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2020年四川省自贡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菜

谢俊芬

儿菜长到一定阶段,会从叶腋处长出许多嫩芽苞儿,一个个翠绿的嫩芽苞儿环抱着粗根,如同无数孩子把母亲围在中间,儿菜因此得名。

小时候,我细身条,脸色白中带黄,幺婶见我就咋呼:“崽儿,你瘦得怕人哟!”我妈一把将我藏在身后轻声说:“她不爱吃菜,怎么长得好嘛!”我妈生怕幺婶因为我太瘦而说出不吉祥的话来。

有一回去外婆家,我偷听到另一个版本的对话。外婆说:“大妹,你管管玲儿。昨晚家里来了一大桌客人,玲儿只顾狠命吃她面前的那盘儿菜,好吃的人将来婆家嫌弃。”

我妈听说女儿贪吃,无比羞窘,默不作声。第二天,我妈从后山掰回两个儿菜,洗净切开。切开的儿菜有着洁白的心、翠色的边。我妈将猪油、碎红椒煎香后,再倒进儿菜片,锅里开了花:红的、绿的、白……那天,我自然又是狼吞虎咽。

“崽儿习惯吃浓香浓辣,以后不会过寡淡日子……”我爸敲着碗沿说,“以后不准放辣子。”我妈早已习惯唯命是从,家里的菜肴变得如斋饭,不辣、不咸、无肉,寡淡!

念中学后我住了校,身体一天天变得壮实。每次出门,我妈都偷偷塞给我一个玻璃罐,她说:“别让你爸看见,他吵人。”我把罐子藏进书包,紧捂着去了学校。上世纪八十年代住校是一件有趣的事儿。偌大一幢木楼,地上一人铺一张草席,就是一个人的窝儿。那时候正是长身体容易饿的年龄,夜里自习后,大家变着法儿找吃的,或是家里炒的玉米粒儿,或是大红番茄……最奢侈的是刘富贵带的兔肉,是她爷爷上山打的野兔。她的床与我的挨着,熄灯后我俩打着电筒在被窝偷偷嚼兔肉,细碎细碎的声音生怕招来老师。那夜,我掏出我妈塞给我的玻璃罐,揭开盖子,一股辣子和姜蒜的香味弥散开来,我夹起一条浸泡在辣子里的儿菜丝儿,放进富贵嘴里说:“我妈偷偷给我泡的。”

富贵嚼了嚼,啧啧着嘴,用手扇扇嘴说:“够辣,够脆,再给我夹根儿。”富贵说完,仰着脖子、嘟着嘴等待儿菜丝儿,还顺势反手从枕下掏出十元钱说:“这罐香辣儿菜丝儿值姐一周饭钱。”看着她的馋样儿,我故意把儿菜丝儿晃着不让她吃,我们像亲姊妹一样闹腾着。

第二天,富贵拉着我说:“玲儿,我枕下的钱不见了,我家穷你是知道的。”富贵失魂落魄,谁能忍受只吃白米饭过上一周?我把香辣儿菜丝儿拿出来,她略有迟疑,接过玻璃罐儿走了。

我以为她会感激我,那可是我妈给我的开胃菜,她却躲着我独享儿菜丝儿。从那以后,我俩再无夜嚼兔肉的快乐,一直到毕业。偶尔,我主动向她示好,她却斜着身子扭头走过。深深的失落感令我许久尝不出香辣儿菜丝儿的鲜美来,但终因有香辣儿菜丝儿相伴,我渐渐白胖起来。

如今,我已上班许久,富贵偶尔会闯进我的回忆。我爸老了,多病,前阵去菜地后浑身起疹子,我带我爸去镇医院看大夫,竟然遇见多年未见的她——富贵。她那极具韵致的身姿晃在白大褂里,我发现,富贵竟然那么美!

“嗨!”我朝她招手,

“玲儿……”她跑过来,亲热地抱住我。

富贵是我爸的主治医生,她耐心细致地给我爸擦药。我爸出院后,我发现钱包落在医院了,赶紧回去取,碰巧听见富贵说:“我与玲儿扯平了!这次她爸患皮疹,我多开了几支美肤膏。读书时,她做了错事。虽然那时大家都穷,情有可原,但不惩惩她,我心绪难平。”她们哈哈笑起来,我躲着,直到她们离开,我才进去取走钱包。

又到了吃儿菜的季节,从医院出来,我带我爸去了我家。我切开儿菜,儿菜有着洁白的心、翠绿的边,特别好看。我爸在边上说:“炒时兑点辣椒圈儿,趁你妈没来。”我笑了笑,切碎了红椒说:“吃浓香浓辣,不会过寡淡日子。”

“不是我不让吃辣子,是你妈生你后患了炎症,吃辣就犯病,咱爷俩吃辣,那不是折磨你妈呀?”

听完,我从碗柜里拿出一瓶老妈做的香辣儿菜丝儿说:“尝尝吧,我妈做的,我一直有吃。”“你俩?”

那天,我讲了我与富贵的事儿。

“富贵心结解了。”我爸沉吟了会儿又说,“你得感谢她,她怀疑你,但没告诉老师,也没在同学间乱传!”

我听着,用力铲着锅里的儿菜,锅里又开了花:红的、绿的、洁白的……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4月)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小说以“儿菜”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作用。

B. 小说按“小时候”“念中学后”“上班后”的时间顺序叙述故事,条理清晰且内容丰富。

C. 第一段介绍了“儿菜”得名的原因,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主题表现作用不大,可有可无。

D. 父亲要求母亲在做儿菜的时候“以后不准放辣子”,仅仅是为了让我体验到生活的寡淡。

E.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

2. 小说结尾处爸爸说“富贵的心结解了”。联系全文思考,富贵的心结是什么?并在文中概括两处与“心结”相照应的情节。

3. 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的句子。

我把罐子藏进书包,紧捂着去了学校。

4. 小说围绕“儿菜”讲述“我”成长过程中的故事,在“儿菜”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1. CD2. 富贵认为是“我”偷了她的钱。富贵独自享用“我”给她的菜丝儿,不再和“我”分享兔肉,即使“我”主动示好,富贵也不再理“我”。多年后重逢,作为“我”父亲主治医生的富贵,特意多给“我们”开了几支美肤膏。 3. “藏”“紧捂”两个动词,生动写出了“我”对妈妈给我的玻璃罐里的辣菜丝儿的喜爱和珍视。 4. (1)妈妈听到别人说自己女儿...

查看完整答案

讨论

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

___________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_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长安春望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中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又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未受重用。1.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1)首联写春望之景,用“东风”“却望”“千门”照应题目。( )(2)“草色闲”中的“闲”字精巧,与诗人愁情形成对比。( )(3)颔联写春望之思,间接抒发了诗人思乡望归之情。( )(4)尾联写春望之感,表现感时伤乱、归隐田园 主题。( )(5)全诗虚实结合,浅吟低唱,让人读后产生情感共鸣。( )2. 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描述并概括画面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①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盂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②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③,发甲卒为穿圹④,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大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⑤,令“葬之于人腹肠”。(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注】①棺椁(guǒ):套棺。②文梓:有纹理的梓树。③题凑:指护棺的木块。④穿圹(kuàng):摭墓穴,挖坟坑。 ⑤太官:主管宫中膳食的官员。1. 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之蔽甚矣 蔽:所受的蒙蔽B.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 刺:当面讽刺C. 发甲卒为穿圹 甲卒:士兵D. 王乃使以马属太官 属:通“嘱”,交付2. 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B.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C.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D.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3.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邹忌讽谏齐王时,采用类比方式说理,层层推进,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B. 齐王真诚采纳邹忌的谏言,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最终实现齐国大治。C. 楚王宠爱马,让他的爱马在吃、穿、住等方面过着优裕的生活,最终导致马肥胖而死。D. 楚王欲以人君礼葬马,优孟冒死直言,以退为进,消除楚王排斥心理,成功说服楚王。4.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15分)南瓜·茄子·小鸡一南瓜苗在围墙上的破脸盆里早已秧好,可以移栽了。天阴沉沉的,挑一担火粪,在小麦地靠近坟包处,挖几个坑,火粪捧进去填实。火粪肥力足,土质里含有草木灰、刨花灰……蓬松得很,无需小铲子,直接用手指掏个洞,将南瓜苗扶上,培土,浇水。妈妈说:“水要慢慢浇,才洇得深……”第二天,如果是个晴天,就不要偷懒,趁早饭前,摘几片树叶子去把新栽的南瓜苗盖上,免得被太阳晒蔫了。还是要浇水的,急不得,慢慢洇。黄昏,也要去浇一遍水。过不了几日,南瓜苗养活了。从妈妈对待瓜苗的耐心、仔细和爱惜里,叫人自小懂得人与万物的深厚关系。后来,每次听柴可夫斯基的《船歌》,便会想起乡下岁月。钢琴一点点地往纵深处探,与我给南瓜苗浇水何等相似呵,一点点地,一点点地往下滴,生怕冲垮了火粪,怕它疼似的,爱惜着,恰如春风微拂……南瓜苗旁边耐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锄头尖轻轻勾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铺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描点儿淡肥。妈妈一边侍弄,一边告诉我,肥力太足会把南瓜苗烧死,所以粪要兑水稀淡点。我努力地记住这些——想着将来,也要自立门户,一定要把庄稼活做好了。哪知道,一辈子忘不了。接下来,南瓜长高了,分了好几个杈,开始牵藤。植物有野性,却没眼睛,抹黑儿一样,触须四处探,总不明白似的,妈妈就来引导,把这些触丝往坟包的方向引,它们也听话,一直往那里长去。太快了,不及半个月,藤蔓将整个坟包覆盖住了,巨大的叶片上白筋纵横,通常,这样的品种结出的瓜糯而甜。皖南当地的南瓜是蒲团状的,扁扁圆圆的,好看,天生是艺术品。同事的伯伯是位画家。有一天,她说想让伯伯画一幅画送我,问要怎样的。我脱口而出:“就画一个我们皖南的蒲团南瓜吧,最好上面停一只蚂蚱。”我随口一说,就忘记了。多日后,同事带来一幅画,画框都装好了。她说,伯伯特地去皖南采风,专门拍了南瓜回来画……伯伯何等艰辛,为一个蒲团南瓜。这幅画挂在餐厅许多年,映照着一个清寒之家一日三餐的朴素、寡淡,佳趣天成。市场上售卖的瓜,一头大一头小,圆不圆,扁不扁,着实不耐看;吃起来,水垮垮的。二农忙时节,把结出的南瓜挑回去,放在阴凉的床下,可一直吃到冬天。南瓜烧豆角,长夏的常见菜。没有肉,倒点菜籽油光锅,囫囵烀一锅,下饭得很。除了这道菜,就是蒸茄子。青茄子、红茄子,自菜园摘回,随便划几刀,在水里浸出黑汁,挤干。这边把米饭锅烧开,滤掉米汤,茄子倒饭上;另备一小碗,蒜瓣切碎,加盐、菜籽油,一起蒸。锅巴香了,茄子也熟了,捞出,拌上佐料。在童年,这简直是神仙般的伙食。茄蒂不扔,攒下一盘,掰开,扯除白筋,清炒辣椒丝,就着粥,绝一味。茄蒂上有芒刺,下锅后渐软,但依然有韧劲,吃进嘴里,抵着了上颚,微微地痒,至今犹记。在乡下,摘茄子,一摘便是半篮,留下的茄蒂可观。当今,去菜市,只能买三四个茄子,那么点儿茄蒂,怎值得吃呢?况且,现在的辣椒早不是那个味了。当今的孩子自小吃惯大棚种植的瓜菜,他们的味蕾没有乡愁可言。三每次听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自有小鸡出壳的茸茸感。我又要过童年了。妈妈找一个破篮子,填充几件不穿的袄裤,放二十个鸡蛋。家里那只芦花老母鸡早在几天前便开始不思粥饭了,她要尝试行一段母亲的伟大历程。妈妈就成全她。鸡毛全部松开,比平时庞大了一倍多。她爱惜地把二十个鸡蛋抱在怀里孵,认真,专注,水都不晓得跳下来喝。每天早晚,妈妈就把她抱下来,备好稻子、水,她才勉强啄饮几口,咯咯咯地,拉一堆白色的鸡粪,就又飞到窝里了。天下物种,皆一样,一旦做起母亲,简直往神性的路上走了:牺牲,忘我,慈悲。妈妈每晚都要把鸡蛋拿出来,放在灯下照,有时会兴奋地指给我看:“小鸡眼睛长好了呢,你看你看。”仅一个小黑点而已。《大提琴协奏曲》流淌至后来,险象环生,我的气息快要跟不上其间的节奏了,真担心晕过去。对的,就是这种窒息感,让我回到童年,我们家芦花鸡孵蛋同样令人窒息、焦急——冰冷的鸡蛋,怎么可以焐热了,然后长出小鸡雏来?每天看,每天都还是那么冷冰冰的一只只鸡蛋。孩子哪有耐性静等一只小鸡破壳而出?一切都等不及了。我们喜欢去河边看燕子串花衔水,去打谷场拿个大扫把蜻蜓……要么,呆呆地坐在稻草堆上,望远……直至有一天,一只只小鸡啄破蛋壳,自顾自挣出,弱弱地叫唤着,唧唧唧,唧唧唧……鸡妈妈好神气啊,脱胎换骨似的,走在前头,领着十几只(中途坏了几只蛋)小鸡雏在村里散步、啄食虫子。白的鸡,黄的鸡,花的鸡,茸茸可爱。小鸡喜爱吃小鸡草的籽实。我们去田野里采,一捋一大把,回来揪在地上。白的鸡,黄的鸡,花的鸡,一窝蜂地过来,抢食不已。它们一边啄,一边发出微弱的“唧唧唧”之声,是“谢谢你,谢谢你”的意思。日子一天天地往下过着,小鸡们日渐地高了,壮了,开始蜕绒毛。这时,妈妈还会去街上捉回几只小鸭、小鹅一起养起来。多年以后方知,童年捋过无数的小鸡草,学名看麦娘。(选文有改动)1.选文写了“我”童年生活的哪几个片段?请简要概括。(3分)2.选文第一部分中加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3.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南瓜苗旁边耐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锄头尖轻轻勾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铺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描点儿淡肥。4.请对选文第三部分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燕子来时何君华①过完年,父亲又该出门去打工了。②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想让我们家的燕子在春天里能进屋筑巢。父亲说过,燕子是念家的,一旦选定一户人家筑巢安家,终其一生都会回到这户人家里,哪怕跋山涉水,也会年年回到“故乡”。③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来。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家里住的是泥瓦房,有一只燕子在我们家屋顶筑巢。后来,看着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着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我心里想,它们的窝里还有什么?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心血来潮,拿一根竹竿将房顶上燕子的巢穴捅了。父亲回来,我看到他铁青的脸时,才知道自己闯祸了。父亲说:“古话说‘燕子不进苦寒门,燕子不落忧愁家’,农人都把燕子入户筑巢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燕子勤劳肯干,终日在空中捕捉苍蝇、蚊子等害虫,是农人最亲密的益鸟,巢穴也是一口泥一口泥地衔来的……”④听了父亲的话,我哭了!心想:“燕子再也不肯回我们家了!”整个下午,我一个人呆呆地坐着,盯着房顶,那被我捅掉后残留的一角巢穴,像我空落落的心!⑤果然,整个春天和夏天,燕子再也没回我家。我经常望着那房顶发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说:“放心吧!明年春天它还会回来的。”⑥于是,我日日盼望过年。因为年一过,春天就要来了。春天来了,燕子就该回来了。⑦在我的朝思暮想中,第二年春天,真有一只燕子飞到了我家。我急切地问父亲:“是去年那只燕子吗?”父亲抬头仔细看了看,肯定地点了点头:“你看,它的脸颊是砖红色的,它回来啦!”听了父亲的话,我喜出望外,好像我的罪责减轻了一样。父亲的话得到了印证,燕子回来了,它是念旧的!我又看到了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⑧燕子的寿命只有十年左右。终于有一年春天,那只有着砖红色脸颊的燕子没有回到我家。我知道,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我虽然知道这是世间一切生物都难逃的宿命,但仍然难过不已。好在没过多久,又有一只燕子来到我家“安家落户”——那是一只有着普通棕红色脸颊的燕子。很快,又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这使我感到心安,整个春天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⑨去年,我们拆了家里的泥瓦房,当然连同燕子的巢穴也拆掉了。在原来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一幢崭新的三层小楼,特意用青琉璃瓦盖了屋顶——是为了方便燕子回来筑巢。父亲心里一直记得,来年外出打工时,一定要将房檐下的玻璃窗留一道缝儿。这样,即便一整年锁着门在外头打工,我们家的燕子也能找到回家的路。⑩是的,父亲说的是“我们家的燕子”,他已经将燕子当成我们家的一员了。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我的耳畔又响起了儿时的歌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⑪“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车窗外的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坐在车里的父亲分明感到,新的春天已经来了。(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1.下面是选文主要内容脉络图,请阅读全文,将空白处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2.“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此场景在选文中三次出现,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3分)3.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描写方法或修辞的角度赏析。(3分)(1)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2)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4.结尾一段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2分)5.“圆月”寓意合家团圆,“鸽子”寓意珍爱和平。在中国人的心中,“燕子”也是一个文化符号,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燕子”的寓意。(2分)

明前茶①枇杷园的中央,有一块空地,老祝捐出的十棵枇杷树,就围绕着这山间少有的平整之地。认养枇杷树的城里家庭,周末会来打望“我家的枇杷树”,这是他们帮扶村小孩子的一种方式。②老祝年轻时,曾在村小当代课老师,后来因为文凭不够,不得不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承包枇杷园作为新的事业打拼。这一行他做得很成功,自从栽种树苗,他就仿佛拥有侍弄枇杷树的金手指。“枇杷昔所嗜,不问甘与酸。黄泥裹余核,散掷篱落间。春风拆勾萌,朴樕如榛菅。一株独成长,苍然齐屋山。”老祝觉得范成大这首诗就是在形容自己的山中岁月。苍苍枇杷树,很快就高及屋顶了,枇杷越结越多,富裕了的老祝,就想着为村小做点事:买些书本,添一副篮球架。他还打算用这笔钱,替村小的孩子置办演出服与道具,因为六年级有个姓朱的孩子有做导演的天分。【批注:引用古诗,用枇杷树的成长来表现老祝的生活状态,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③去年暑假,这小子自己写剧本,与三位同学在晒场上表演,把外出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奶奶对娃儿教育上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扮演戏中的奶奶,孩子拿出了自己积攒已久的压岁钱,买了灰白的假发。在他身上,老祝看到了自己少年时那股要把一切事情都做成的心气儿。老祝也看到了台下的奶奶,那泼辣的老妇人一边痛骂孙子歪点子一箩筐,一边却笑出了眼泪,频繁地用手背去擦。与孙子朝夕相处的这十二年,奶奶只感受到生活的沉重负荷;那天,她却忽然感受到了孩子像枇杷树一样成长的生命力以及他热辣的回报。孩子的才华,就像飞溅的枇杷汁,让顽固的奶奶皱起了鼻子——她被酸到了,也被甜到了。这股劲儿,一直冲到了奶奶的鼻腔和眼眶,让她且喜且叹,且愁且笑。④老祝被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想要为这孩子提供一点方便。他当然也可以把卖枇杷的钱直接捐出来,可转念一想,枇杷树每年的收获,也是一种期待与冒险。如今的城里人就喜欢猜测与冒险,开启一个认养枇杷树的盲盒计划可能更有吸引力。老祝被自己的新点子逗笑了——如果,一棵果树能吸引城里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起来嗅见山野的气息,体会农桑的辛苦,吃到现摘的枇杷;或者,见一见泥鳅一般黑且机灵的“朱导”,与之合演消夏之戏,也未见得不是一件好事。⑤就这样,去年10月,老祝在微信上开卖“枇杷盲盒”:预付1600元认养一棵树,来年这棵树上所有的枇杷都是你家的了;若是风调雨顺,一棵树最少能结两百斤枇杷呢;树可一家认养,也可由几家共同认养;认养枇杷树的收入,将作为善款捐给村小。老祝有点私心,他想把这笔收入的20%用于“朱导”的梦想,帮他成立山里的第一个戏剧社。老祝期待这能勉励这个孩子,让他未来无论从事哪个行当,都保有一点世俗之上的精神生活。⑥26个城市家庭,认养了十棵枇杷树,拉了一个微信群,自称“枇友”。冬去春来,老祝教他们疏花、疏果。这些农活,都要搭起梯子,钻入枇杷树浓密的树冠中,或以猴子捞月的身姿,或以熊猫横卧之憨态,伸长手臂和剪子艰难地干。令老祝惊讶的是,就像“朱导”这样的“赤脚大仙”爱玩阳春白雪的戏剧一样,养尊处优的城里人对爬树疏果这样的事,也干得兴致勃勃。⑦A 乌鸫鸟最爱枇杷树,啄食几口枇杷,就能在树梢上亮嗓鸣唱;城里人也爱枇杷树,搭起几顶帐篷,就能在树下吃着枇杷,喝着凉茶倾听鸟语风吟。“吱——呀——”忽然加入的一声清透鸟鸣,惊飞了乌鸫的得意,它拍着翅膀一边搜寻一边卖弄华丽的转音,却怎么也找不着、逼不走那后来者。乌鸫困惑地摇动尾翼叹气,城里孩子在望远镜中瞧见了,窃笑不已。老祝也笑了,“朱导”噙着自制的叶笛欢鸣着从枇杷树枝杈间探出头来。这孩子是这里的常客,摘枇杷,烤枇杷,熬枇杷膏,这些小技巧,就没有他不会的。【批注A:(从修辞或句式的角度)①_______】⑧世间的孩子无需撮合就能成为朋友。不多时,白色帐篷里就传来了孩子们的笑闹声、斗嘴声。城里孩子与乡间少年似乎达成了某种竞赛的规则,不知是谁起头,他们开始以清亮的童声,如溪水般欢脱地淌出诗情:“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老祝想起来了,这正是白居易的《山枇杷》。⑨暖风熏人,剥一只枇杷,汁水的甜蜜入口入心;耳畔,孩子的吟诵与笑声,入耳也入云。B 老祝笑得合不拢嘴,他的盲盒里,期待开出了希望之花。【批注B:(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②_______】(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阅读策略一】梳理信息,把握文章内容。(1)根据提示,补写内容。 【阅读策略二】分析布局,揣摩作者意图。(2)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③段的作用。【阅读策略三】品读句子,赏析语言之美。(3)请仿照第②段的批注,根据提示,为文中画横线的A、B两句写批注。【阅读策略四】辨析比较,发现文题之妙。(4)请从《老祝》和《枇杷盲盒与孩子》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文题目,并简述理由。

雪夜的老人 叶骑①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撒在我的脸上,像针,刺入肌肤。这痛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 ②寒冷。这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③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三次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再换成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④我拿出手机,突然有着想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个城市的灯火,突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⑤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 ⑥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 ⑦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心事;而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 ⑧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⑨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 ⑩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声泪俱下、遍体鳞伤,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这个孤独的夜晚,是他无声的陪伴?⑪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丝慰藉。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⑫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站起了身子。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微微向我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⑬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⑭风雪愈紧了。⑮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老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选自《201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1.试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2.文章为什么以“雪夜的老人”为题?请简要分析。(2分)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2分)4.文章最后说“老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行军①行军时多是白天里不走,尽往夜堆里钻。天刚擦黑,这支顶着高粱花子、扛着些“汉阳造”“老套筒”的百十号人的连队,坚决地执行着刘邓首长的命令,天天都在急行军。②刚当上解放军的卢守坤有点搞不懂了,大家没日没夜地行军,怎么还精气神十足?卢守坤一路上脚板子急促促地可不敢停。就是瞌睡了,闭着一只眼睛,脚板子还照样走得直溜。这功夫练的,整个人就像是队伍里的一只零件。回回走到宿营地,兵们横七竖八地直打呼噜。当班长的得给大伙儿烧水烫脚还要挨个儿挑脚泡。③他的班长也是去年从那边举着手过来的,一年多就入党了。听他自己也说过,刚过来,哭过好几回,哭一次,人就清醒了一次,这边叫“挖苦根,倒苦水”。④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三出陇海七战鲁西南的刘邓大军神出鬼没,于大踏步前进和大踏步后退之间拉出来不少的战机,一度使国民党军尴尬至极狼狈不堪。⑤这又是一个晚上,天还是黑得像黑煤一样,零碎的冬雨叩在脸上生生地疼,前胸后背已经汗透了,外面的衣服冻得像是披了层盔甲,里面的贴肉小褂凉飕飕地冰着心窝子。队伍还在悄然流淌着,卢守坤有些累了,一路都是黄泥巴地走起来太费鞋了。虽说根据地老百姓送过来的黑布鞋,穿着好是好,不磨脚也很少打泡,一路如风还不带响声,可就是合脚的少,做的时候又没个尺码,都是一水的千层底,厚厚的掂上一掂,仿佛听到村长们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打布鞋时,那满院满屯满山洼子里呼呼啦啦吟唱一片的麻绳拉扯起来的乡土歌谣。一村一庄地收挪上来,太平车推过来这么一倒,一连连人马排过来,见人塞上一双,调换不到大小的只好凑合着对付。班长们就说了,大一点也不打紧,男人家扛枪弄炮的,脚大走四方嘛。⑥卢守坤刚来有点不好意思,最后捡了双小的,这一双掂在手里,瘦得紧巴,脚趾头夹得生疼。他索性用刺刀挑了点鞋帮子,前几天还好,两天一过,一路的黄泥巴下来,鞋口说松就有点软塌了,这不,稀糊糊的泥巴地一粘,靴子掉了。黑咕隆咚的不太好摸,还弄了一手泥。身子一弯下来,任队伍从旁边嗖嗖地过,班长跟了过来,小声地说:你别乱动,我来。⑦班长就是班长,三把两把就摸到了。卢守坤伸脚一套,就是刚刚丢下的那只,鞋内暖暖的余温还在呢。⑧脚底渐暖,夜色渐薄。卢守坤看到前面班长的步子隐约间一颠一颠的不大平稳起来。是刚才帮自己找鞋子时被后面的人撞了腿?还是脚底下生了泡?卢守坤有点不明白了,无奈行军的队列里也不好问话。班长有副好脚板,行军时总爱替别人扛枪,战士们向他夺,他都不肯放,还说:我有的是劲,不信你们谁有本事缴获老蒋一门山炮,我再扛给你们看看。⑨班长的脚崴了?那也是给自己找鞋弄的。卢守坤心里毛了。班长呀班长,你这不是让我难受吗?⑩前进的队伍像一把锋利的剪刀,把黑幕四合的天地犁开了一道缝隙,天色渐渐地明朗了。卢守坤这下看清楚了他的班长。班长的一只脚板上光光的,只是一层清湿的绑腿。那只鞋呢?再一看自己的脚上:怎么两只不一样呢?是班长的鞋?班长……班长你一路光脚呢,这么远的路,怎么走过来的?⑪班长!卢守坤心头一热,他沿着班长王克勤同志的肩头放眼望去,冬雨已住,东方欲晓。一不留神的功夫,那轮1946年深冬的朝阳,早已跃上了这支队伍的头顶,一笑一笑的,亲亲这个又吻吻那个,没几下太阳的脸蛋蛋就红得有些发紫了。(节选自2020年1月5日《解放军报》,有改动。作者:程多宝)1.阅读文章,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长是本文的线索人物,也是一名对革命胜利充满了信心的解放军战士,在这次行军中,班长对战士卢守坤给予极大关怀和帮助。B.第①段写卢守坤所在连队“坚决地执行着刘邓首长的命令,天天都在急行军”,体现了我解放军“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这一使命感,也体现了我军在解放战争期间战斗的艰苦。C.第③段“他的班长也是去年从那边举着手过来的,一年多就入党了”中的“那边”指的是国民党军队。D.第⑪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描写出天气的美好,侧面表现了我军战士的可爱,也预示着革命的胜利即将到来。2. 请仔细阅读文章,下列两个文段哪个更适合做本文的结尾?请从文章主题角度做简要分析。(3分)A文段:这支精神头十足的队伍,怎么这么长呢?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实在是太长了,越来越长了……B文段:解放战争结束以后,我和班长因工作原因,失去了联系,但我每每想起我的班长王克勤同志,都会热泪盈眶……3.文章第⑩段写卢守坤发现了自己脚上的一只鞋原来是班长的。请联系上文,揣摩班长脱鞋给卢守坤时的心理,写一段班长当时的内心活动(60字左右)。(3分)4.程多宝的《行军》和陆定一的《老山界》写的都是我军战士的故事,它们在情感表达和反映人物品质等方面有相似之处,请联系原文完成下列任务。(4分)(1)对照表格的内容进行横向比较,概括出两文例句包含的共同情感。(2分)《行军》例句:(根据地老百姓送过来的黑布鞋)厚厚的掂上一掂,仿佛听到村长们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打布鞋时,那满院满屯满山洼子里呼呼啦啦吟唱一片的麻绳拉扯起来的乡土歌谣。《老山界》例句:她(瑶民)向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我们给他钱,她不要。 共同情感:① 《行军》例句:当班长的得给大伙儿烧水烫脚还要挨个儿挑脚泡。《老山界》例句:她们(医务员)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 共同情感:② (2)联系两文,你认为我军战士身上有哪些红色基因值得我们传承?(2分)

①朱伯的“玩具诊所”又来了新客人。“几岁啦?”朱伯推了推眼镜,做术前询问。问年纪,是朱伯接待所有“小朋友”的第一件事情。②年轻时,朱伯是研究所里做什么都要精益求精的工程师。 后来,他开了间“玩具诊所”,专门修补上了年头的玩具:毛绒娃娃、火车侠、奥特曼……成为玩具修复师以来,朱伯早上8点起床,有时忙到晚上12点,至今已修复了数千个玩具。他喜欢叫玩具患者为“小朋友”,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故事。③这次接待的“小朋友”是一只叫灰灰的小熊,它的绒毛因为被反复抚摸已不再立体,一条胳膊还裂了道口子。灰灰今年33周岁,是主人丽丽4岁生日那天,父亲送的礼物。从此以后,灰灰就一直在主人身边,跟着她走南闯北。父亲去世后,灰灰的意义更不一样了。它也有了生命的存在,有年龄,有性别,有情绪,有生长变化,就像家人一样。④丽丽和灰灰的相处甜蜜温馨,数十载的陪伴成为最珍贵的记忆。来找朱伯前,她犹豫要不要给灰灰做一次大手术,后来还是决定只做简单修复。⑤狭长楼梯尽头的房间里,朱伯已经在准备微创手术了。工作台上放着两盏台灯,铁盒里放着钩针、剪刀、断线器、修毛器等“手术器械”。像侦探福尔摩斯一样,他在房间里整理思路,用放大镜观察、甄别、判断,拍三视图搞清“病因”,挑选颜色相近的绒线,尽量保留记忆的痕迹。⑥手术开始了,朱伯把灰灰握在手里,小心翼翼地抚摸,时不时和灰灰聊两句。他弓着身子,眯起眼睛穿针引线,细细地缝合灰灰胳膊上裂开的口子。灯光洒下来,空气里充满温柔的专注。⑦回溯玩具修复这份职业的开端,还是朱家的“内需”。朱伯修复的第一个玩具是儿子的“北极熊”,修了三次、儿子都不满意。“嘴巴不对,这不是我的明明了”,儿子抱怨。原来玩具还被儿子取了名字。自认手巧的朱伯不服气,再三琢磨,多次打样,一直到孩子满意。⑧灰灰的胳膊缝合后、接着进入清洗程序。 “修玩具啊,复杂得一塌糊涂。” 朱伯感慨。通常,年纪越大的玩具越难清洗,但朱伯自有一套秘诀。只见他在40℃左右的温水中加入“独家试剂”,先将灰灰浸泡3分钟,再用刷子小幅度来回刷洗,一盆清水慢慢地变黄。“独家试剂”没有碱性成分,能分解上面的污渍,同时不会对绒毛产生伤害。洗完后的风干过程也很有讲究,温度要保持在25℃,湿度50%,吹风机、暖炉、温度计等缺一不可。⑨“动的都是一点点,你看不出来,我看得出来。”朱伯说。每一个缝合修补的玩具背后都是一个失而复得的童年,修玩具不仅是技术上的修复,更是心理褶皱的抚平。⑩两小时过去了,手术很成功。朱伯用小牙刷在灰灰的两颊上轻轻地梳理,因为反复抚摸而塌陷的绒毛又竖了起来,它圆乎乎的脸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悄悄漾起了笑意。⑪“哎呀,这样微笑就回来了,你看是不是? ”朱伯带着上海味的普通话温柔软糯,还有几分笑意。丽丽端详了一阵,小心翼翼地在灰灰胸口系上蝴蝶结。⑫她的童年回来了。(1). 第⑧段加点词“一塌糊涂”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2). 概括朱伯修复小熊的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梳理绒毛(3). 对第⑦段插叙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交代朱伯从事这份职业的起因。B. 表现父子矛盾,增加了可读性。C. 突出了玩具对孩子的情感价值。D. 补充背景材料,避免平铺直叙。(4). 分析第⑩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5). 请为本文选择合适的标题,并简述理由。A.玩具修复师 B.童年回来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冰心姥姥您好 铁凝在中国北方,孩子们称自己母亲的母亲为姥姥。此外,当领着孩子的母亲遇见自己所尊敬的老年女性,也常常会很自然地对孩子说:“叫姥姥!”孩子清脆地叫着,姥姥无比怜爱地答应着,于是“姥姥”的含义便不单是血缘关系的一种确认,她还是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象征。她每每使人想到原野肥厚、沉实的泥土和冬天的乡村燃烧着柴草的火炕的温暖气息,她充满着一种人间古老的然而水不衰竭的魅力。第一次听见有人称冰心先生为姥姥,是先生的外孙陈钢。这个英俊、聪慧的青年业余爱好摄影,他曾经为我拍过一些非常好的照片,当他得知我喜欢他的这些作品时,告诉我说:“我把照片拿给我姥姥看了,”我问他姥姥说了些什么,他说:“姥姥亲了我一下。”冰心先生对外孙这种独特的无言的赞赏,真能引起人善意的嫉妒!此后不久,我给冰心先生写了一封信,告诉她我在保定西部山区的一些生活。先生嘱咐我说:“铁凝,你要好好地珍惜你的青春、你的才华!你有机会和农民接触、太好了!我从小和山东的农民在一起,他们真朴实,真可爱!你能好好写他们吗?我想你会的,我对你抱有无限的希望……”读着这样的信,你会发现在冰心先生那平和、宁静的外表之下,那从容、温和的目光之中,还有一份对于中国最广大的农民的深深的爱意。这爱意不仅表现在她为灾民慷慨捐款一万元,还渗透在她对青年作家描写最普通的民众之美的热烈希冀里。也许她的年龄和身体不容她再去更多的地方,但她宽厚的心怀却无处不在。今年春天,我将自己新近出版的几本书给冰心先生寄上。很快又收到她的回信,她说:“亲爱的铁凝,大作两本已收到,十分感谢!尚未细读,但我居然进入了你的作品中,我感到意外!你何时再到北京来呢?我有许多事情和话要对你说,要回的信太多。只写这几个字,祝你万福,令尊两大人前请安!”读毕先生的信。我想起在先生给我的几封信中,都曾问过:“你何时再到北京来呢?”我何时再到北京去呢?一九九一年五月我在北京,有一天下着小雨,散文家周明陪我去看冰心先生,途中我在一家花店买了一束玫瑰,红的黄的白的,十分娇艳。冰心先生坐在卧室书桌前等我们,短发整整齐齐,面容很有精神。看见我,她说:“铁凝你好吗?我看你很好。”我把鲜花送上,周明要拍照,冰心先生说:“来让我拿着花,”然后她请我喝茶、吃糖,吃她的最爱吃的“利口乐”,然后她说:“搬把椅子坐在我身边吧,这样离我近些。”我坐在了她的身边。她清澈的目光落在我身上,我感到无话可说。我无话可说是因为受着一种气氛的感染,是因为身边这位安静的老人正安静地看着我。她一定深明了我的心意,此外的一切客套都将是我的多嘴多舌,她一定也同意我无话可说,因为当我告诉她我不知说些什么时,她说:“那就让我们静静地坐一会儿。”我很看重与冰心先生静静地坐一会儿,或许这并不比我问长问短得到的要少。在那安安静静的一小会儿里,我从这位几乎与世纪同龄的老人身上所获得的,竟是一种可以触摸的生命激情。或者可以说,没有这一刻安然的纯净,便无以获得照耀生命的激情。是先生家那位著名的咪咪打破了这种安静,它急不可待地跳上桌子,稳坐在正中间与我打逗,调皮而又温驯,冰心先生说:“它喜欢你。”咪咪的憨态又引出了我们一些轻松的话题,关于活跃在文坛的青年作家,关于先生几次谢绝杂志请先生写写自己的提议——她不愿意过多地写自己,还谈到她喜欢和不喜欢的人,说起这些,她的态度坦率而又鲜明。是告辞的时候了,我对冰心先生说:“我不想打扰您,又想看见您,有机会我会再来看您。”我握住冰心先生柔软、微凉的双手,她对我说:“只要我活着、你就来看我吧。”春节时又收到了冰心先生的近照:她身穿黑白条纹的罩衣,坐在紫红色的沙发上,怀中抱着干干净净的白色的咪咪。她的双手微微奓①开搭在咪咪身上,似是保护,又似是抚慰。她坐在我的面前,目光是如此地清明,面容是如此地和善,那双纯粹老年人的手是如此质朴地微微奓着,令我不能不想起最具民间情意和通俗色彩的一个称谓——姥姥。能够令人敬佩的作家是幸运的,能够令人敬佩而又令人可以亲近的作家则足以拥有双倍的自豪。冰心先生不仅以她的智慧、才情,她对人类的爱心和她不曾迟钝,不曾倦怠的笔,赢得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她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无以言说的母性的光辉和人格力量,更给许多年轻人以他人无法替代的感染。在九十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称谓愈发地讲究愈发地花哨的时候,我特别想把冰心先生称做冰心姥姥。什么时候我再到北京去呢?也许看见您我仍然不会说太多的话,但只要我再次见到您,肯定会说一声:“冰心姥姥您好!”(有删改)[注]①奓(zhà):张开。1. 阅读第一段,请简要概括“姥姥”这一称呼的内涵。(3分)2. 从文中这封冰心先生写给作者的信中,你读出了什么?(2分)“亲爱的铁凝,大作两本已收到,十分感谢!尚未细读,但我居然进入了你的作品中,我感到意外!你何时再到北京来呢?我有许多事情和话要对你说、要回的信太多,只写这几个字,祝你万福,令尊两大人前请安!”3. 与冰心先生见面,她给“我”留下了怎样印象?联系文章内容作答。(4分)4. 将下面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肯定句,并比较两个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3分)她坐在我的面前,目光是如此地清明。面容是如此地和善,那双纯粹老年人的手是如此质朴地微微奓着,令我不能不想起最具民间情意和通俗色彩的一个称谓——姥姥。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文章主要表达了“我”的哪些情感?(3分)

永恒的迭戈•马拉多纳李伟被国际足联评为“20世纪最佳球员”的一代球王迭戈•马拉多纳于2020年11月25日在家中突发心脏骤停去世,让所有热爱足球的人无比悲痛,纷纷表达悼念。阿根廷当家球星梅西写道①“马拉多纳并没有离开,因为他是永恒的。”1960年10月30日,马拉多纳来到人间。菲奥里托是布宜诺斯艾利斯郊区的一个贫民窟,马拉多纳的童年就在这里度过。少年时期,马拉多纳就表现出了极强的天赋。每天早晨,他都颠着球去上学。他虽然身材矮小,但是生有一双独特的大脚,他的脚扁而平,脚掌宽大,脚面上可以稳稳当当地放一个足球不会掉下来,颠球成了马拉多纳的绝活。“马拉多纳的身体结构非常特殊,”曾经多年追随采访他的记者布朗克说,“他的腿比普通人的短粗,如同大象腿,死死钉在地上,稳定性极好。另一方面,马拉多纳腿部肌肉发达,弹性好,灵活,启动快,像一门无后坐力的大炮。”1975年8月14日,还不到15岁的马拉多纳升入青年人俱乐部成年队,被列入甲级职业比赛的名单。这也创造了阿根廷国内联赛的一项纪录。马拉多纳在青年人俱乐部只踢了3个月,就入选国家青年队。不久,他加入了阿根廷国家队。1981年,在连续两年获得“南美足球先生”后,他以100万美元的身价加盟了阿根廷博卡青年队。马拉多纳没有意识到,②他将引发一场足球战术的革命。1979年,马拉多纳率领阿根廷青年队夺取世青赛冠军,并获得最佳球员奖项。此时他成了欧洲豪门俱乐部追逐的对象。1981年巴塞罗那俱乐部就想引进他,但被阿根廷政府阻止,直到1982年世界杯后才得以成行。不过,草根出身的马拉多纳很难适应豪门巴塞罗那。尽管如此,在效力巴塞罗那的两年里,马拉多纳仍留下了58场进38球的成绩单。1984年,马拉多纳转会意大利那不勒斯俱乐部,开启了亚平宁的一个新时代。在马拉多纳加盟前的一个赛季,那不勒斯是一支水平较低的球队,仅以1分的优势勉强保级。而在马拉多纳加盟的7年中,他给那不勒斯带来了两个联赛冠军、两个亚军和一个欧洲联盟杯冠军。1989~1990赛季,AC米兰队吸纳了荷兰“三剑客”和巴雷西等绝对巨星,很多名宿和媒体一致认为米兰王朝已经完全建立,意大利将会布满红黑色的旗帜。马拉多纳说:“有了他们AC米兰就会成为王朝?放心吧,有我在亚平宁一天,就永远也不可能。”那个赛季,那不勒斯再次夺冠。1986年的墨西哥世界杯,马拉多纳达到了球员生涯的顶点。这一年的阿根廷队并不被人看好,他们先是输给了挪威队。主教练比拉尔多备受指责,但是他制定了一个全新的“太阳战术”,即以马拉多纳为核心组织进攻。马拉多纳就是太阳。1986年6月22日,阿根廷在四分之一决赛上遭遇英格兰。4年之前,英阿“马岛战争”结束,阿根廷失去了马尔维纳斯群岛。1986年,阿根廷举国上下仍旧沉浸在战败的痛苦中。多年后,马拉多纳在自传中回忆了当时的心态:“这就像是复仇,就像是从马岛的阴影中重新站了起来。”在密集的禁区前,前锋巴尔达诺与马拉多纳做了一个二过二的突破。这引起了英格兰后防线的混乱,后卫解围失误,球被挑起飞向大门。这时,马拉多纳有如神助,高高跳起,伸出左手,抢在门将希尔顿前把球打进。3分钟后,“世纪进球”出现了。阿根廷在中场断球,马拉多纳在中场右侧开始控球,然后转身从比尔兹利和雷德之间突破。他看了一下球门,发现还有一段距离,选择从中路晃过后卫布彻,带球疾进。接着是芬维克被晃过,然后是门将希尔顿。马拉多纳再次做了一个假动作,把希尔顿晃过,打进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进球。两个进球,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对强势者的戏弄。③这从某种意义上隐喻了马拉多纳矛盾的人生,无与伦比的技术与放荡不羁的品行共存。之后,阿根廷决赛战胜联邦德国,获得了1986年世界杯冠军,马拉多纳凭借5个进球、5个助攻获得金球奖。1990年,马拉多纳带领阿根廷队获得世界杯亚军。1994年,马拉多纳带领阿根廷队再度冲击世界杯,结果因药检阳性禁赛,这导致阿根廷队军心大乱,止步八分之一决赛。1997年10月,马拉多纳宣布退役。1991年,在对阵巴里队的比赛之后,马拉多纳被查出服用了可卡因,直到这时,全世界才知道这位球王是如何放纵自己、如何浪费自己的天才的。毒品和糜烂的生活将马拉多纳从敬仰他的人们身边逐渐带走。长期以来的药物依赖,是马拉多纳投入毒品怀抱的一个原因。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从未远离过镇痛药剂。他经常需要在比赛前服用止痛药,甚至在中场休息室打针注射。他的左腿膝盖中保留着一块钢板,没有止痛药他无法坚持下来。而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名利的飙升让他迷失了方向。他的车库里,曾经停过6辆豪华轿车。球场外,马拉多纳是坚定的“左派”,积极参与“反美”和反全球化的运动。在他左腿和右胳膊上分别纹着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的形象。他不准女儿去看《蜘蛛侠》和《指环王》,马拉多纳告诉她们:④“在你们的爸爸面前,那些美国怪物都不算什么英雄!”(1). 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尽管马拉多纳有种种不足,但他将永远活在球迷的记忆里和心中。B. ②这场“足球战术革命”指阿根廷队主教练比拉尔多制定的一个全新的“太阳战术”,即以马拉多纳为核心组织进攻。C. ③第一个进球显示出马拉多纳放荡不羁的性格,第二个进球则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马拉多纳无与伦比的足球技术。D. ④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显示,马拉多纳是一位反美斗士,他也自视为一位爱国的民族英雄。(2). 下列对文中马拉多纳的理解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拉多纳是一位足球天才,他的足球技术无与伦比,他的足球天赋体现在特殊的身体结构上,更体现在一双独特的大脚上。B. 马拉多纳在足球生涯中取得的成就堪称传奇。他成名于阿根廷,先后扬威于欧洲的巴塞罗那和那不勒斯俱乐部,而生涯巅峰则是带领阿根廷队获得墨西哥世界杯冠军。C. 马拉多纳一方面凭着出类拔萃的技术和傲人的成绩令人爱戴和敬仰,而他的另一面则是毒品缠身,生活糜烂,受到包括作者及原本敬仰他的人们诸多批评。D. 作为一名球员,马拉多纳是一个传奇;作为社会的一员,马拉多纳的个性和生活方式是有缺陷的;作为一名公民,马拉多纳富有国家和民族情怀。(3). 下列对全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篇点题,结尾扣题,记述了马拉多纳的人生传奇,表达了对马拉多纳的敬仰和缅怀之情。B. 文章重点记述了20世纪足球运动的杰出人物马拉多纳在世界杯上的“世纪进球”,详略分明地展示了马拉多纳“永恒”的巅峰时刻。C. 文章力求给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的真实的马拉多纳,先后从球场内和球场外两方面介绍马拉多纳“矛盾的人生”。D. 在作者看来,马拉多纳是“永恒”的,这不仅因为梅西的评价,也不仅因为马拉多纳的球技和成就,还因为球场外马拉多纳放荡不羁的个性、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英雄情结。

一个走运的人秦文君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天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着笑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来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她让我归来时替地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转地。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位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地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怕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人心牌。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摘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1.小说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请简要概括第一和第三件事。(2分)①________________→吃糯米团→ ②________________→送照片2.小说中,“我”到最后才知道女店主是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其实前文已经多处埋下伏笔,请找出其中的两处。(2分)3.你觉得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4.有人认为“香樟树下”也可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你更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2分)

与母亲相守50天明前茶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己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定会被老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几封士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干吗?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去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土猪肉贵,依旧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厢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亲收菜锄地,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憋闷多日的心里,仿佛沁入了一股清气。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菜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偎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別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莉君眼眶发涩。令她眼眶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小截软木,严正警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纳闷、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吗。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准备随时腾跃而起。“37年了,我总记着欠闺女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能满足……”莉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选自《西安晚报》2020年3月20日,有删改)1)选文中哪些事体现了莉君母亲的“能干”?(2)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3)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①体会下面语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②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母亲说话时的神态或语气,并说明理由母亲__________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4)某文学刊物《腾飞》设有“人间亲情”“山水游踪”“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说经典①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说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②常言道“话说三遍淡如水”,一般的话多说几遍人就要烦。但经典的话人们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说;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是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一首好歌,人们会不厌其烦地唱;一首好曲子人们会不厌其烦地听:一幅好字画挂在墙上,天天看不够。甚至像唐太宗那样,喜欢王羲之的字,一生看不够,临死又陪葬到棺材里。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工程的等等,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手轻轻一拍就碎,它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③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说到“柳”,想起至今生长在河西走廊上的“左公柳”。一百多年前,左宗棠带着湘军去平定叛乱,收复新疆。他一路边行军边插柳,现在这些合抱之木成了历史的见证,成了活的经典,凡游人没有不去凭吊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打天下的经典,1939年陕北公学的一批学生毕业要上前线,毛泽东去讲话说:“《封神演义》里姜子牙下山,元始天尊送他三样法宝:打神鞭、杏黄旗、四不像。今天我也送你们三件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经典就这样产生了。莎士比亚有许多话,简直就是大白话,比如,“是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还有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些话被人千百次地模仿。就是《兰亭序》也是在一次普通的文人聚会上,王羲之一挥而就。④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而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后人承认它,就常想起它,提起它,借用它。⑤经典所以为经典,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二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自《梁衡杂文集》,有删改)1. 末段揭示经典成为经典的原因。根据文意,补出第三个原因。2. 第三段分别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不经意而成的经典?3. 第二段划线句里“永恒之梦”针对的是什么现象,“重复之手”这种比喻的表达之妙在什么地方?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手轻轻一拍就碎。

【甲】在他的眼里,她是个最美的女子,美在骨头里,就是她满身都长了疮,把皮肉都烂掉,在他心中她依然很美。她美,她年轻,她要强,她勤俭。假若祥子想再娶,她是个理想的人。【乙】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低微、相貌平平、矮小,我就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像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彼此平等——本来就是如此。1.上面文字分别出自哪两部名著?作者分别是哪两位?2.【甲】【乙】文中涉及两个女性人物是谁?【乙】文中的“你”指谁?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题目《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有怀”的意思是__________。(1分)(2)运用典故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作者在用典中提到了哪三位历史人物?(3分)(3)这是一首怀古咏志之作,作者采用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你从这三问三答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①人生什么是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以设问开头,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可以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共鸣。)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承接上文,引出“责任完了”是人生第一乐事。)⑤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引用孟子、曾子的话,______________)⑥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对于责任,“解除”或“卸却”,结果迥乎不同。)[乙]给母亲的一封信袁隆平亲爱的妈妈: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还记得吗?1953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组织者,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实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也好。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隔着21年的时光,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噼啪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儿:平(原文有删改)[链接材料]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获得国家最高荣誉的袁隆平向记者表示:“荣誉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还得继续干活、只要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搞科研的人要有使命惑,有胸襟。”②袁隆平多次谈及他的两个梦想:“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这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也寄希望与你们共勉来共同实现这两个梦想。”1.甲文旁的批注有两处未完成,请补写完整,以说明其起到的作用。(4分)2.甲文阐述的观点是什么?(3分)3.乙文尾段极富深情地描绘了一幅幅想象中的美好画面:祖孙牵手的背影、噼啪作响的稻谷,橙黄的稻田……请你说说其中蕴含了袁隆平怎样的情感。(3分)4.“君子有终身之忧”,越是心怀天下,肩上的责任就越重,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读完甲乙两文及链接材料,你认为袁隆平的责任和快乐是什么?(4分)

走近作品,补全读书卡片。读书卡片书名:①《____________》作品:② ____________作品类型:纪实作品作品简介:1936年,作者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向世人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此书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

甲吴广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答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攻大泽乡,收而攻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史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乙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不读史书,何能知其梗概?鉴往以知来,援古①以证今,此如弈者观谱,旧谱既熟,新局自创。天下事变虽繁,而吾人处之裕如②,盖应付之法,昔人言行往往有成例可资参证。从古今,事变至赜③,处之者有经有权④,观其得失而悟其会通,此读史之益也。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在诸学问中,可喻之为皮板。羔裘豹饰⑤者,爱毛而不爱皮板。抑知无皮板则毛何所丽⑥?印度为世界古国之一,其文化可称极高,而无历史以记载,至今印人不能追念其前代政化。然则居今而言复兴文化,注意读史,其道奚由⑦?(章太炎《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1932年秋演讲于苏州,有删改)【注释】①援古:引用古代事例。②裕如:轻松的样子。③赜:zé,精微,深奥。④有经有权:有时坚持原则,有时随机应变。⑤羔裘豹饰:穿着羊皮豹皮等裘毛衣服。⑥丽:附着。⑦其道奚由:从哪里选取道路?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吴广爱人(2)有种乎(3)如弈者观谱(4)从古今(5)注意读史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1)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2)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3. 下面这则论据不宜用来替换乙文的第三段,请你说说理由。《古文辑要》讲了一个故事,裴矩在隋朝为官,阿谀逢迎讨好隋炀帝,入唐为唐太宗大臣,却敢于直谏,甚至当面争论。司马光评论说:“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诤,直言规劝;佞,花言巧语巴结人)4. 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陈胜、吴广就是鲁迅说的“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揭竿而起,英勇无畏地战斗,给历代统治者以深刻的历史警醒。B. 司马迁特别擅长抒情,他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C.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章太炎强调熟悉世界历史的重要,他们让我们懂得一个完全相同的道理。D. “鉴往以知来”让我们想起成语“以史为鉴”,两个“鉴”字都解释为“镜子”,《史记》就是这样一面很好的镜子。

【甲】云花寺有圣画殿,长安中谓之七圣画。初,殿宇既制,寺僧召画工,将命施彩饰,会贵其直①,不合寺僧祈酬,亦竟去。后数日,有二少年诣寺来谒日:“某,善画者也。今闻此寺将命画工,某不敢利其价,愿输功,可乎?”寺僧欲先阅其迹②。少年日:“某弟兄凡七人,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寺僧以为妄,稍难之。少年曰:“某既不纳师之直,苟不可师意,即命圬其壁,未为晚也。”寺僧利其无直,遂许之。后一日,七人果至,各挈彩绘,将入其殿,且谓僧曰:“从此去七日,慎勿启吾之门,亦不劳饮食,盖以畏风日所侵铄也。可以泥锢④吾门,无使有纤隙;不然,则不能施其妙矣。”僧从其语。如是凡六日,阒④无有闻。僧相语曰:“此必他怪也。且不可果其约⑤。”遂相与发其封。户既启,有七鸽翩翩。望空飞去,其殿中彩绘俨若,四隅唯西北墉@未尽其饰焉。后画工来见之,大惊曰:“真神妙之笔也。”于是无敢继其色者。(选自张读《宣室志》)[注释]①贵其直:画工要价太贵。②迹:这里指在其他地方的画稿或作品。③锢:封闭。④阒(qD):寂静,空寂。⑤不可果其约:不可始终守约。⑥墉:高墙。【乙】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2分)可 以 泥 锢 吾 门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1)如是凡六日: (2)遂相与发其封: (3)竟不可得: (4)转转不已: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2分)(2)尔辈不能究物理。(2分)4.联系上下文,揣摩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寺僧此刻的心理。(4分)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请分别举例分析。(4分)

“搏”与“博”李国文①搏斗的“搏”与博弈的“博”,这两个长相差不多的汉字,却囊括了世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全部。②尚在襁褓中的时候,婴儿渴望能爬、能站起来;当自己颤颤巍巍站立在地面上时,又期望能迈开脚步;能够走路以后,又希望能跑,能跳……人的生命,就在一个欲望紧接另外一个欲望、一个目标死咬另外一个目标的驱动下,有意或无意地,孜孜不倦,奔跑不已。假如人们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去“博”,同时也去“搏”的话,这恰是人类对大千世界的无限追求与巨大获得吧。③其实,“搏”与“博”,既有趣,也很艰难。若从字面意义来忖度,有趣,等于是收入;而艰难,当然需要当事人付出了。一本万利,属于每个人都有过却不可能实现的奢望,但是,人是有进取心的动物,通常情况下,哪怕付出要多一些,收入要少一些,也会继续“搏”与“博”下去。或许,这才是生命的深切含义。④无论那欲望或是目标,定义为高尚的、庸俗的、伟大的、平凡的,哪怕仅是为了最狭义的生存而苦苦挣扎;也无论其目的,在于追求,在于获得,或者根本无所谓追求和获得,只是充满青春活力,不甘沉沦。总之,每个人都敢“搏”,敢“博”,活得有滋有味的。⑤虽然,每条路的尽头,并不总是开满了鲜花、飞扬着彩带、激荡着掌声,抑或洋溢着笑脸,但为此望而却步者,却极为稀少。毕竟谁也不能完全把握未来,很难保证绝对的成败输赢。未来有许多不可知的变化,A即使胜利在望,也可能功亏一篑,B眼看走投无路,反倒能绝处逢生。其实,“可能”与“不可能”,永远各占百分之五十。⑥人的可贵,不仅仅在能伸出拳头“搏”,还在敢拿出命运“博”,尽管每个人都知道,充其量,自己仅有一半的胜出机会,尽管如此,仍旧寄予希望,兴致勃勃地往前行进。其实,有时明知失败,也不会止步的。比如,仰望过纪念碑,拜谒过烈士墓,那些前赴后继、杀身成仁的志士,难道不了解自己所处的险境吗?令人敬畏的是,总有人敢于把脑袋放置在断头台上,义无反顾,显然,是为了自己可能看不到的明天,在先拿自己“下注”。这种大无畏的奋争精神,当然值得世人敬畏、尊崇了。⑦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本是一搏”的这个“搏”字,也无妨说成“一博输赢”的“博”。“博”既有胜负之分,成败之别,那么,也就等于在“搏”。人类下赌注时,获胜概率甚至只有百分之一,尽管如此,仍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搏”与“博”,否则,怎么叫作“孤注一掷”呢?⑧“神舟”翱翔太空,人类登上月球,并不是在完全的把握下获得成功,而是在没有什么希望的情况下,披荆斩棘,前赴后继,跌打滚爬,头破血流,经历无数次失败,才达到目的。如无一“搏”之心,唯知因循守旧,苟安自得,庸庸碌碌,不肯冒某种程度的险,去“搏”与“博”的话,那么,人类至今也就只能够跑跑跳跳罢了。人类优于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地方,大概准于具有这种豁出去一“搏”的精神,这才可能推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⑨“搏”与“博”的过程,当然很艰难也很漫长,每走一步,都要在地球上留下血与汗的印迹。而且,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无数曾经“搏”过、“博”过而失败的前者,为后人铺路。如果因为怕输,而裹足不前,犹豫等待,打个呵欠,懒洋洋的,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话,那么,非但成功无望,也不能为后人的成功积累可吸取教训的宝贵的经验。⑩在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中,神州大地生机勃发,有着五千年光辉历史的中国人,还不应该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好好地“搏”一“搏”、“博”一“博”吗?(选自《李国文文集》,有改动)1.阅读全文,概括“搏”与“博”有哪些积极意义。(4分)2.从第⑤段A、B两处画横线句中任选一处,为其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选句论据:3.简要梳理第⑧段的论证思路。(5分)4.请分析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①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之不以其道③执策而之(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段直字正卿,泽州晋城人。至元十一年,河北、河东、山东盗贼充斥,直聚其乡党族属,垒自保。世祖命大将略地晋城,直以其众归之,幕府承制,署直潞州元帅府右监军。其后论功行赏,分土世守,命直佩金符,为泽州长官。泽民多避兵未还者,直命籍其田庐于亲戚邻人之户,且约曰:“业主至,当析而归之.”逃民闻之多来还者命归其田庐如约民得安业。素无产者,则出粟赈之;为他郡所俘掠者,出财购之;以兵死而暴露者,收而瘗之。未几,泽为乐土。(节选自《元史·段直传》)【注】①瘗(yì):埋葬。(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①垒自保②业主至(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逃 民 闻 之 多 来 还 者 命 归 其 田 庐 如 约 民 得 安 业(3)段直在《元史》中被归为“良吏”,请结合选文,概括他被归为良吏的原因。(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