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2020年天津市

材料一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在阅读方面,人类与动物并不是全无关联。动物能否看懂环境,往往决定着它能否安全地生存下去。人既要阔读作为客观世界的环境,也要阅读以符号为中介的书籍。

当人越来越多地阅读书籍的时候,人对客观自然或环境的阅读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说,人在“看”自然、“看”其他存在物、“看”其他人时,已经带着自身有价值取向的意义和理解结构去“看”客观世界了。阅读就是一个通过编码符号进行的意义再生成过程。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几千年之前的老子、孔子的思想世界联系起来,也可以与远在欧美的哈贝马斯、罗尔斯的精神世界联系起来。有了这两个维度的精神联系,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得以丰富起来。

(取材于韩震《阅读的本质》)

材料二

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中,11.1%的国民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此外还有7.6%的国民阅读10本及以上电子书。

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报刊和电子书阅读量见下表:

(取材于刘彬《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发布》)

材料三

千百年来,书籍都是人类文化的标志,是发达文明的象征。然而,互联网的出现正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纸质书的未来正愈发显得不那么确定。还有什么能阻止书籍的数字化进程?是人类的情感,还是书籍超越文本載体的价值所在?

上世纪后期,唐·麦肯齐提出的“文本社会学”理论认为,承载文本的物资形式(书)会影响到文本所要传达的意义。许多当代学者不再只是关心书页上的文字,而开始关注书籍作为一个整体的重要性,包括封面、字体、配图等书籍的各个要素。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将同一文本的不同版本的封面进行排列,我们就会发现,公众对文本及作者的文化取向和态度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印刷字体和封面一样,能够代表书籍所处的时代。不断翻新的技术使在书内大批量印刷图像成为可能,同时也为书籍打上时代的烙印。

机械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同一版本的书与书之间几乎没有区别。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读者或收藏家会在书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从那些标记、批注或藏书票中,我们可以分析读者和文本之间的私密关系,也可以了解一本书可能产生的时代影响。一篇文稿从编辑到付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任何差错以及随之而来的修正,都可能带来同一版本书籍的个体多样性。从中,我们或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改变,或可以窥见时局的风向转变。纸质书的装帧过程也给后人留下了意想不到的遗产。在一本1630年左右的书籍装帧中,人们发现了17世纪早期一位书商的记录,其中提到莎士比亚的另一出剧作《爱的功劳》。早有学者提出过莎翁曾写过对应《爱的徒劳》的另一剧本,这个发现显然为这种观点提供了证据。

“书籍成为历史”的说法是悲观的,但“历史”的含义同样也是积极的,它让人们认识到书籍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拥有值得保护和诠释的丰富意义。

(取材于陆纾文《数字化时代,我们如何解读纸质书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动物还是人类,都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阅读”。

B.无论阅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是一个意义再生成的过程。

C.无论纸质书还是电子书,2019年成年国民中至少有7.6%的人阅读量不少于10本。

D.无论纸质书还是报纸、期刊,其2019年人均阅读量都比电子书大。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纸质书和电子书分别从两个维度呈现不同的精神世界,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B.阅读书籍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阅读,所以成年人更愿意选择纸质读物。

C.电子书无法承载“文本社会学”信息,直接影响了成年读者对各类读物的选择。

D.因为物质形式本身和印刷装帧流传所产生的意义,纸质书难以被电子书彻底取代。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社会学”理论的一项是【 】

A.学校环保社团利用废旧书刊的书页制作成折纸工艺品,进行公益售卖。

B.宋代雕版书多用欧、颜字体特色鲜明,墨色清润,刻写精良,为后世所重。

C.书籍会因为阅读者留下的签名、批注等独特个人印记而增加收藏价值。

D.同一书籍因传抄、印刷装订而产生的版本差异,给书籍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答案解析

1.D 2.D 3.A1.D项曲解图意,选项中“期刊”“2019年人均阅读量”“比电子书大”表述错误,柱状图中的数据显示,电子书的阅读量为2.84,而期刊的阅读量为2.33,即电子书的阅读量比期刊大。2.A项,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两个维度指的是时间和空间维度而非纸质书和电子书;“电子书”“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错误,材料中并未说电子书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B项,“阅读书籍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阅读”与“成年人更愿意选择纸质读物”不存在因果...

查看完整答案

讨论

材料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材料二: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摘编自苏扬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材料三: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参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C.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D.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E.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4分)

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蔓延。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3分)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答:

材料一: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釆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材料二: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资料来源于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注]观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材料三: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材料四: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营模式是分不开的。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摘编自楚蕙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置播出特点为→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预期目标为→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B.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节目制作方式→以央视自制为主→其优势为→节目品质有保障C.美国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提节目给→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D.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提供片源给→匚国家地理频道→节目制作后→传送给电视观众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A.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C.2011年,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别是:男性、45~54岁以及高中学历。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E.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等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4分)答:

材料一: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调研、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2015年,图书出版业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政府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举措更加有力;图书出版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潜力持续显现。曾一度遭到电子商务冲击的实体书店,近一年来,伴随全民阅读的推广开始逆袭。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了一批大型书城,这些大型书城注重“体验”和“服务”,引入亲子阅读、创意生活、数字体验、咖啡餐饮等多元业态,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型,赋予了实体书店新的生命力。2015年,“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及其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新时代下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2014年出台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出版社积极打造自身的数字出版平台,纷纷成立数字出版部门,专门负责数字出版相关工作。诸多新改变和新方法让出版与市场的距离更近,如众筹出版、微店卖书及微博、微信营销,改变后的赢利模式也让出版的效率变得更高。[摘编自陈敏利《图书出版业品牌报告(2016)》]材料二:图1 2010-2015年实体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及年度增长率比较图2 2010-2015年网店渠道场码洋规模比较(摘自杨伟《201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发展》)材料三: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图书出版可以实现内容的快速传播,并且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电子图书的开发,网上书店的建立,这些新的形式扩大了图书出版的影响范围。图书出版业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会发生改变,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对信息的筛选、分类和加工处理会成为图书出版业新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出版的目的是要获得利润。但是在互联网条件下,许多图书资源可以免费获得,因为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营销模式,图书出版业需要从其他方面获得利润的增长。图书具有的版权是图书出版业实现利润的基础,在图书版权原有的营销模式中,版权价值仅局限于版权的转让。而在互联网条件下,版权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文字,版权可以扩大到视频、游戏等多个不同的领域,可以间接产生更多的利润。互联网还能够成为图书传播的平台,让图书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增值,比如在互联网传播中可以加载商业广告,产生巨大的效益。(摘编自顾丽萍《试析“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201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主要有实体书店和网店两大渠道,其中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达到344亿元,网店渠道达到280亿元。B.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2014年实现了3.94%的年度增长率,2015年市场码洋规模继续保持增长,年度增长率达到0.29%。C.2010~2015年,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可见,目前国内图书零售市场当中,网络销售是图书出版业赢利的重要方式。D.实体书店在经历了2010~2015年“增速下降一负增长一销售回暖”的过程之后,其市场码洋规模与年度增长率也将趋于平稳。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政策支持,“十二五”期间诸多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及时出台,为实体书店和网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B.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的大型书城正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型,这表明实体书店向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转变,其业态已经成为种主流。C.各类出版社为加快产业升级,纷纷借助已有的数字出版部门,实现网络技术和图书出版的融合发展,这拉近了出版业与市场的距离。D.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图书的销售、图书版权产生的间接利润、图书作为传播平台产生的广告效益等都会给图书出版业带来新的增值。3.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哪些转变?请简要概括说明。(6分)答:

材料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2018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年4月20日)材料二:2011-2016年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例(单位:%)(摘编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材料三: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9月29日)材料四: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2011到2013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25.3%下降到13.4%,降幅较为明显,但2014年有微小回升,2015年则回落至8.4%。B.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2016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10.7%。C.2012至2016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D.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才能够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B.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科技创新方向,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C.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渐转化为可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D.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3.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6分)答:

材料一: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将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批被誉为“鸟巢一代”的奥运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在奥运会的平台上展现、锻炼和成就了自己。奥运会服务经历给“鸟巢一代”志愿者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发现,奥运志愿服务的实践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精神素养,志愿者分享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我国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契合。他们积极投身奥运这一全球性的体育文化盛典,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展现出这代人的社会担当和国际视野。因此,奧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可以作为潜在的精神遗产和志愿遗产,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摘编自王艳等《“鸟巢一代”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与奥运遗产》)材料二: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在冬奥背景下的健全与发展将为青少年社会参与提供实现路径。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地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会提供援助。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构建了以讨论志愿者行为动机为主的解释范式,比如人们可能因表达个人价值、增强自身意义、增长职业技能和强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志愿服务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无私奉献的框架内,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自我成长和公民参与社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心中内化志愿精神,形成一种面对社会、面向人生的个体态度和公民意识,在这种层面上,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才得以彰显。(摘编自李佳宝等《论冬奥背景下体育志愿服务与青少年社会参与》)材料三:近两年,共享单车成为市民出行的新宠。然而,在共享单车发展正盛的同时,违规停车、私自上锁、丢弃及破坏单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为了规范使用,共享单车公司也尝试采取一些措施,除了运营人员加强维护之外,公司官方平台也会以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鼓励使用者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以此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在城市中涌现出一群单车猎人。他们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在业余时间他们也会寻找并拍照举报那些破坏共享单车正常使用秩序的行为,并将违规使用的单车搬到公共区域停放以维护共享秩序,他们将此称为“打猎”。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这一行为也逐渐体现出在消费社会中使用者自下而上地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作为消费者的单车猎人也逐渐体现出一定的公民意识,他们参与治理并形成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摘编自许金凤等《卷入的消费者——以摩族猎人为例》)1.下列对“志愿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鸟巢一代”志愿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奥运会,最终成就自己。B.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经历对“鸟巢一代”志愿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将这段经历内化为一种志愿精神。C.志愿服务不能单纯理解为志愿者只有奉献,没有获得,其实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提升个人价值、增长职业技能等会有所帮助。D.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可以满足一些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鸟巢一代”参加奥运志愿服务形成了集体记忆,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较高。B.共享单车公司除了让运营人员加强维护外,还尝试通过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帮助解决破坏单车等多种问题。C.为了推动共享秩序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寻找并拍照举报违规停放、私自上锁和丢弃单车等不文明的行为。D.单车猎人的群体性行为有助于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构建在共享单车公司之外的民间力量参与治理的新格局。3.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6分)答:

(1)把下面这篇文章用心阅读一遍,然后用几句话说明它的主要意思。(2)再分段阅读,记出每段的要点,组织成一个大纲(分项用“一”、“二”,一项之内再分用“1”、“2”,再分用“甲”、“乙”)。一个走上正轨的合作社记者最近访问了太行山区元氏县杨家寨的农民供销合作社。由于正确实现了人民政府发展合作社的政策,这个山村里的农民的经济生活已大大地变了样。离元氏城60里地,处于深山僻谷中的杨家寨,交通十分不便。全村198户人家,过去只有4辆大车,90头毛驴。农民们买卖东西,经常受着腿短钱少的限制。因为农民手里的粮食、鸡蛋、花生……堆着卖不出去,私商便乘机到山里捉“老憨”,农民辛苦一年的产物,就这样一文不值半文地出售了。而这里的工业品却又贵得要命。拿妇女们通常用的“髻网”来说吧,过去买这样个小小的东西就得二升粮食。按收成说,杨家寨每年常剩余三四万斤粮食,可是农民的日子却提高得并不快。人们是多么需要个合作社来为自己推销农产品,换取工业品啊!但是,杨家寨原来的合作社,也和别的村社一样,走了弯路。他们过去和非社员交易,单纯想赚钱,没有集中力量为社员服务,因此,社员们土产既不能有效地推销出去,他们所需要的工业品也不能换回来。于是,这个远从1947年即已成立的合作社,到去年年初,社员竟从552个减少到306个;资金也比初办时减少了十分之九,只剩下153万元了。去年四月,在社员们的迫切要求下,杨家寨合作社按照新的供销方针进行了整顿。他们民主选举了理监事,停止了与一般非社员交易,尽全力为社员服务。为着按社员的需要进、销货物,决定每年让社员做两个“安家计划”:春天做需要购买的种籽、肥料、农具或生活资料的计划;秋后做需要推销的土产与购买的物品的计划。合作社按照这种计划,去年春耕播种时,就到赞皇县采购了社员所需要的犁铧、锄、锹等农具326件,到元氏县购来棉籽1000斤、菜籽80斤、煤炭11959斤和做肥料用的油饼18000斤。这些东西卖给社员都很便宜。铁锹市价2600元,合作社只卖2000元;犁铧市价18000元,合作社只卖12000元。社员们日常用的油、盐、布匹、火柴等生活资料,从去年五月份起就在国营贸易公司及上级社的支持下,实行了定时定量的配售。去年一年内,县社以平均低于当地市价23%的价格供给了杨家寨合作社食盐7200斤、禾?0万斤、火柴2400包、碱面1240斤、煤油1200斤和大批洋布、肥料。这些廉价商品使社员节省了575万元。 杨家寨合作社为解决收购农产品资金短少的困难,按社员秋后推销土产与购买物品的“安家计划”,与上级社和国营贸易公司订立了物资交换合同。这样,社员们可以随便拿一升谷子、一碗豆子或几个鸡蛋,到社里按合理的价格交换工业品。总计一年来,合作社经过这种方式换购社员的小麦、杂粮、鸡蛋、棉花、羊毛等农产品和副业产品共值4470多万元;供给社员的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共值5750万元。经过这种交换,社员节约了买卖物品的人工900个、畜工700多个。社员们一谈起这些事,都眉飞色舞地说:“合作社像人身上的血脉,有了它老百姓的日子就活动了。”杨家寨合作社在工作中还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供应业务要有连带性,否则就不能完全满足社员的需要。如既经营颜料,就要有臭碱、黑矾;既不经营农民的迷信品,就要经营医药用品。农民社员的互助组里发生虫害,杨家寨合作社不仅供应给社员足量的烟叶、碱面、石灰、滴滴涕等杀虫药剂,还从县农场借来喷雾器,由合作社干部亲自下地帮助社员治虫,并把治法教给全村农民,使230亩田免除了灾害。这样,当然更大大地受到社员的欢迎。去年秋后转向冬闲,杨家寨合作社又按照农民社员的安家计划,组织社员冬季生产。起初只组织了90个人打柴,80个人纺织,里买外卖由合作社负责。后来社员感到轧花不便,油料推销困难,合作社又组织了10余人轧花,20人榨油,40人运输,这样全村就有400多个社员有了活干。社员杨枕头说得好:“往年大秋一收,坑头上一 ;今年大秋一到,副业紧闹。”只打柴一项,全村社员每天就收入56万4千元。杨家寨合作社是河北省老解放区千百个农村供销合作社中的一个。他们实行了合作社应集中全力满足社员需要的方针,所以威信空前提高。现在杨家寨合作社的社员已由整顿前的306人发展到556人,占全村人口的80%,资金也由153万元增加到650万元。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材料二:山东省临朐县是一个有着90多万人口和近90万亩耕地的山区农业大县。临朐县山区丘陵面积较大,而且地形错综复杂,起伏多变,成百上千亩集中连片且开阔平坦的农田很少见,加之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从自然村落到田间地头的道路基本都是土路,交通极其不便。用乡亲们的话说:“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耕地就像百衲衣,一顶苇笠也能盖一块地。”近年来,临朐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时,立足山区实际,把解决地块零散、水电路不配套等问题作为重点,坚持集中连片规划建设,着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粮食稳产增产夯实了基础。“十三五”以来,全县共改造中低产田 3.73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摘编自张正瑜等《山东临朐立足山区实际科学谋划建设高标准农田》)材料三:近几年,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长埠镇江下村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6个村小组前前后后共修建了逾11公里的水泥路,95%的水塘进行了清淤处理,建成了3.2公里高标准农田沟渠。过去,江下村因土地贫,一直没有找到产业发展的好路子,祖辈守着一亩三分地种水稻及常规农作物,产量较低的“斗笠田”随处可见,为改变现状,村干部主动为江下村争取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作为高标准农田的“集成模块”,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江下村大显身手——粮食拼、种、管、收实现企程机械化,逐步提高智能作业的精准度和覆盖率……去年11月,江下村2168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始动工,项目如今已全部完成。现在村里的耕地质量普遍提升两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5%,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高标准农田已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实现贫困群众稳步脱贫的有力引擎。(摘编自李慧《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4日)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2010年开始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突破5000公斤,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B.2017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的每公顷产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见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C.2003~2015年,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增长势头,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D.从2015年起,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65000万吨以上水平,这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确的一项是(3分)A.交通极其不便、产业发展路径缺失、开阔平坦的农田数量较少,这些曾经是制约临朐县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因素。B.在提升粮食产能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的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着力解决地块零散的问题,后者着重改变村容村貌。C.“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这是临朐县山区地形和耕地的特点,安义县江下村“斗笠田”的地形地貌也呈现出这种特点。D.村干部主动作为,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利用新技术推进农业机械化,这是推动江下村农民持续增收、稳步脱贫的有效举措。3.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经验?请概括说明。(6分)

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毛译东同志怎样驳斥了所谓“过分”的谬论?

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某中学文学社团准备举办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展览。以下是该展览的版块标题:①家道中落国势危②别求新声于异邦③横眉冷对千夫指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⑤万众同仰“民族魂”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该展览版块标题的一项是【 】

材料一: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材料二: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年12月)材料三: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验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7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B.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C.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D.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研究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B.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C.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

天津的开合桥茅以升开合桥就是可开可合的桥,合时桥上走车,开时桥下行船,一开合,水陆两便,是一种很经济的桥梁结构。但在我国,这种桥造得很少,直到现在,几乎全国的开合桥都集中在天津,这不能不算是天津的一种“特产”。南运河上有金华桥,子牙河上有西河桥,海河上有金钢桥、金汤桥、解放桥。这些都是开合桥。为什么天津有这样多的开合桥呢?对陆上交通说,过河有桥,当然是再好没有了。但是河上要行船,有了桥,不但航道受限制,而且船有一定高度,如果桥的高度不变,水涨船高,就可能过不了桥。要保证船能过桥,就要在桥下预留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虽在大水时期,仍然能让最高的船通行无阻。这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名为“净空”,要等于河上航行的船的可能最大高度。根据河流在洪水时期的水位,加上净空,就定出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如果河水涨落差距特别大,如同天津的河流一样,那么,这桥面的高度就很惊人了。桥面一高,就要在桥面和地面之间造一座有坡度的“引桥”。引桥不仅增加了桥梁的造价,而且对两旁的房屋建筑非常不利。这在城市规划上成了不易解决的问题。这便是水陆交通之间的一个矛盾。为了陆上交通,就要有正桥过河,而正桥就妨碍了水上交通;为了水上交通,就要有两岸的引桥,而引桥又妨碍了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有的是要绕道而行的,而引桥两旁的房屋也是不易相互往来的。在都市里,除非长度有限,影响不大的以外,引桥总是一种障碍物,应当设法消除开合桥就是消除引桥的一种桥梁结构。天津开合桥多,就是这个原因。开合桥的种类很多,一种是“平旋桥”,把两孔桥联在一起,在两孔之间的桥墩上,安装机器,使这两孔桥围绕这桥墩在水面上旋转九十度,与桥的原来位置垂直,让出两孔航道,上下无阻地好过船。一种是“升降桥”,在一孔桥的两边桥墩上,各立塔架,安装机器,使这一孔桥能在塔架间升降,就像电梯一样,桥孔升高时,下面就可以过船了。一种是“吊旋桥”,把一孔桥分为两叶,每叶以桥墩支座为中心,用机器转动,使其临空一头,逐渐吊起,高离水面,这样两叶同时展开,就可让出中间航道,以便行船。一种是“推移桥”,把一孔桥用机器沿着水平面拖动,好像拉抽屉一样,以便让出河道行船。开合桥桥面不必高出地面,不用引桥,但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水陆交通不可同时进行。特别是,桥在开合的过程中,既非全开,又非全合,于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水陆都不能通行,这在运输繁忙的都市,如何能容许呢?因此,在桥梁史上,开合桥虽曾风行一时,但在近数十年来,就日益减少了。那么,开合桥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呢?应当说,有几种改进的可能:一是将桥身减轻,改用新材料,使它容易开动;二是强化桥上的机器,提高效率,大大缩减开桥合桥的时间;三是利用电子仪器,使桥的开合自动化,以期达到每次开桥时间不超过3分钟,如同十字道口的错车时间一样。这些都不是幻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引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引桥是建造在河的两岸有一定坡度的桥,其作用是引导车辆驶上正桥B.在设计引桥时,需要综合考虑空间高度、桥梁造价、城市规划等因素。C.引桥方便了水上交通,但会妨碍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必须绕道。D.在都市里,长度过长、影响太大的引桥是一种障碍物,应该设法消除。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合桥成为天津的“特产”,与天津河流水位涨落差距特别大密切相关。B建桥时,正桥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等于河流平时的水位加上桥的净空。C.除平旋桥之外,升降桥、吊旋桥、推移桥这三种都属于一孔桥。D.改进开合桥的关键是尽可能缩减桥的开合时间,提高通行效率。3.请结合全文,概括开合桥的优缺点。(6分)答:

去故宫参观时,会看到许多监控探头,这属于现代高科技警报系统。从前有没有安全警报系统呢?在古代,进入紫禁城须凭腰牌与合符,上面刻有允许入内人员的身份信息,守卫会当场检查一旦出现危险,附近白塔山上的信炮手接到放炮令牌,立即朝天开炮,卫士们就会迅速集合。如果有人越过了外围防御系统,还有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石别拉。这种石别拉,材料比较简单,利用故宫大量使用的栏板的望柱头改造而成。望柱也称栏杆柱,是中国古代桥梁栏板和栏板之间的短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有的柱头是莲花瓣形状,上面有二十四道纹路,象征二十四节气。普通的莲瓣望柱头,本是一块瓷实的石头,加工成石别拉时,把望柱头里面挖空了,就像一个空心葫芦。这种石别拉几乎覆盖了整个紫禁城。需要报警时,侍卫将三寸长的小铜角”(一种牛角状的喇叭)插入石孔内,使劲吹响,通过石别拉的放大,声音飞快传遍四周。如果有外敌从午门入侵,午门守卫会敲响阙亭里面的警钟,钟声会传至太和门广场,其后各处石别拉会先后吹响,一分钟内,紫禁城所有位置的守卫都能听到警报声。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而通过对望柱头开孔,制成警报器,又发挥了实用功能。历经数百年沧桑,有的石别拉洞口已被杂物堵上,有的在修缮过程中被新的石材替换了。尽管现在能够通过文献考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但已没人能够把它吹响了。(选自周乾《从细节来阅读故宫历史》,有删改)1.古代紫禁城的安全警报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4分)答:2.石别拉这种警报装置有什么特殊之处?(6分)答:3.如今石别拉不再发挥警报功能的原因有哪些?(5分)答:

材料一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城市中约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工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飞驰。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取材于干靓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一项是【 】(3分)A.生物种类以非正常速度消失。B.大量动植物濒临灭绝。C.物种分布发生大范围变化。D.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活。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B.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来凸显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严重程度。C.生态学者关注的焦点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给人类带来哪些损失。D.这则材料反映了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担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材料二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环境有着不可思议的适应力。科学家正努力揭示各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坦白说,部分物种对这种极端约束适应能力之强着实令人惊叹。”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一奥利维耶,切普图评论道。“其中不仅存在微观进化,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宏观进化。”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论研究员曼诺·希尔图森说,“我们在城市观察到的进化,其速度接近理论上的最大值,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联合国预计21世纪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快车道:2030年,全球城市面积将达140万平方千米;到2050年,城市居民将新增25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的确,城市中生物进化的各类实证开始涌现,水泥路旁、大楼脚下、阳台边缘、地铁站楼梯等,无处不在。繁衍在城市地铁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蛰,相较于鸟类的血液,它们现在明显偏好哺乳动物;它们与其他蚊子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除了野生物种和家养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取材于吴苏妹编译的相关文章)3.材料二说,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相比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更多。下列对其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3分)A.城市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栖居地。B.城市中的生物得到了精心保护。C.城市中有持续性的水源和食物。D.城市的冬季温度一般比乡村高。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分析了城市环境特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B.材料二的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C.两则材料中关于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的看法是一致的。D.两则材料中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材料三研究发现,每个物种每一次成功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会有多个物种在当地消失;而一个物种若过于迅速地适应了城市生活,也意味着有众多个体要做出牺牲。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多伦多、波士顿等城市里的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释放氰化物可抵御来自食草动物的威胁,但抗寒性会降低。而在市中心,城市高温使得积雪极易消融,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包括徒步旅行在内的人类活动,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在夜间变得更加活跃,呈现出夜行性增强的趋势。夜行性增强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习性的改变、繁殖能力的降低等。关于纽约市各公园白足鼠的研究发现,相比乡村白足鼠,城市白足鼠体内涉及脂肪酸消化的基因出现过度表达。此种进化选择极有可能与在城市中能够轻易吃到人类丢弃的油纸、吃剩的比萨饼和芝士汉堡有关。自1940年以来,意大利城市地区家蝠的颅骨体积在不断增大,这或许是受路灯影响。路灯会吸引并聚集大量的大型昆虫,随着世代更替,咬合力强的蝙蝠越发具有优势。城市中的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助理教授马克·约翰逊强调说:“我们观察到,一些物种在全世界大部分城市中都呈现出趋同进化。在部分城市,物种未能顺利适应,个中缘由目前还不得而知。”(取材于赵熙熙等的相关文章)5.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白车轴草为抵御积雪的覆盖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这与城市高温有关。B.哺乳动物因夜行性增强而改变了习性,繁殖能力降低,这与人类的活动有关。C.城市白足鼠可能因为吃了比萨饼等食物,涉及消化的某种基因出现过度表达。D.路灯吸引并聚集了大量的大型昆虫,家蝠或因捕食它们而颅骨体积不断增大。6.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7分)答:

材料一: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过一座規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材料二: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摘编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材料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计算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岛隧工程智能建造→创造→智能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和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等能力B.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C.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信息→依托→网络层→传输到→数据层D.数据层→借助→数据库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数据融合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建设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3.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

材料一: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材料二: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材料三: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1)去酸方案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氫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2)修复方案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宇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1.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3分)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B.如果将温度25℃、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10℃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581。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又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3.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6分)答:

稻米传奇文慧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虽然他也曾提过,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直到1917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70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研究。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由此,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算是铁板钉钉,华夏祖先才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人。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身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可以说,中国稻米的栽种史是一部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史。从人口历史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数量从未超过6000万,与之对应的,是从商周时期到汉唐时期中国北粟南稻,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而伴随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带来的南方土地开发,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特别是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宋朝人口也迅速突破亿的大关。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以稻米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辉映,前者逐渐发展出了繁荣的稻米文明。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4亿多。在这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作为稻米的故乡以及最大的稻米产区,中国的稻作技术和稻米文化影响了世界。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稻米之路不仅为许多民族带去了食粮,更影响了这些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俗,在这个过程中,稻米将中国和整个亚洲连接到一起,最终塑造出独特的“稻米文化圈”。(有删改)(1) 下列有关水稻种植起源认定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因为恒河流域最早出现籼稻,瑞士人阿方斯·德康多尔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B.当在中国南方发现的稻种数量与印度不相上下时,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呼声渐响。C.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人工栽培稻遗址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D.通过水稻DNA基因研究,科学家确认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水稻种植的起源地。(2) 下列对中国水稻种植历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南迁移民带来的先进种植技术与南方合适的气候、土壤相结合,推动了水稻种植。B.伴随着南方土地开发,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发生改变,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C.越南占城稻与南方本地晚稻配合成双季稻,使稻米产量与宋朝人口数量大幅增长。D.清朝末年,得益于水稻种植的推动,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稻米文明取代了粟作文明。(3) 请简要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6分)答:

在博物馆暂时不能开门迎接观众的时期,博物馆线上展览和网络直播一时间大热起来。在“互联网十”时代,博物馆借网络直播实现由“窄播”到“广播”,多渠道让文物“火”起来,继而“活”起来,是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新趋势。观众到博物馆来的传统参观方式,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博物馆日观众量毕竟有限,且外地观众的经常性参观也较难实现。而博物馆网络直播观看数量动辄上百万,实现了博物馆文化的广泛传播,相关的文创产品销量也直线上升。场优秀的博物馆直播绝非一日之功。网络直播要懂得运用网络语言,充分考虑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的心理需求。西安碑林博物馆“国宝深夜脱口秀”的走红,关键就在于抓住了受众心理,讲观众听得懂、感兴趣的故事。直播本身没有一定模式,没有固定台词,没有彩排,网友的问题五花八门,这对主播的文化积淀及知识积累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专家型主播”往往更受欢迎。另外,吸引眼球的宣传营销也能锦上添花。“三星堆重量级神秘国宝首度亮相”“敦煌壁画临摹现场揭秘”等都在直播开始前吊足了观众胃口。近期的博物馆直播效果不错,有效地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让公众在家就可以领略优秀传统文化。事实上,博物馆直播也并非因疫情影响而临时兴起,而是近些年博物馆信息化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体现。可以预见,随着智慧博物馆的深入建设,VR、5G等新技术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加入这一模式。(选自黄洋《博物馆直播大热的冷思考》,有删改)(1)文中“窄播”和“广播”分别指什么?(4分)答:(2)优秀的博物馆直播需要哪些条件?(5分)答:(3)博物馆直播有哪些意义?请简要概括。(6分)答:

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疲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C.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3).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人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

社会传播过程要求至少有两个人。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结成传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比如,追求娱乐的人愿意“悬置怀疑”;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然而,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类传播行为。白纸黑字的符号可以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时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他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我们将这种行动称为B类传播行为。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作反馈。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A类传播行为;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A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B类传播行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哪里着火啦?外在符号影响行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心中的印象。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证实既存的构想,稍许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就像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然而,改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突变,迅速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果了。1.下列对文中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A.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B.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技能接受符号C.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资源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D.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传播过程中的双方结成信息分享关系,第一个参与者是讯息的传播者,第二个参与者是讯息的接受者;两者角色可以转换。B.劝说参与者和娱乐参与者,由于传播行为目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接受劝说者会加强防范,追求娱乐者会“悬置怀疑”。C.如果需要,传播过程可以循环往复,B类传播行为者可以转为A类传播行为者,A类传播行为者可以成为B类传播行为者。D.接受者接受一些讯息,如汽车喇叭声、“失火了”的呼喊声,感觉会发生突变,不需要加工讯息,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缩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晨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宇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谈诗歌朗诵朱光潜近来听到一些诗人、演员、业余爱好者朗诵了许多旧体诗和新诗,其中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占优势的风格是用演员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那慷慨激昂的调子,有时不完全与诗歌的内容相称。这不免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人民为什么爱诗歌?理由也许很多,我想其中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乐美。这个道理从我国一些传统剧种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许多旧剧的台词并不那么完美,可是演唱起来,却有极大的迷人的力量。不妨把《霸王别姬》《林冲夜奔》的台词改成白话,请最好的演员用话剧的方式去表演,那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话剧本不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而诗歌按照它的本质却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可以优游涵泳,长久受用不尽。在我看来,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的。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其中,表达感情是基础,顺着自然的倾向,是自发的,倾泻的,无控制的,容许金粒与泥沙俱下的;而音律的形式按照规律的要求却是自觉的,有控制的,不但要披沙拣金,而且要用一定的模型把金粒熔成一定的形象。这样通过音律形式对思想感情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不是生糙自然的思想感情,而是经过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洗练和提高的思想感情。对于朗诵诗歌来说,做到这一步,才能算到表达感情与音乐美的统。这只是理想。要实现这种理想,还要凭实践中的辛苦摸索才可以获得。在摸索之中要做的事很多,其中一项重要的事是向民族传统学习。我国历代诗人都特别重吟咏的功夫,过去诗文评家教人读诗,也强调要懂诗就必须学会诵诗。有人甚至以为一个人如果不会诵诗,即对诗“终身为门外汉”。传统的旧诗朗诵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书经》里就已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永言”就是《乐记》里所说的“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式的朗诵能维持到两千年左右,不能单是凭习惯的惰力,因为诗歌所要表现的情调是比较深永的,低徊往复的,走曲折线而不是走直线的,所以表现方式也要有相应的低徊往复和曲折。长言才能在低徊往复之中把诗的“意味”“气势”“骨力”和“神韵”玩索出来,咀嚼出来,如实地表达出来。假如这个看法略有一些道理,我们也就可进一步认识到诗歌的朗诵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办法。目前诗歌朗诵不少是侧重表达感情的,有时是近于表演的。在节奏上大半不但不是“长言”,而且比语言的自然节奏还要快一点,急促一点,低徊往复的少。这和我们过去朗诵的传统显然有很大的距离。责任当然不能完全在诵诗人,毛病恐怕大半还是在诗本身如果诗本身见不出音乐美,诵诗人当然就不能凭空添上音乐美。这就要求诗人们在语言和音律上多下更严肃的功夫。诗歌朗诵已经把诗歌的语言和音律问题很突出地提出来了。(有删改)(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传统戏曲中的台词与话剧台词要求不同。B.朗诵中低徊往复是表达深永情感的需要。C.过去的诗文评家认为诵诗是懂诗的前提。D.旧诗在形式上的不足是由长言来弥补的。(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直接指出了诗歌朗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出了全文的论题。B.文章举《霸王别姬》之例,是为了说明演员在传统戏曲表演中的作用。C.未经音律形式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诗歌朗诵表达出的感情易流于生糙。D.诗歌朗诵的成败不完全取决于朗诵者,诗歌本身的音乐美也非常重要。(3)如何纠正诗歌朗诵中“演话剧念台词”的倾向?请简要概括。(6分)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逃。《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C.《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排列,不另分类;二是篇幅较为适当,并不浩繁。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B.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C.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文观止》借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对所选古文思想内涵与艺术境界的赞誉。B.《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定的变通。C.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D.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

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例句: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材料一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编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乌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乌、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材料二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材料三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1.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B.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C.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D.苗绣这本“书”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苗族人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苗绣中的一些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B.苗绣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C.苗绣的文化形态丰富,它的传播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依托传统岀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D.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人们可以反复观看。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另外两方面特点。(4分)(1)图案: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质。(2)针法和绣法。(2分)(3)承载的文化。(2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 吕叔湘 ①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②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③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④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在读文言文的时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到了读白话文课本,就“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 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1.第一自然段由四句话组成,分别标记为①②③④。根据作者的思路,该段的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用“│”在下面的标记符号中表示。(2分) ① ② ③ ④ 2.第二自然段在批评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时,实际上谈到了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请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每条不得超过8个字)(6分) 答:第一种弊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弊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弊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观第二自然段,并参照第三自然段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第一点错误认识是什么。(回答不得超过40字,注意语句的连贯)(4分) 答:第一点错误认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自然段中说“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并打比方作了说明,这个“前提”实际上说的是什么?(回答不得超过14字,注意语句的连贯)(3分) 答:实际上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四自然段末尾说“教是为了不教”。下面摘引的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哪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中的“不教”的?(只写字母即可)(3分) A.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B.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C.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自己去探索。 D.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E.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F.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 答:____________

加拿大某公司建造了一座示范厂,用酒精而不是用硫磺造纸浆。该公司董事长佩蒂说:“这是未来之路。用酒精制造纸浆意味着出现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技术。”如果在小规模工厂里取得成功的这项技术也能在正式规模的工厂里生产出较便宜的纸浆,它将对纸价产生影响。这项技术还能消除造纸工业常有的臭鸡蛋味棗硫化氢的气味。该公司使用的这种工艺叫ALCELL(即酒精ALCOHOL和纤维素CELLULOSE的合成词),它使用酒精和水代替硫磺把木材分解成纸浆。这种工艺是加拿大在1972年发明的,以前从来没有实现商品化,但是这家公司希望它能使造纸工业发生彻底变革。佩蒂说:“建造一座新的纸浆厂要耗资10亿美元,而且它要求木材供应源源不断。如有ALCELL工艺,只要耗资3.5亿美元就能建造一个工厂,并使工厂不停地运转,所需木材供应量较小。”他又说:“那意味着一个工厂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林业产品分析家邓肯森说:“从环境方面来说,它比较清洁,而且小型厂这个概念将会使建造新纸浆厂变得较容易。”这种工艺取得成功,它将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纸浆。1.第一段中提到“示范厂”,第二段中提到“小规模工厂”、“正式规模的工厂”,第四段中提到“小型厂”,对文中这四个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小型厂”就是“小规模工厂”,它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B.“示范厂”属于“小规模工厂”,“小型厂”属于“正式规模的工厂”。C.“示范厂”属于“小型厂”,也属于“小规模工厂”。D.“小型厂”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示范厂”也不是“小规模工厂”。2.第四段中,佩蒂说“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他要说明的是【 】(3分)A.纸厂规模的缩小 B.纸张成本的降低C.生产流程的简化 D.纸浆产量的减少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A.造纸工业通常会产生难闻的臭鸡蛋味棗硫化氢的气味,这是因为在制造纸浆的过程中使用了硫磺。B.运用ALCELL工艺制造纸浆,使用酒精和水而不使用硫磺,因而避免了难闻的臭鸡蛋味棗硫化氢的气味的产生。C.ALCELL工艺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使用酒精和水而不是使用硫磺把木材分解成纸浆,所以不会产生难闻的硫化氢的气味。D.造纸工业通常以硫磺而不是以酒精和水为主要原料来制造纸浆,因而很难避免难闻的硫化氢的气味的产生。4.对于ALCELL工艺,佩蒂和邓肯森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下列对他俩看法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佩蒂认为该工艺能降低造纸成本,是一种无污染的技术,邓肯森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B.佩蒂认为该工艺清洁、无污染,降低了造纸成本,但邓肯森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C.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容易掌握,利于建造新纸浆厂,但佩蒂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D.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对造纸原料要求低,利于环境保护,佩蒂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

贝多芬之谜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①,它还能表达感情。你可以津津有味地欣赏一首巴赫的序曲,好像观赏精美的波斯地毯一样,可是乐趣也只限于此。莫扎特则不然,听了他的《唐璜》前奏曲②,你不可能不怀有一种复杂的心情。它充满了魔鬼式的欢乐,但又使你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去迎接可怖的世界末日。听莫扎特的《天神交响乐》最后一章,你会觉得那是狂欢的音乐,响亮的鼓声如醉如狂,从头到尾交织着一种不寻常的悲伤之美。莫扎特的乐章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这就是贝多芬之谜。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受用不尽的乐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他能使我们激动,用他那奔放的感情左右我们。一位法国作曲家听了贝多芬的音乐觉得不舒服,说:“我爱听了能使我入睡的音乐。”是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注:①乐式:指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②《唐璜》莫扎特(1756-1791)根据传说而写的歌剧,交织着悲剧和喜剧成分,主人公唐璜是个放纵的贵族,结局是被送入了地狱。1.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不超过20个字)(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最有深度的音乐”是指那些的音乐。(不超过20个字)(4分)那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音乐。3.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2个字)(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60个字)(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3分)A.不喜欢贝多芬作品的人也为他的激情所左右B.贝多芬常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C.贝多芬的作品常常没有乐式D.与贝多芬同时的“伟人”们既不理解他,又无法否认他的成就E.18世纪的音乐是只重乐式的跳舞音乐

材料一:利用杂种优势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之一,植物雄性不育性的发现和利用,使不少两性花植物,如高粱、向日葵、甜菜等作物的杂种优势能广泛应用于生产。近年来,我国的杂交水稻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摘编自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材料二:遗传育种学界对水稻这一严格自花授粉作物具有杂种优势现象普遍持否定或怀疑态度,袁隆平根据自己对水稻的长期观察,经过与玉米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现象的比较后,对水稻无杂种优势的观念提出了质疑。袁隆平于1964年正式开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探索,两年后终于发现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根据高粱、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功经验,他将这种杂交思路用于水稻物种上,由此提出了“三系法”籼稻杂交路线。所谓三系杂交水稻是指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育种。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性,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用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育性恢复且有优势的杂交稻。从“三系法”的操作程序上讲,成功的关键首先是要找到合适的不育系材料。在认真总结多年来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袁隆平终于认识到,后代不育性状的不理想是亲本的亲缘关系太近造成的。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与亲本的亲缘关系呈正相关,即亲本的亲缘关系越远,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育性状就越明显。于是一切都变得清晰了:下一步的工作即是寻找地理远缘或遗传远缘的稻株,而在这些稻株中,野生稻或野生稻中的不育株作为亲本则是最为理想的,它极有可能突破此前不育系选育的难关。“远缘杂交”技术路线的确立,是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迈向成功的关键性一步。随着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在海南的发现,“远缘杂交”的技术路线得到证明,它不仅正确而且完全可以实现。(摘编自雷毅《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与方法——以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为例》)材料三:由于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的出现,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与杂交水稻种植相配套的新型种植模式。湖南、浙江、广东、广西、江苏、湖北等省区以种植杂交水稻为主,发展麦类与一季杂交稻、双季杂交稻、玉米与杂交稻等多种模式。这些新型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促进了粮食、食用油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经营发展,而且培育了地力,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推广杂交水稻,还促使中低产稻田的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杂交水稻分蘖力强,根系发达,吸收力好,秆粗叶茂,株型好,光能转化效率高,这使中低产稻田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与高产稻田产量的差距大大缩小。(摘编自李晏军《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袁隆平在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的探索实践时,并没有盲从学界的权威理论,而是将杂交水稻作为自己研究的突破口。B. 不育系材料的选育是三系配套育种技术能否实现的关键,理清这一研究思路后,袁隆平开始了寻找地理远缘或遗传远缘稻株的工作。C. 亲本的亲缘关系越近,后代的不育性状就越不理想,这是袁隆平在认真总结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才认识到的。D. 杂交水稻的推广正好与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新型种植模式相配套,这些新型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的复种指数,还培育了地力。3. 杂交水稻培育的成功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