的原则。法律和原则并不是用在没有诱惑的时候,而是用在像现在这样,肉体和灵魂都反抗它们的严格的时候;既然它们严格,那就不能违反它们。 《简·爱》——简·爱一一__________。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 “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 《朝花夕拾》——青年________——热爱读书在西安府污秽的监狱里,关着二百多名这样的少年,他们是在做侦察或宣传工作时被捕的,或者是行军时赶不上队伍而被抓的。但是他们的刚毅坚韧精神令人叹服,他们对红军的忠贞不贰、坚定如一,只有很年轻的人才能做到。 《____________》——红小鬼——不怕困难哥哥,我告诉你,我还活着,不过不很健康。我大腿上中了一颗子弹, 可是现在已经快治好了。医生说,没有伤着骨头。你不必为我担心,它就会好的。我出院之后,也许可以休假,那时我一定回来看你。我临走时没能见到母亲,但是事情变化得这样快,我现在已经是科托夫斯基骑兵旅的一个战士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____________——刚毅坚强(2)请从上面四个青年中任选两个,结合上述事例,阐述一下青少年成长需要什么能力。(4分)

性善和仁政罗汉①纵观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最重要的就是“性善”“仁政”学说。②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大家熟知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也是表达性善的经典名句,体现了人人所具有“性善”的本能。③孟子的“仁政”学说,继承孔子的“德治”思想,旗帜鲜明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的疾苦摆在国家和君王的前面。孟子认为,这是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施行仁政,必然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国家也可长治久安。在《孟子》一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孟子语重心长地劝说君王:“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可惜他周游列国,从未得到任何君王的真正采纳。④不过,儒家的治国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唐太宗李世民听取“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忠告,安抚百姓,发展生产,和周边少数民族联合,才实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历史上其他的繁荣盛世,如“光武中兴”“康乾盛世”等,莫不得益于统治者施行仁政;相反,残暴无道的君王,等待他的命运只有灭亡。⑤“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依据。“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正像他所说的那样:“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之心,古代圣王正因为有此之心,才能体恤百姓,施行仁政。⑥“性善”与“仁政”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性善是基础,仁政是推恩。只有二者融为一体,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政治才能清明顺遂,国家才会富强昌盛。(摘编自《青年文摘》,有删改)(1)下列关于孟子“性善论”的主张,不恰当的一项是【 】A.“恻隐之心,人皆有之”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C.“仁者无敌,王请勿疑”D.“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运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论述孟子“性善论”主张更有说服力。B.第④段以“贞观之治”“光武中兴”“康乾盛世”等为例,论证施行“仁政”的重要。C.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句式整齐,增强语言气势。D.文章开头引出论题,结尾揭示中心论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3)下列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所写的颁奖词,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是“仁、义、礼、智”的最好诠释者,是“四心”的忠实守护者。B.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C.他用一生来发扬儒家学说“民贵君轻”,用一颗“仁心”来感动中国。D.在他的游说中,宣扬“仁政”“王道”;在他的人生里,永不支持的是霸道。

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也是的?”周进也不听见,只管扶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1)以上文段出自我国________(朝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2)选文是周进疯癫举动的片段描写,体现讽刺小说“指摘时弊”的艺术特点。阅读这类讽刺作品,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有自岳阳至者,以滕候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属有所记。”予发书按图①,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津、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②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藤侯之惠利③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④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节选自欧阳修《偃虹堤记》)【注释】①按图:按照地图,文中指看着地图。②远迩:远近。③惠利:指恩惠利益。④作者;建造者。(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此则岳阳楼之大也 由此之,王之蔽甚矣B.是进亦忧,退忧 我无他,惟手熟尔C.夫事不于不成 然后知生于忧而死于安乐也 D.可以数计 技亦灵怪矣(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岳阳楼记》。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扼长江,临洞庭。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C.【甲】文“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作者为“骚人”,后泛指文人;【乙】文“滕侯”,即岳州知州滕宗谅,字子京。D.【甲】文的“吾谁与归”与【乙】文的“吾滕侯之所为也”均为倒装句,即宾语前置。(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成语,如“政通人和”“气象万千”“心旷神怡”。B.【乙】文第二段围绕“利”字,交代修偃虹堤的目的,高度评价滕侯修堤的功绩。C.【甲】【乙】两文为应邀之作,【甲】文侧重抒发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感,【乙】文侧重表达滕侯以民为本的情怀。D.【甲】【乙】两文末段都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点明文章主旨,流露作者思想感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

醉翁亭记 欧阳修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资料链接】以下两则材料,与古邕州的两篇亭记有关。材料一:台石使君属邕守,捐赢金买其地,为辟荒径,植卉竹,结亭其间,……其在衢巷之亭岿然,爽垲名之曰心远,盖取陶渊明人境结庐心远地偏之语,岁甲子竣工,属余为记。(节选自《南宁府部艺文·心远亭记》)材料二:有遗予孤鹤者,养成驯扰,从人遂以名亭,良辰胜日,著屐曳杖,逍遥亭中。惟见孤鹤飞鸣舞啄,若解人意,抚而乐之,至忘昕夕,故虽吏事旁,午胸臆无奇然。草亭阒寂,素影蹁跹,月夜则积水,空明鹤声朗呖,无异山林间清致,岂非达人澄怀观道之一助乎。(节选自《南宁府部艺文·孤鹤亭记》)1. 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本文及“资料链接”中的文言疑难字词。(3分) 2. 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有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选文惜墨如金,首句“环滁皆山也”就写尽了滁州环山的特点,举重若轻,今人叹服。B. 选文用对偶句写景,用散句收束,做到了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C. 在太守看来,滁人的自在出游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更多了一些自信和得意。D.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核心句,表明“乐”是表像,“醉”是根本。3. 把本文和“材料二”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2)惟见孤鹤飞鸣舞啄,若解人意。4. 结合“北固亭”“醉翁亭”“心远亭”“孤鹤亭”的命名,说说古代亭子有哪些命名方式。(4分)5. 古人在写作上时常互有借鉴,借句取意或反意,比如,“徙倚欲何依”就借用了曹操《短歌行》里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上面所链接的两则材料中也有此类用法,请找出一处,并写出它借用了哪首(篇)诗文的什么句子。(3分)

中国古亭的历史沿革 王盛①亭是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代表形式。它造型丰富,玲珑多姿,富有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②许慎的《说文》中讲:“亭,亭也,人所停集也。凡驿亭、邮亭、园亭,并取此义为名。”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一直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但是亭字的出现,却相对较晚,大致始于春秋战国前后。甲骨文,金文中均未见有亭字,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亭字,是先秦时期的古陶文和古玺文。因此,在秦以前,亭的基本形制或许并不是十分成熟,但是到秦汉时,亭已经十分普遍了,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实用性很强的建筑。③春秋战国时期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燧,为“伺候望敌之所”。后来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扩大到各地,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也是职司的所在地。《日知录》中记载:“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汉高祖刘邦最初曾任泗水亭亭长,掌管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尚,亭的性质也逐渐跟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例如著名的会稽山阴兰亭,最初是一座带有邮驿性质的路亭。为了能够更好的观赏四周的湖光山色,它曾被太守移到了湖滨,后又被起筑在山巅,以便极高尽眺。这样兰亭由实用性的亭转向了观赏性的亭。⑤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按《大业杂记》中记载,隋炀帝榆林行宫的上建有“翠微亭”等十二座山亭,纵广均二丈有余。在唐代的一些宫苑中,亭不仅是苑中的重要景观建筑,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建筑。《长安志》中记载:“禁苑在宫城之北,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其中亭就十八座之多,占全苑列名建筑的百分之七十五,可谓历史上大量以亭入园之始。唐代官吏、士大夫于宅邸、别业中筑亭的也有很多人。例如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中的“临湖亭”,白居易家中的“琴亭”和“中岛亭”等等。⑥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宋史 .地理志》中可以知道,宋徽宗在艮岳中说“叠石为山, 凿池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岗以植杏林”。利用景龙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园,园中置亭颇多,并运用“对景”、“借景”等手法,把亭和人工山池相结合。由此可见此间筑亭,已经不再是晋唐那样纯粹的因借自然山水形胜,而是把人的主观意念,把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纳入到建亭的构思之中,开始寻求寓情于物的人工景观的组织了。⑦亭发展到明清时期,造型、性质和使用内容等各个方面都比以前大为发展,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处理手法的不同,也会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在重视亭的造型的同时,对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也都十分讲究,非常注意亭与其它建筑之间的关系,而且在风景区和园林中,亭的意境的创造,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所以,可以这样说,明清时期的筑亭,在建筑的艺术与技术两个方面,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而又臻于完善的境地,进入了中国古典亭榭发展的鼎盛时期。(节选自《浅谈中国亭建筑》,有删改)1. 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A. 亭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的建筑,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驿亭,邮亭,园亭等。B. 在春秋战国时期,亭发挥了很大作用,既可以伺候望敌,又可以维持地方治安。C. 亭在唐代一些宫苑中成为重要的景观,而且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建筑。D. 晋唐时期,人们筑亭还是纯粹借助自然山水,没有将亭和其它人工景观结合起来。2. 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开篇就对亭的总体特征进行说明,并强调了亭在中国建筑中的重要地位。B. 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大致”是对“亭”字出现的时间表示估计,用语准确。C. 第④段举兰亭的例子,说明亭子性质随着社会的变革由观赏性转向实用性。D. 按时间顺序,先总后分,说明亭在造型、性质、功能和用途等方面的发展历程。3. “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请从本文中找出并归纳中国古亭是如何讲究意匠的。(3分)知识提示: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