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2011年广东省深圳市

古藤

①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②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膝,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③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④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古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花颜月貌,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⑤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估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藤,木热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⑦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⑧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⑨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⑩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⑪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作者:王剑冰,选自《时文选粹》第2辑,有改动)

(1)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3分)

(2)请品析第⑥段划线的句子。(4分)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3)“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这是一个________关系的复句。(2分)

(4)请你谈谈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5)作者在第⑤段写“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第⑧段却写“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这两种生存方式你更造成哪一种,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解析

(1)外在特点:外形弯曲、枯老,是一棵独立的藤.内在特点:坚毅(或不屈、顽强),倔强(或孤独).(2)①这里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②排比形式工整,感情强烈,层层深入地赞颂了古藤是木的范例,凝聚了天地间水土的精华,阐释了生命的内涵;③比喻生动、形象,讴歌了古藤生命的顽强与不屈,表达了作者对古藤的敬仰和赞美之情.(3)选择(4)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由藤及人,揭示了古藤的寓意.(5)示例一:对于这两种生活方式,我更赞成第一种,要像古藤那样独立顽强、不屈地生存,并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抗争,这才...

查看完整答案

讨论

DNA证据也可以伪造①在调査刑事犯罪时,DN证据都被视为“如山铁证”,被普遍用于证明嫌疑犯是否涉嫌犯罪以及释放被错误定罪的无辜者。可是,以色列科学家发现,包含DNA的血液和唾液样本,都可以伪造,DNA证据并不完全可靠。②科学家表示,如果犯罪分子进入DNA数据库,他们就可以不通过提取个人身上的任何组织而“制造”出与数据库内一个人的DNA相符的DNA样本。弗兰肯博士是该研究的领导者,他在《国际法庭科学杂志:遗传学》网络版上发表的论文中写道:“通过伪造DNA证据,任何一个生物系大学生都能伪造一个犯罪现场。”论文指出,当下DNA分析检测技术已经成了司法的重要一环,但是DNA证据被伪造的可能性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③研究人员指出,伪造DNA检测结果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首先需要获取一个微小但真实的DNA样本,然后通过“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将微小的样本放入大量的DNA里。虽然通过一根头发或附有伪造DNA的饮料杯就可以在犯罪现场“嫁祸于人”,但是通过这种扩增技术伪造出来的血液或者唾液样本会更为可信。④第二种方法则依赖于DNA分型,通常该分型被安置在一个法定的数据库里。犯罪分子可以通过盗取DNMA分型数据来伪造DNA样本。一般的数据库都是储存DNA中的13个片段来分辨信息来自哪一个人。而科学家通过复制每个片段上的一小段DNA信息,就可以另外组成一个庞大的DNA数据库,只需把各段DNA信息加以组合,就可以伪造出任意一人的DNA。据悉,只要收集425个不同的DNA片段,就足以组合成随便一个人的DNA信息。⑤DNA证据可以伪造,只是弗兰肯众多发现中的一个。美国法律分析家科恩对此表示,对于通过DNA检测来收集信息的警方和军方人员来说,这项研究成果是个“可怕的消息”。(作者:鹏致,选自《海外文摘》2009年第12期,有删节)(1)犯罪分子如果想逃避惩罚,有哪些方法来伪造DNA数据?(2分)(2)文章第①段“以色列科学家发现,包含DNA的血液和唾液样本,都可伪造,DNA证据并不完全可靠”中加点词语“完全”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3)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对说明有何作用?(2分)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①守:②予作文以记之:③状:④春和明:(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①去国怀乡,忧谗畏讥。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本文标题为《岳阳楼记》,内容上却大量描写洞庭湖的景色,试分析作者的用意。(2分)(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乐器常常在古诗词中或传情达意,或渲染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传达了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李白的《三段论洛城闻笛》中的“______________”引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______________”烘托了边地送别友人的氛围等。

岁寒,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则》)

__________,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望月有感》)

__________,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半卷红旗临易水,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________________,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治愈的荷张彦英①我说这是满满的一池塘的荷,一点儿不假。②瞧去吧,一百长、二十米宽的池塘被荷叶填得满满的,从上往下看,几乎没有一丝缝隙,只看见厚厚的一大片绿清清爽爽地向远处绵延开去。还别说,那些鬼灵精怪的绿色圆叶上上下下,直直斜斜,虽是你挨着我我挤着你,但相处得如此融洽,那样和谐,并没有谁欺负谁之意。一副“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的样子,叫人见了,怜爱不已。③凉凉夜色中,昏黄灯光下,我驻足于池塘边,扶栏静望,被阵阵清淡素雅的香味包围住,竟浮想联翩起来。荷花姑娘睡了吧?那必是荷叶们散发出来的味儿,有一半似青草味,有一半似茶叶香,深吸一口,再一口,仍是琢磨不透。哦,品茶品酒,倒不如有闲到这池塘边深情地嗅一嗅,想必,是你,不醉一番也难。④近处的荷叶像杂技演员顶起的一个个盘子——绿盘子,稳稳的,又像是美若天仙的舞蹈演员们最后一个动作结束后定住的造型——伸出的手虔诚地捧着什么。也许是希望,也许是童真。⑤没有明月,故称不上荷塘月色;没有太多荷花,或许开得少,或许已开过,何况,温柔凉爽的夜色里,我若是荷花姑娘亦会选择安然一睡;池塘里的水更是藏得很深,被荷叶严严实实地盖住了,看不见碧绿,听不着哗啦,不知少了多少生气。然而,半点也不遗憾。⑥我就爱这满塘深深浅浅的绿,爱它们安安静静、陶陶然的样子,爱它们不知世事多变的那份纯真和自然。或许,也不一定。以它们的智慧是能感知到写在人脸上那任凭凉风怎么抹也抹不去的艰难的,可它们装作不知,也便是大智慧了。就好似那场音乐会上,演奏家们一律衣荇华丽,优雅登台,唯有一女钢琴家以朴素的衣着示人。她说,人要隐在音乐背后。又是一种隐。也恰似苏东坡的《村居》诗:“细雨无声草木葱,无踪布谷慢催耕。云来云去了无意,道隐无名万物荣。”四个“无”字恐怕也是荷叶们“隐”的智慧吧!⑦步入中年,行走在路上,左手提着一个重物,右手也提着一个重物,重物在左手与右手之间交换一下,就算作是休息,因为哪个都不能放下。愁苦隐藏起来,畏惧隐藏起来,埋怨和牢骚隐藏起来,还是要行路,并笑着接受那句话——抱歉,这就是生活。⑧是的,世界纷繁复杂,人生步履维艰,看着满满一池的荷,我仍然是这样认为,但心里却陡然轻松了许多。白天的雨肆无忌惮地落下,落在荷叶上再滚落进池塘。今夜,残留在荷叶手心里的粒粒珍珠,轻轻地,将我的心洗濯。(选自《三亚日报》2020年8月3日,有改动)1.阅读全文,概括荷叶的特点。(4分)2.请从词语运用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4分)3.文章第⑥段引用苏东坡的《村居》有何用意?(4分)4.谈谈你对第⑧段画横线句子的理解。(6分)

向稻子致敬①孙培用刚过完春节没多久,人们就开始盼着了:在家里侧着耳朵听着窗外打雷了没有、下雨了没有,出门对着天空摸一摸风暖和起来了没有,问一问邻居村边树上的那窝鸟儿回来了没有……要不就每天背着铁锹去地里转悠,在每块地里挖上两锹,仔细瞅瞅,然后再拍拍平。这是看地气上来了没有,看冻的土化透了没有。总算盼到了合适的时节,赶紧育苗,赶紧打田。漫种、上水,做床,翻土、筛土、筛类,施肥、浇水、通风……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没有一个细节可以省略。嫩苗一天一天长高。不久,就该插秧了,插秧,那真是大场面!一大早,人们就忙活起来,煮饭,做菜。一人吃上几碗米饭。下地干活才有力气。沉静的稻田早就贮好水等着这一天,在悠悠的白云下面,人们开始对土地进行哲学家一般的深入研究。他们踩在水田里,一手握着一大把秧苗,另一只手分出一束,迅速而稳当地插进水下的泥土里去。播完一排,倒退着插下一排。就这样,一匹匹新织的绿绸,在土地上缓缓铺展。插秧的人们弯着腰,躬着背,面向土地表达最虔诚的敬意,远远望去,像是在完成某种庄严的仪式。六七月,气温极高。人们戴着草帽、顶着烈日在田里薅②草。薅草是良心活儿,杂草总是比稻子长得快,跟稻子争水、争肥、争空间。因而,薅草弄得不好的话,这一年的收成不用指望了,“你糊弄稻一剧,它糊弄你一季”于是,人们迎着蒸腾湿热的暑气,弯着腰,躬着背,跋涉在泥水中,既要把草拔掉,还要顺便给稻苗们扒扒根,让稻们长得更好。稗草和稻子长得非常相似,很难区别开,不过,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们,不会让稗草和其他杂草有任何机会,这些家伙会被连根拔起,甩到田埂上,切锄碎,沤肥。有一天,人们意料之中发现,稻穗腼腆地探出头来。不久,稻穗上挂满了细密的稻花。在人们眼中,稻花是世界上最香、最美丽的花儿。人们站在田埂上,面对田野,深深地呼吸着空气中的芬芳,在心里描画着一个金色的童话世界。可是,人们怕水肥不济,怕阳光不足,怕遗受病害,怕辜负了稻花的香气,他们天天忙活个不停,像看护孩子一般,看护着稻们。在期待中,每一棵稻穗上那一座座小小的粮仓慢慢充盈着白色的浆液,就像母亲的乳汁。在阳光的注视下,白色的浆液逐渐浓稠而最终坚实。等到九月,一片金黄把乡村照亮。阳光下,一片片田野里,成熟的稻们低着头微笑着,一根一根秩序井然地挨着,欣喜地等待着履行那个神圣的承诺。人们也在等待这个时刻,从他们在春天播撤下一粒粒种子开始,从他们播下一棵棵秧苗开始,从他们拔掉一根根杂草开始,从他们陶醉在稻花香里开始,从他们每一天辛勤的劳作开始。晚上,在月光下,人们把镰刀磨得亮亮的,像明亮的弯月。在那一个早晨,人们饱饱吃上几碗米饭,今天要把攒了许久的力气使出来。咔嚓!咔嚓!咔嚓!镰刀收割时发出的声音,那么清脆、那么嘹亮、那么动听。挥动着镰刀的人们弯着腰,躬着背,对土地表达最虔诚的敬意。倒下去的庄稼,以另一种姿态再次亲近土地,谦恭地感受土地的恩泽。稻垛高高地堆起,人们虔诚而神圣地守护着,像守护着祖先的魂灵,也像守护着儿女的幸福。在打稻机欢快的鸣唱中,一粒粒稻谷离开箱草。收割后的田野上,孩子们开心地疯跑,沉默的土地像母亲总爱地听着孩子们的欢笑。这是大地的盛宴。当最后一辆满载庄稼的车消失在田野的尽头,回野突然变得轻松,知足地睡熟了。然后,稻谷们躺在场坝上,趁着阳光,赶快晒干,储进粮仓。然后,磨米机也欢快地鸣唱,稻谷们脱去外壳,变得白白净净,叫做“米”。然后,米,被温暖的手做成香喷喷的米饭。米饭的香味,弥漫在每张餐桌,弥漫在每个院落,弥漫在田野和天空,弥漫在每个乡村和每座城市,_________,给人们带来安宁和满足这,就是一株稻,用汗珠一样饱满的颗粒,给予世界最神圣的供养。手捧着滋养了身体、滋养了灵魂的香喷喷的米饭,我们向脚下的土地致敬,向躬身于土地的人们致敬,向大地上的每一株稻子,致敬!【注释】①选自《法制日报》,有改动,②薅hāo:用手拔。(1). 文章的内容有详有略。下列选项中,写得最详细的一项内容是【 】A. 盼望时节 B. 煮饭做菜 C. 磨亮镰刀 D. 晒谷磨米(2). 文中相关段落从人的视角描绘了划线处“大地的盛宴”,请从大地的视角描绘在这场“盛宴”上的所听、所见,以下面的句子开头,以一句总写的话结束。我听着孩子们的欢笑,听着……(3). 从全文内容来看,下列句子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给人们带来了这一刻的幸福 B. 让人们在这一天享受美好的生活C. 告诉全世界这个美好的消息 D. 抵达春节里人们香甜幸福的梦境(4). 为了体现写作内容、突出表达意旨,下图中,你选哪一幅作为本文插图?请阐述理由。

①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隙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②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水和豆浆水,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③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④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糟糕的是,父亲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边撬边和泥水匠争论那石板到底多重。泥水匠说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⑤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父亲曾摸着其中一块的那个小凹惊异地说:“想不到这么深了,怪不得我的烟枪已经用旧了三根呢。”⑥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⑦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选自《台阶》)1. 从选文对父亲四件事的描写中,看出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先填写空白处,再回答问题)①起早踏黄泥,②_________,③撬石板闪腰,④__________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第五段末尾划线句表现出“父亲”性情的什么特点?3. 简述父亲最能打动人的某个举动及自己的感受(第五段划线句不得再用)

在地图上旅行张凌云①作为地理爱好者,我醉心于长时间地盯着地图,或者索性闭上双眼,在脑海里描摹出地图的模样,持续一场场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神游。只要对着地形图,我就会熟练地穿越时空的罅隙,腾挪跃动,自由飞翔……②我站在一小块深绿色之上。绿色代表着低海拔,200米以下是深绿,200米至500米是浅绿。此时,我身在中国正东部的长江三角洲。一望无际的平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接下来,我将由东往西,去做绿、黄、棕、褐、紫等色彩不断变幻的游戏,将平原、丘陵、盆地、高原、山地等地貌不断地更换。③我决定不按直线,稍打破常规,折向西南。平坦的地势渐渐消失,眼前山峦起伏,穿插着各种平地缓谷,这里是中国三大平原的终点,通称江南丘陵,横亘在长江以南的一大片土地上,颜色也由浅绿变成浅黄,不少山峰要用深黄色标注,海拔已超过1000米。我腾挪在江西湖南的腹地上,在庐山井冈山衡山之间任意切换,满面扑来的是清凉的山风和连绵的翠竹,还有偶尔飘过的茶香和辣椒香。④越过雪峰山,我进入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这里颜色以深黄为主,但我瞥过云贵高原,又折向西北,寻找传说中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在广袤的中西部有它的存在,近乎于一个奇连。这块浅绿色的圆形盆地,地势平缓,环境宜人,自有文明起,就一直是西部重镇,巴蜀之间的各种演义,除了金戈铁马和风云际会,更多的还有酒接琴肆和滚滚红尘。⑤告别四川盆地,我径直北上,穿越汉水谷地、关中平原,到达陕北高原。陕北高原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塬广布,地表覆盖着厚达几十米的松软黄土。站在陕北苍茫的大地上,我仿佛听见来自蒙古高原的北风,年复一年地默默搬运堆积着黄土,又仿佛听见头扎白毛巾的老乡,远远地唱着苍凉的信天游,还仿佛所见铿锵的安塞腰鼓,精壮的汉子们手执鼓槌,鲜艳的红丝带来回飘舞……⑥离开陕北高原,我向西向南,踏上了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这里有着世界上最伟岸的高原,也有着地球上最雄峻的山脉。地图上的黄色不见了,代之以浅棕,深棕、褐色、紫色,每变换一种颜色,海拔上升1000米。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的地方居然用白色标注。哦,终年积雪的雪线!凡间的色彩已不能说明高原的挺拔,那是接近天穹的地方。⑦我像一个朝圣者艰难地跋涉着,依次穿越汉民族的万山之祖昆仑山和藏民族的各座神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脚下也越来越高,最后到达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对着地图上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我知道,现实世界里,今生今世都不可能攀上这座最高的山峰,但在想象的空间里,此刻我正如高山兀鹫,自由翱翔在世界之巅,俯瞰所能见到的一切。我看到十多座超过8000米的高峰一路排列,它们就像不发一言的巨人,矗立在冰清玉洁的世界里,时间仿佛就此凝固,唯有离太阳最近的阳光照耀着这片永恒之域。⑧或许是其境过清,不宜久居,我向北轻轻一跃,飞越了整个青藏高原,进入新疆境内。此时,我正在昆仑山下,即将踏进塔里木盆地的主体──塔克拉玛千沙漠。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无数关于沙漠的诗篇,如著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_______,______”等,但背景多是发生在阳关、玉门关以西,至多北疆一带,提及塔克拉玛干的很少。⑨我略作停留,随即翻越天山,来到遥望阿尔泰山的准噶尔盆地。中国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既有莽莽高山,也有浅洼低地,准噶尔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其周围的一圈陆地,也不得不标注以低于海平面的军绿色。在这片人称中国死海的地方,我定定地站住了。⑩惠风和畅,浅草依依,三三两两的飞鸟掠过湖面,又停在不远处的芦苇之上。远山连绵,牛羊聚集,这田园牧歌般的风光,让我忘记了自己身处遥远的北疆。那么,就让这里成为此行的终点站吧,我将找个幽静处躺下,轻轻逍遥走一段宁静时光。(有删改)(1)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4分)(3)下列诗句填入第⑧段横线处,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C.瀚海阑于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4)选文描述的是一场虚拟的旅行,为什么能带给人真实的感受?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5分)

晨曦里的莫高窟 李宝堂 ①记得第一次到莫高窟,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甘肃师范大学学习的时候。从那以后,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几十年间不分春夏秋冬,数十次到访。或参观洞窟,或临摹壁画,或现场写生,或学术交流,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②在莫高窟,我瞻仰过雄伟壮观的弥勒大佛,临摹过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慈眉善目的菩萨和神采飞扬的飞天,描绘过姿态万千的“反弹琵琶”,欣赏过张议潮统军出行收复河西的雄强之气……正是在这“东方民族之文艺渊海”,我寻到了中国美术的古老渊源,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 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精心保护和整理,莫高窟成为全世界瞩目、光彩熠熠的古代美术“博物馆”。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达对于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④我们阅读了有关史料与书籍,领略了敦煌艺术的伟大与神奇,深为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先生的艺术人生和“夜夜敦煌入梦来”“——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炽热情怀所感动。经过反复探讨,我们确定创作一幅以莫高窟为主体形象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为增强现场体验,在动笔之前,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感受金秋时节莫高日出的壮美。 ⑤大约清晨七点钟,我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莫高窟,登上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站在山顶,微风吹拂,山色朦胧。三危山巅有个牌坊叫南天门,由此俯瞰群山,逶迤连绵,莽莽苍苍,一派雄风。而鸣沙山和莫高窟则静静地沉浸在黎明的晨曦里。 ⑥很快,天边泛起了红色,群山渐渐亮了起来。我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连忙来到正对莫高窟九层楼的宕泉河畔,在当年常书鸿先生写生过的地方,等待莫高日出的动人时刻。 ⑦八点二十几分,太阳出来了,最先沐浴到阳光的是鸣沙山主峰。高峻厚重的山体,连绵起伏的沙丘,自然流畅的流沙线条,温暖厚重的褐红色彩和涌动着的大漠气息,在明亮的晨光里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时,就像一块大幕缓缓拉开,阳光渐渐下移,刹那间照在了依崖而建的九层楼上。只见宏伟的九层楼渐次变得清晰,高耸的攒尖宝顶、错落的彩绘窟檐、挺拔的红色立柱和高深莫测的红门,在阳光下光彩熠熠,亮丽夺目。陡峭的崖壁和一个个洞窟也瞬间显现,凹凸有致,光影斑驳,如梦如幻。 ⑧很快,阳光倾泻于莫高窟前繁茂蓊郁的树丛上,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⑨看着眼前的美景,我激动地挥动画笔,记录下这醉人的绝美瞬间。 ⑩回到兰州,带着激情,我和朋友投入了创作。我们商量后决定这样描绘: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ㅤㅤ ⑪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不是很大,但姿态优美,非常醒目。和煦的阳光把九层楼、石窟、崖壁和秋树染得绚丽灿烂,人物与环境自然融合,形成优美的情调和意境。ㅤㅤ ⑫经过半年多紧张创作,作品终于完成了。展出后画界朋友评论,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色彩强烈,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人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无限遐想。ㅤㅤ ⑬而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幅画作,更是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24日) (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列表格填充完整。(3分) 文章脉络 “我”的情感态度自从求学时期第一次到莫高窟至以后几十年间到访 ① ② “我”想用画笔表达对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回到兰州完成与莫高窟相关的画作 ③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3分) 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3)、读第⑩段画线的句子,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3分)ㅤㅤ 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 (4)、文章以“晨曦里的莫高窟”为题有哪些作用?请说说你的看法。(3分) (5)、文章结尾作者写道。“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请说作者镌刻在心中的美指哪些美?你在初中阶段一定也有镌刻在心中的美,请简要写下来。(3分)

桂湖中肖复兴①桂湖在成都之北,湖面开阔,号称“川西第一湖”。②桂湖,相传是杨升庵年轻时在湖边遍植桂花树而得名,又有说桂湖是杨升庵的读书处,也有人说是他的故居。当然,这样的传说,本不必较真。当年,湖是官湖,并不是杨家的私家花园,杨升庵中第入仕之前,怎么可以有权跑进湖中遍植桂花树?他家那时候在城里的状元巷(这个名字也是因为杨升庵中了状元后改的),离着湖还有段距离,他可以跑到湖边来玩,也可以到这里读书,怎么可以绕湖沿堤种植一圈桂花树?③其实,任何传说都表达着百姓心中对历史对人物的评判尺度,是人们代代口口相传中渗透进来的感情。杨升庵是四川是成都更是新都人的骄傲。在明代,四川仅出过他一个状元。自然,杨升庵值得人们为之骄傲。杨升庵不仅成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曾经在京为官时刚正不阿,因直言犯谏,而遭受贬黜,乃至发配充军,最后客死他乡,如此颠沛流离的命运,自然更会博得人们的同情和敬重。这样两重原因,成都人让桂湖归属于杨升庵名下,并让他植桂花树于满园之中,便可以理解了。④事实上,桂湖中最重要的建筑升庵祠,是清代道光十九年一个叫张韦书的县官到新都上任后,敬重杨升庵而修建的。至于澄心阁、绿漪亭等亭台楼阁,更是后建的。⑤桂湖,最值得看的,其实不是湖,而是春天里大门口的紫藤和秋天里满园的桂花。⑥那两架紫藤,左拥右地,纵横交错。春天的时候,绿叶如盖,紫藤花如蝶飞舞,更似紫瀑倾泻,或似一条紫龙腾空,是园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景象。在全国所有园林中,我从未见过这样巨大的古藤。同为明期的古藤,与杨升庵、解缙并称“明代三才子”的徐渭绍兴老宅里,他亲手种植的那架古藤,也难与之比抵。不要说徐渭没有杨升庵那样的骨气,投降在严嵩严党门下当走狗,而后又翻云覆雨,甚至连自已的妻子都杀了,就是古藤本身也难敌桂湖的这样铺天盖地的壮观。或许,花品里有人品,便忍不住想起美国生物学家迈克尔·波伦的话,他称郁金香、百合、兰花是植物界里的莎士比亚、密尔顿和托尔斯泰。那么,桂湖里的紫藤就应该是植物界里的泽畔长吟的屈原,起码也是和杨升庵命运相似的苏东坡,或是路谪八千的韩愈吧?⑦十多年前的秋天,我第一次来桂湖,正赶上桂花盛放,仿佛赶上了一场新嫁娘隆重的婚礼。花香馥郁,水流一样,弥散到园子里的四面八方。举目之处,身临之处,向往之处,处处都是桂花之香。金桂、银桂和四季桂,仿佛小姑娘、少妇和老夫人,齐齐地都跑进园中看新娘,个个裙袂叮当,衣襟带香。我从来没有闻过这样浓郁的花香,几近醉人。同为花香,桂花香味浓郁,要香就搅得周天香透,绝不遮遮掩掩,不屑于扭扭捏捏的小家子气和故作姿态的含蓄状,是花中的烈性子,迸发如潮,按捺不住,如烈酒。这一点,暗合了杨升庵的心性与品性。⑧想想,桂湖这样一座园林,实属难得。(节选自《成都三潮》,有删改)[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1). 文末说“桂湖这样一座园林,实属难得”,桂湖“难得”之处有哪些?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2). 文章第二段在谈及桂湖的传说后,连用了两个反向句,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 文章第七段中画线句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金桂、银桂和四季桂,仿佛小姑娘、少妇和老夫人,齐齐地都跑进园中看新娘,个个裙袂叮当,衣襟带香。(4). 如果要将这篇文章编入一本文集,请从下面四本文集中选出最合适的项,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A.《故事成都》 B.《古迹成都》 C.《风骨成都》 D.《文化成都》

延安交响刘成章①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延安。②记得那年离别时,风吹着我的黑发。今天,当我再来时,头上已是白雪厚积。③虽然我老了,臃肿了,但延安应能认得我;而延安,却变得令我目眩神迷。④眼前是延安吗?当然是。信天游依旧,革命旧址依旧,宝塔山连同宝塔依旧,依旧的延河依旧哗哗啦啦地哼唱着奔流。此刻云彩此刻风,也有几分当年的感觉。可是,除了这些,延安变得我也认不出了!⑤枣园那几棵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大梨树,曾经给领袖们许多清凉,现在它们擎天矗立,蓊蓊郁郁,越长越茂盛了。实在想象不到它们居然可以长到那么高!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脸上闪烁着梨叶间撒下的光斑,灰布军装八角帽,手提小马扎,瞻仰,流连,围坐一圈讨论。既是重温滚烫的初心,也是寻找那绝美的伏笔。一队一队,摩肩接踵,出入于每一位领袖的窑院,立定天地精神。枣园四周的梁梁峁峁,沟沟岔岔,以至全延安的千山万岭,一改当年黄漠漠的干瘪的颜色,全都变绿了,水意溶溶。一丝丝轻灵的细雨,说来就来了,就像秦岭之南。雨中的枣园,燕子低掠翅带雨,宛若唐寅笔下的江南小景。千百年来,一直被老黄风频吹的延安,成了翠绿的延安、湿润的延安、水晶晶的延安、江南一样的延安。⑥包心菜似的,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紧抱着延安。古书上说:“三山鼎立,太和第一。”太和就是清凉山。清凉山最高。它山顶上的太和庙,被巨掌捧着,金碧辉煌。可是现在,你退回到凤凰山上看看吧,清凉山上那一握金光,猛扎扎落下来了,落了好几个层级。其实,清凉山一点儿也没有变矮,只是在它的后边,削平了33个山头,填埋了更多的沟壑。削平和填埋中,金属的悬崖隆起,隆起;玻璃的绝壁隆起,隆起;钢筋混凝土的山峦,隆起,隆起。延安新区,灿烂地隆起了。78.5平方公里的辽阔,40余万的人的喜和乐,陕北口音的歌腔笑韵,硬生生地被托起来了,举起来了,在半空里,在云中,在霞中,在鹰翅旁。⑦犹记得,古延安沟空纵横,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而现在,有一种力量,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飞冲天,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⑧也记得,延安城周边的千百条沟壑,年年月月冷清无人,纵有野花野草,也是道不尽的寂寞,自生自灭。现在,摩天楼丛掩去了沟壑,那楼丛开的花朵是一扇一扇的玻璃窗,和那窗里的三弦弹奏、小曲轻唱:“酒瓶瓶高来酒杯杯低。”那一丛一丛的马兰花,一丛一丛的野艾,则成了人们阳台上的摆设。⑨驾车在延安行走,总会碰到一座座大山,不由分说地挡住你的去路,你还来不及思索,车子已进入一条条隧道,满壁灯光,云霞明灭。延安自古挖窑而居,延安的黄土天生是挖窑的好材料。现在,人们把挖窑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杨家岭、大砭沟,还是黄蒿洼、万花山,处处都有隧道。延安周围的群山,都被隧道串起来了。唐朝诗人章碣的《对月》诗,好像是专门为今天的延安写的:“琼轮正辗丹霄去,银箭休催皓露凝。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今日之延安,真是别有洞天。汽车快如银箭,车轮碾着丹霄,满眼是水晶台殿般的隧道风光。⑩上中学的时候,我读过一首歌谣:“燕子回来找旧窝,找了一天没着落。”现在,我就像这只燕子,怎么也找不见我的旧寓了。一溜一溜的房舍,一块一块的牌匾,温馨而浪漫的小街,虽然还弥漫着当年的气息,但我扑上前去攫[注]住的是一连串的迷失。真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在旧窝前用手机留了影。延水汤汤,在不远处流过,在我的心头流过。⑪此次回延之前,我和97岁高龄的诗人贺敬之通过话。贺老说,他和我很近。我听了心里热乎乎的。贺老和我,都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前来瞻仰延安的人,都可以随口背出“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句诗最贴切地道出了时代的心声,不管把它放到哪段历史的诗词中,都会力压群芳,引人叫绝。⑫在《回延安》中,诗人还说:“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⑬此刻,面对母亲延安,我的感受完全不是这样了。“一盏盏电灯”“一排排绿树”,早已是过去的故事。而母亲延安,也绝不只是换了一件新衣。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看眼前,是何人?/又面熟,又面生。”⑭回看革命的来路,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我们的队伍一直载歌载舞。而今天的延安,在欢庆我们党的百年辉煌之际,阳光照透的林间,光线有如各种琴弦,其间还有笛子、唢呐、圆号、萨克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有删改)[注]攫(jué):抓。(1). 通读全文,按照文章思路,给下列选项排序。【 】A. 当年的气息还在弥漫,但我攫住的是迷失B. 我回到阔别多年的延安C. 从贺老的诗句中我领悟了D. 延安变得令我目眩神迷(2). 在下列方框内填写文字,概括延安新貌。______——______—— 楼丛林立人民幸福 ——______(3). 面对变化巨大的延安,作者借用贺敬之写过的唱词表达感触。下列对其中“又面熟,又面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熟的是信天游、革命旧址、宝塔山、延河水依旧,面生的是今日延安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B. 面熟的是当年的气息还在弥漫,面生的是眼前的景象变化太大。C. 面熟的是人们对延安情感依旧,面生的是这种情感未能融入新的时代。D. 面熟的是延安精神一直都在,面生的是今日延安精神如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4).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段。

蟋蟀 陆蠡 ①小的时候不知在什么书上看到一张图画,题的是“爱护动物”。图中甲儿拿一根线系住蜻蜓的尾,看它款款地飞。乙儿摇摇手劝他,说动物也有生命,也和人一样知道痛苦,不要残忍地虐杀它。 ②我从来不曾用线系住蝉的细成一条缝似的头颈,让它鼓着薄翅团团转转地飞;我从来不曾用蛛网络缠在竹转上,来捉夏日停在墙壁上的双双叠在一起的牛虻;也从来不曾撕断蚱蜢的大腿,去喂给母鸡。 ③在动物中,我偏爱蟋蟀,想起这小小的虫,那曾消磨了多美丽的我的童年的光阴哪!那时我在深夜中和两三个淘伴蹑手蹑脚地跑到溪水对岸的石滩,把耳朵贴在地上,屏住气息;细辨在土碴的旁边或石块底下发出的瞿瞿的蟋蟀的声音所自来的方向。偷偷跑上前去,用衣袋里的麦麸做了记认,次晨在黎明时觅得夜晚的原处,把可爱的虫捉在手里。露濡湿了赤脚穿着的鞋,衣襟有时被荆棘抓破,回家来告诉母亲说我去望了田水回来,不等她的盘诘,立刻便溜进房中,把捉来的蟋蟀放在瓦盘里,感到醉了般的喜悦,有时连拖泥带水的鞋子钻进床去,竟倒头睡去了…… ④我爱蟋蟀,我把它养在瓦盘里,盘里放了在溪中洗净了的清沙,复在其中移植了有芥子园画意的细小的草,草的旁边放了两三洁白的石块,这是我的庭园了。我满足于自己手创的天地,所谓壶底洞天便是这般的园地更幻想化的罢了,我曾有时这样想。我在沙中用手指掏了一个小洞,在洞口放了两颗白米,一茎豆芽;白米给它当作干粮,豆芽给它作润喉的果品。我希望这小小的庭园会比石滩上更舒适,不致使它想要逃开。 ⑤在蒙蒙的雨天,我拿了这瓦盘到露天底下去承受这微丝般的烟雨,因为我没有看到露水是怎样落下来的,所以设想这便是它所喜爱的露了。当我看到乌碧的有美丽的皱纹的鞘翅上蒙着细微的雾粒,微微开翕着欲鸣不鸣似的,伴着一进一退地颤抖着三对细肢,我也感到微雨的凉意,想来抖动我的身躯了。有时很久不下细雨,我使用喷衣服的水筒把水喷在蟋蟀的身上。 ⑥听说蟋蟀至久活不过白露。邻居的哥儿告诉我说。“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太冷。”“只是因为太凉么?”“怕它的寿命只有这几天日子罢。” ⑦于是我翻开面子撕烂了的旧黄的历本,去找白露的一天,几时几刻交节。我屈指计算着我的蟋蟀还可以多活几天,不能盼望它不死,只盼望它是最后死的一个。我希望我能够延长这小动物的生命。 ⑧我天天察看这小虫的生活。我时常见它头埋在洞里,屁股朝外。是避寒么,是畏光么?我便把这洞掏得更深一些。又在附近挖了一个较浅的洞。 ⑨“能有一年不死的蟋蟀吗?”我不只一次地问我的母亲。 ⑩我屈指在计算着白露的日期。终于在白露的前五天这可怜的虫便死了。天气并不很冷,只在早晨须得换上夹衣,白昼是热的。 ⑪我用一只火柴盒子装了这死了的虫的肢体,在园子的一角,一株芙蓉花脚下挖了一个小洞,用瓦片砌成了小小的坟,把匣子放进去,掩上了一把土,复在一张树叶上放了三粒白米和一根豆芽,暗暗地祭奠了一番。心里盼望着夜间会有黑衣的哥儿来入梦,说是在地下也平安的吧。 ⑫“你今天脸色不好,着了凉吗,孩子?”母亲这样说。 (选自《大家小文》,汕头大学出版社2017版) (1).认真阅读全文,在下面图表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3分) (2).阅读全文,请对下面的加点词语和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①那时我在深夜中和两三个淘伴蹑手蹑脚地跑到溪水对岸的石滩,把耳朵在地上,屏住气息。 ②我也感到微雨的凉意,想来抖动我的身躯了。 (3).文章的标题是《蟋蟀》,可第①②段却不直接写蟋蟀,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分) (4).“你今天脸色不好。着了凉吗,孩子?”请结合全文,简析文章以这句话结尾所产生的表达效果。(3分)

红花衣与日记本①我们家里小孩多布票远远不够用,母亲就买回一大匹极便宜的粗麻布给我们做衣服衣服做好后,男孩子的全部用染料染成黑色,只有我的那一套没有染。我记得裤子是紫色的底子上起花朵,上衣是大红底子起绿小叶。我一点都不喜欢这种色彩搭配,觉得怪扎眼的,难看死了。可是没有别的衣穿,只能穿它们。我穿着这身衣服忐忑不安地来到学校,马上就听到了议论。“乡下人·....”女孩们说。有一个长得像洋娃娃的同学还特地到我跟前来问:“你怎么穿这种衣服啊?”我答不出,我的脸发烧,恨不得钻进地里去。②那一天,大家都不愿和我玩游戏,嫌我乡里乡气。不过毕竟是孩子,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他们就忘了这事,又和我玩起来了。当然,我知道她们当中有几个是从心里瞧不起我的。想想看,一个奇瘦的女孩,脸色苍白,穿着那种母亲用手工赶制的,硬邦邦红彤彤的大花衣,同样硬邦邦的紫色花裤子,那会是什么样子,当然土得掉渣了。我是不敢同人比穿的,我的最大的愿望是不要引起别人的注意。一来我瘦骨伶仃,穿衣服撑不起,二来我的所有衣服全是便宜布母亲粗针大线缝制的,上不得台面。③尽管样子难看尽管从来出不了风头,尽管老师也因为我的“出身”而对我有异样的眼光,我却并不消沉。现在回想起这事来有点怪,或许是我体内超出常人的活力给了我某种自信?我总是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从来没有一刻消沉过。荡秋千我能荡得最高,短跑我能跑得最快,作文我能写得最好,算术总是第一。当然我做这些事也远比别人认真,花费的劳动也比别人要多。④老师让我们每天写日记,交给他批改。他要求我们每个人买一个正式的日记本,外面有塑料壳的那种。⑤星期六,父母带我上街去买本子。我们来到百货店的文具柜,我看中了柜里的好几种红的黄的,有花儿的,我激动得一颗心在胸膛里“怦怦”直跳。可是他们叫营业员拿出来翻了翻,又退回去了,说“太贵了。”我大失所望。后来又去第二家,又看了一通,还是说“太贵。”这时我已经很不高兴了,但还抱希望。第三家是大百货公司里头什么日记本都有,简直看得眼花缭乱。我觉得那本鹅黄色的、厚厚的最合我的意。我眼巴巴地看他俩商量了很久,最后父亲居然叫营业员拿出一个深墨绿色的,马粪纸的外壳,然后再要了一个小小的写字本,将那简易写字本往马举纸的外壳里头一套。说:“好!这不就是日记本吗?”我站在那里,眼泪几乎就要夺眶而出!我脑海里不断地出现同学们那些花花绿绿的塑料包皮的日记本委屈得一个字都说不出来。⑥于是我就在这个日记本上写日记了。我的字迹端端正正,我几乎每隔几天就发誓,要努力锻炼自己,将自己改造成一个更好的人。当老师将全班人的笔记本放在讲台上时,我看见我的墨绿色的小本子缩在那一堆花花绿绿的豪华本里头,那么不起眼,那么害臊!⑦当我长大起来后,再去看父亲给我买的日记本时,就发现了他深藏的一番苦心。本子的纸张十分好,一点都不是低档货;而墨绿色的外壳更是大方朴素,很有格调,确实是比那些塑料本本好看多了。我那个时候看不出,是因为我还没修炼到他那个份上吧。啊,那种压抑,不是于无形中打掉了我身上的轻浮之气吗?回想这一生,的确从未真正轻浮过,主要还是得益于老谋深算的父亲的影响吧。⑧母亲让我穿难看的红花衣是为了省钱,维持家庭的收支平衡,父亲给我挑日记本则是于无言中教会我什么是朴素之美。那一次的委屈刻骨铭心,是不是就因为这,我的小说里头才从来容不得花哨的形容词,也容不得轻浮呢?(文/残雪选自《读者》2014 年第2期,有删改)(1)这篇叙事散文主要有两个情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2)阅读第③段划横线的句子,请从结构和内容方面谈谈它们的作用。 (3分)(3)赏析文章第⑥段划横线的句子。 (3分)(4)文章第⑤段写到“我眼巴巴地看他俩商量了很久”,父母是怎么商量的?请联系上下文合理想象父母当时的对话。 (3分)(5)文中的“我”最终成为了知名作家。请就全文说说“我”成才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在你的寻梦路上,最能促使你成功的因素又是什么呢?请谈一谈。(4分)

乡野高人①我行走在山野,迷路了。②问道于田间一位老汉。此刻江南的天空烟雨迷蒙,他穿蓑戴笠,躬身插秧。当他直起腰时,愣愣地,看了我半天。突然说,要不,去我家坐坐?对于他的邀约,我感到好奇,也特别愿意。③他的村庄,坐落在河边,一条浅浅的河,盈满清亮的溪水,河床散落大小参差的麻石,一座古朴的石桥高高架起,沟通两岸。农妇捣衣声从桥下传出,在空寂的山野发出响亮的回声。④跟随老汉来到他家。他站在客厅靠墙的一只方桌前仰望正面的墙壁。墙上,相框里两位老人面容慈善,挂着永恒的微笑,看堂屋里的人走来走去一一想必是老汉的父母了。老汉坐着,一直盯着相框看。我一时无言,沉默。突然,他指着相框,说:“你瞧,这像是我画的。”⑤我愣在那里,半天不知道如何反应。突几的一句话,仿佛是对我心理的突袭,我的确猝不及防,因为那画画得太好了。他背对着我,似乎心中有所料定,笑了,然后急促地去了房间,拿出一叠纸,冲着我,拍一拍,真的是我画的,这些都是我画的!⑥这回我相信了,但还是惊愕未消。老汉异常兴奋,此刻话语已如小河流水,绵绵不断。⑦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几乎人迹罕至、与世隔绝的。山里的人,不知山外有城。见过世面的,只有几个村干部。那时的老汉尚年轻,心里却一直埋着一桩心思。看日渐衰落的爹娘,想给他们留个影,做身后的纪念。打听好了去城里的车与路,下了排除万难的决心。这时爹娘却先后病倒在床,难以长途跋涉了。⑧某天,老汉扛着锄头上山挖树桩,遇见了一位写生的画家。一枝铅笔,一袋烟的功夫,就将眼前的东西搬到了纸上。老汉觉得太神奇了,讷讷地向他请教,画家说这可不是一日之功啊,但还是教了他一些基本的训练方法。于是,回家练。开始,握惯了锄头的手握铅笔,戳出满纸筛眼一样的小窟窿。老汉不放弃,见纸就画。⑨终于,有一天,他看见鸟在纸上飞,小鸡小鸭在纸上奔跑戏水,门前的河和屋后的山都在纸上安妥了。他开始画父母。刚画,不是画丢耳朵,就是画斜了眼睛。⑩爹娘忘了疼,咧嘴微笑,让他照着画。而他满脑子,除了庄稼,就是画,梦里,-只手还在空中握笔飞舞。⑪几年后,他把画好的像给爹娘看,爹娘边照镜子,边看画像,大笑,笑得嘴就一直没有合上。⑫说到此,眼前的老汉,神情由亢奋而赔然:像画好没多长时日,爹娘就相继走了我这一辈子最不孬的地方,就是把爹娘的样子留下来了,一模一样,没有走模子。⑬看一张张画,家禽、飞鸟、村庄、树木、河流、山川写意纸上,虽不求章法,但传神、生动,我一直处在惊愕中。当我称他为“高人”时,老汉同样惊愕,他在误解中澄清:村里人都说我个子矮。⑭回去的路上,我被绿色包围,四周的田畴是绿的,空气也是绿的,人似乎在一杯绿茶中沉浮。⑮世事也怪,我接触到的有些人,大半辈子都在揪着自己的头发往上拔,刻意想成为高人,终究还是庸人。有些人,只是想达成生活中的某种朴素愿望,一不小心,却成了高人。(《青年博览》2014年第21期)(1)体会领我看画过程中,“老汉”的心理活动,按顺序填在空格处。料定一( )一( )一惊愕(2)分析第⑥段划线的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回我相信了,但还是惊愕未消。(3)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⑬段。回去的路上,我被绿色包围,四周的田畴是绿的,空气也是绿的,人似乎在一杯绿茶中沉浮。(4)阅读全文,概括老汉的性格特征。(5)老农的朴素愿望是什么?你有什么愿望,为了实现愿望你打算怎么做?

天使儿凌鼎年①上天真是不公,娄城大画家商未央的儿子葵葵竟是个低能儿。葵葵16岁,智力最多是小学三年级水平,出门一看到大红大绿的色彩就亢奋,发出让人害怕的怪叫声。②一次,商未央参加市文联组织的采风活动,到皖南山区写生,为期半个月。临走前,他再三叮嘱妻子,别让葵葵到外面乱跑,免得出什么意外。妻子说,放心,这孩子智商是低了些,可从不闯祸。妻子要上班,无法时时陪葵葵,商未央买来不少玩的、吃的,一古脑儿交给葵葵。③商未央走后第三天,妻子来电,说葵葵用颜料在墙上画得一塌糊涂。只要葵葵不吵着到外面去,就让他涂吧,最多浪费点颜料罢了,他无奈地说。④当商未央携着厚厚一叠写生稿回到家时,他惊呆了。家里的白墙涂满了颜料,七彩斑斓,色泽耀眼。猛一看,他有一种震撼的感觉,那是一种气势,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奔放扑面而来、逶迤远去的气势。那色块的突兀,那色彩的流动,让人匪夷所思,耳目一新。细看画面,似乎画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画,完全没有具象。商未央作为一个专业画家,他立时有了一种莫名的激动,这难道是葵葵画的?⑤他走进葵葵的房间时,葵葵已倒在沙发上睡着了,手里还握着画笔,衣服上斑斑点点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快乐。“我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家里被涂成这样,我真的很抱歉。”妻子歉意地说。“不不,你没错,还得谢谢你呢。你没看出这些画很有灵气、很有个性吗?”商末央的兴奋溢于言表。⑥商未央把这些画仔细研究了一天,最后定名为《无题》,拍了照,寄给报社。记者大感兴趣,据此写了题为《天使儿的处女作》的报道。报道的发表,使娄城的市民都知道了这个“天使儿就是大画家商未央家的低能儿。⑦也许是那《无题》的照片太小,看不出名堂,娄城老百姓议论的很少是画的本身,更多的是商未央怎么会生出这么个弱智儿子。有人说:老天就是公平,商未央名声赫赫,才气逼人,可偏生了个傻儿子,这叫平衡,世上的好事哪能全让他占了。⑧这一报道,引起了电视台的兴趣,电视台来了两位记者,原来他们只想拍一两分钟的新闻片,可一见满屋满墙的画,就激动起来了,立刻改变了主意,拍起了专题片,还专门采访了葵葵。葵葵说话颠三倒四,让记者摸不着头脑,但他一拿起画笔,那投入状、兴奋状,很入镜。也是巧,不久就是国际助残日,电视台精心制作的《天使儿的杰作》专题片,不但在娄城电视台播放了,还作为宣传片送到了省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商未央比自己取得了成功还激动,为此,专门给报社写了篇《发现、鼓励、培养》的文章。⑨在一片叫好声、惊叹声中,也夹杂着些许不和谐的声音。诸如这商未央也不知作了什么孽,生了个傻儿子,如今又用傻儿子来作秀、炒作,真不要脸……,⑩妻子忍不住说:“你为什么不解释呢?葵葵不是我们的亲生儿子,孩子的父母在车祸中丧生了,你不嫌葵葵是低能儿,收养了他……”⑪商未央止住妻子的话头:“由他们说吧,葵葵就是我们的儿子,我们的天使儿……”(选自《短小说》2005年第8期,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介绍葵葵的情况,在行文上制造悬念,为下文写他有突出的绘画天赋,画出令人震撼的作品作铺垫。B.第⑨段写"在一片叫好声、惊叹声中,也夹杂着些许不和谐的声音”,真实地刻画了人们的复杂心态,反映出人性中有美善也有丑恶。C.本文通过低能儿葵葵的绘画天赋被发现和宣传报道,在娄城引起轰动的故事,呼吁人们要善于发现、培养低能儿的特殊才能。D.作者在文末才揭示葵葵不是商未央的亲生儿子,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平淡的情节陡然掀起波澜,更能打动读者。(2)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①当商未央携着厚厚一叠写生稿回到家时,他惊呆了②有人说:老天就是公平,商未央名声赫赫,才气逼人,可偏生了个傻儿子。(3)请结合文本,概括商未央的形象特点(4)“天使儿”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A】“有谁和你在一起吗?”“是的,先生。跟我一起去的是——”“等一等——等一等。不必说出你同伴的名字。适当的时候我们会让他出庭的。你去那里的时候带了什么东西吗?”汤姆迟疑起来,看上去有点慌乱。“说出来吧,孩子——别害怕。说真话总是让人敬佩的带了什么去的?”“就带了一只——呃——只死猫。”人们一阵哄笑。法官把他们喝止住了。【B】汤姆的白天是辉煌和欢乐的,但夜晚则充满了恐惧。印第安人乔每晚都闯进他的梦中,每次眼睛里都含着杀机。每到夜幕降临,几乎没有什么事情能诱使他到外面去。可怜的哈克处在同样苦恼和恐怖的状态中,因为在庭审的那个大日子的前一天晚上,汤姆把事情全部告诉了律师,尽管印第安人乔的当庭逃逸让哈克免去了出庭受审的痛苦,然而,他依然非常害怕别人知道这件事也有他的一份。可怜的小家伙让律师答应为他保密,但这又怎么样呢?汤姆由于良心不安而不得不在夜里赶到律师家中,把可怕的实情从曾用最毒的毒誓封住的嘴巴里吐了出来,由此哈克对人类的信心就荡然无存了。白天里,看见莫夫·波特感激涕零的样子,汤姆为自己说出了实情而高兴;但到了晚上,他又后悔自己没有把嘴巴封住。节选自《汤姆·索亚历险记》)(1)A选文中的“同伴”是谁?B选文中“可怕的实情”具体指什么?(2)联系原著,说说B选文中汤姆为什么会感到既“高兴”又“后悔”?

怯懦安宁①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②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也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知道他在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打到她卡上。她也曾想过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单的饭。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③她知道自己心里,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或是电话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拿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都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装作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的父母何时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④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借了别人的手机,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⑤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但她没有想到,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父亲。⑥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所有的票都发完,嘉宾也一一列席,她打算回自己座位上时,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走过去,见门卫正把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使劲往外推,男人硬是不动。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一哄而上,与门卫理论,一片混乱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出的那个民工,假说找女儿,试图混进去。门卫识破他们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看到的那一幕。⑦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似乎被一根针给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最终,她没有回头,迅速走开。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时,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⑧真没有想到,父亲原来离她如此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五楼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⑨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了她的名字。⑩她与父亲,都是没有勇气的人。(选自《2013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情节 主要事件开端(北京) 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从未见面发展(“话吧”) ①高潮(礼堂) ②(2)第③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①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②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4)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

集中营的课堂程刚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③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⑤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⑥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⑦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⑧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⑨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大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⑩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地点 情节 主要事件学校 开端 看见沙宁老师被捕集中营门口 发展集中营门口 高潮(2)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①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②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4)“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平衡陈国凡①拎着几条刚钓来的鱼儿,我一路哼着小调,兴冲冲地往家赶。今天星期天,休息。老婆带孩子回了她乡下的娘家,我难得落个轻闲自在。我早计划好了,晚餐自己弄个鱼煲,再叫上几位朋友,好好聚聚,美美地享受一顿。②咦,怪了?怎么钥匙不见了?我翻遍各个口袋,也找不到自家的钥匙。正窝火着,对门的小王探出了头:“回来了?找不到钥匙了吧?嘿嘿……”③他怎么知道我丢了钥匙?正疑惑间,小王老婆手拿一串钥匙从房里走了出来,笑着对我说:“早上出门,见这串钥匙插在门上,我想许是你走得匆忙,忘了,就先给你放着了现在该完璧归赵了!要是被陌生人拿去,可就麻烦大了。”我连说谢谢,接过钥匙,进了屋。④我和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有些年头了,可平时只是点头之交,彼此并不了解,我甚至连他们具体在哪个单位上班都不清楚。⑤他们该不会进过我家了吧?一想到这点,我就紧张起来,急忙把整个屋子查了个遍见啥也没丢,东西摆放的位置也丝毫没动过,但我早已没了做鱼煲的念头。⑥老婆回来听我说了这事,人都蹦了起来:“这还得了!说不定我们的钥匙他们已经拿去配了。我们要不在,他们可以随便进出啊。你呀你,我一不在,你就到外面自个快活!这下出事了吧!”老婆又数落起我来了。可我连跟她计较的心思都没了。谁叫自己这么粗心呢?他们手里有了钥匙,那我家不就成他的家了吗?那咋办?我问老婆。“咋办?还用说吗?换把新锁呗。”老婆斩钉截铁说道。“锁又没坏,干吗要换啊?再说,就为这事换锁,不好吧,他们会怎么看我们?会伤了两家和气的。”我说。⑦“有什么不好的,难道要等到他们把我们家的东西搬空才好啊?真是的。你要不想换我来换。”老婆的破嗓门喊得很响。我真担心被人听到。这时,门响了。我开了门,是小王。⑧“有事吗?”我问。刚说完,我就只想掴自己下,废话,没事,敲你家门干嘛?记忆中,小王没事来敲门,一次也没有过。小王显得有些尴尬,吞吞吐吐地说:“就是我……我老婆,她…她要我来跟你们说个事。”见我老婆也在,小王说:嫂子也在啊,那最好了。⑨老婆只好说:要不,你进来说话?不了不了。小王摆了摆手,“不了不了,就几句话我说完就走。我老婆她要你们换把新锁。”小王憋足了劲儿,终于说出了一句囫囵话。⑩呵,倒是他们先来说了,真个没想到。我和老婆面面相觑。“我老婆说,换了好,省得你们怀疑我们什么的。”话音未落,小王已转身,疾步进了屋子,身后传来“嘭”的一声是关门声。⑪俄和老婆对视了一下,不约而同地捂着嘴巴,笑了!可是晚上睡觉时,老婆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两家的锁都好好的,凭什么要我家白白花钱去换新锁啊?⑫第二天,我正在换锁,小王走出屋子,手拿一把新锁。我好生纳闷,隔墙有耳?问小王:“你家也要换锁?那锁不好好的吗?”⑬你家这锁不也好好的吗?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⑭我呆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哈意思?⑮小王急中生智,“不瞒你说,我老婆也曾把钥匙插在门上大半天,回家后才发现。”⑯呵!两家四口齐声发出了和气平衡的笑......(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11期,有删改)(1)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情节发展 丢钥匙 还钥匙 小王要“我”家换锁 两家换了锁“我”的心情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2)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3)下面两个句子写出了“我”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老婆的“不平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①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②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4)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作为标题耐人寻味。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送之__________;②礼愈__________;③白玉之环__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②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D.作者将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王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及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昼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科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节选《晋书》有删改》)①敦:王敦、王导的堂兄。②顗(yǐ):周额,字伯仁。曾投奔王敦,与王导交好。(1)下列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敦之兵也/傅说于版筑之间B.入不顾/截了当C.顗不言/客从外来,坐谈D.南北之/尘莫及(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了断句。既 见 帝 言 导 忠 诚 申 救 甚 至 帝 纳 其 言(3)结合选文,说说王导为什么“悲不自胜”。

岳阳楼记范仲淹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通:俱)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予作文以记之 ________②国怀乡 ________③宠辱忘 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城现代汉语。①此则岳阳楼之太观也,前人之述备矣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通人和,百体具兴”凝练地概括岀滕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B.“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C.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D.第⑤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嚣甚敬重,与决筹策。(选自《资治通鉴》)(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以家用不足其兄况 蒙以军中多务B.遂北地田牧 能以径寸木C.穷当慕圣贤之道D.闻隗嚣好士,往之 客外来,与坐谈(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汝 大 才 当 晚 成 良 工 不 示 人 以 朴 且 从 所 好(3)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岂不大丈夫哉/臣知不如徐公美B.不得/寻向所C.此之大丈夫/予菊,花之隐逸者也D.威武不能/猥自枉(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3)结合选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