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2022年广西百色市

【材料一】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双减”政策针对以往加重学生作业负担现象,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每天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每天不超过90分钟。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材料二】“双减”政策出台后,受访家长的态度调查图

数据来源: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

【材料三】“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教师如何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特别是教学能力、研究能力、评价能力等,从而真正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服务和发展引领。“双减”政策出台,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在校学习效率,丰富阅读和文体活动内容;减少校外培训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子交流机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回应社会期盼的新举措,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对于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同时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大部分受访家长表示支持。

B.对于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同时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受访家长表示不确定比反对的要多。

C.对于减少机械重复的刷题,减轻孩子作业负担,大部分受访家长表示支持。

D.对于减少机械重复的刷题,减轻孩子作业负担,受访家长表示不确定与反对的一样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中加点的词“减轻”和“加重”为反义词,“书面”和“全面”为同义词。

B.材料三中画线句子的成分用符号标示:这ll是(回应社会期盼的)(新)举措。

C.材料一主要运用列数字、作诠释、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D.材料三中加点的词“在校”可以去掉,因为去掉后,原句意思没有变化。

(3).“双减”背景下,中学生如何促进自身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做法。(3分)

答案解析

(1)D (2)B(3).答:示例:①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②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③丰富阅读内容;④积极参加文体活动;⑤热爱劳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⑥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交流。(每答出一点给1分,言...

查看完整答案

讨论

朗读者的力量朱永新 ①中央电视台《朗读者》第三季邀请更多行业代表人物作为节目嘉宾,既有获得“时代楷模”“七一勋章”“最美奋斗者”“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等荣誉的公众人物,也有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的普通人,嘉宾团队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嘉宾们的声声朗读,让观众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②在第三季节目中,嘉宾们多姿多彩的故事、波澜曲折的经历,成为朗读文本的生命范本;而清新流丽、热情奔放的朗读文本又为他们的人生故事提供生动诠释。诸如,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深情朗读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生物学专家潘文石朗读自己的《野外日记》:“人类无法孤独地行走于天地之间,我们必须与万物同生共存。” “七一勋章”获得者、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含泪朗读她写给父母的《一封家书》:“我会不怕一切艰难险阻,以百倍的热情去完成我的人生诺言,为山里的孩子和百姓们服务,为山里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一切!一切!”他们情真意切的朗读和真实精彩的人生,吸引并鼓舞了更多人加入朗读的行列。③之前,《朗读者》节目在各地推出朗读亭,让普通朗读者读文本、讲故事、诉心声,带动朗读热潮。《朗读者》第三季又推出“一平方米”朗读亭新媒体慢直播活动,通过动态直播、朗读实况、现场采访、连屏互动等方式,打造新的节目类型,进而升级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一场大型活动。“献给太空的朗读”就是其中的典型活动,铁凝、王蒙、樊锦诗、朱邦芬、陈和生、张海迪等嘉宾倾情加入,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朗读,送给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陪伴他们度过太空时光④“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朗读者》节目为朗读者树立了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大阅读观,以声引读、以声励志、以声铸魂。朗读者通过生动鲜活的个体讲述,传递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展现全民阅读的时代风尚;让观众在朗读声中感受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让青少年在朗读声中感受多样文化,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根据选文内容,不属于嘉宾们朗读相关作品的一项是【 】(2分)A.《激流三部曲》 B.《野外日记》 C.《一封家书》 D.《朗读者》(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第①段写《朗读者》第三季邀请更多的节目嘉宾,嘉宾团队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B.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C.第③段中加点的“进而”一词,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D.第④段对全文进行总结,照应文章标题,深化中心论点,有很强的启发性。(3).下列名言警句,不能论证读书重要性的一项是【 】(2分)A.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C.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D.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曾国藩)

按要求作文。 题目:请以:“______的力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除诗歌、戏剧外,自选文体,文章不少于600字,严禁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看国潮服饰文化”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近年来,伴随文化自信日益增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已形成广泛共识。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潮服饰应运而生。国潮服饰成为时尚聚光灯的焦点。壬寅虎年央视春晚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身穿具有鲜明中国元素的服装在太空迎接农历新年;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上运动健儿的国潮服饰成为亮点;网络平台上,传统服饰文化频道聚集的用户数以千万计;时装周舞台上、商店橱窗里的国潮设计层出不穷……以醒目的汉字为主要设计元素的运动服、以虎和鹤等图案为设计元素的服饰、印有民族特殊纹样的外套,以及结合珐琅、绒花等传统工艺制成的首饰等,受到众多时尚爱好者喜爱。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审美、民族特色与国际潮流有机结合,国潮设计对当代服饰文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期待国潮设计继续助推服饰文化传承创新,为中国服饰文化续写新的光彩篇章。(1) 请给以上文字拟写一个标题。(要求:13 个字以内,请用正楷字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中)(2) 请你为此次活动写一段开场白。

请将下面的内容填充完整。(2分)第十三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第十七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回目出自小说 ①____________。“青面兽”是小说中 ②____________(人名)的号。(2)请你选择一部经典名著推荐给同学们,并拟写推荐语。(3)

经典诗文中,胸怀“国之大者”的精神气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也滋养着我们。读《岳阳楼记》,我们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的济世情怀;读《行路难》(其一),我们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李白乘风破浪、云帆渡海,一往无前的精神;读《过零丁洋》,我们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文天祥宁死不屈的爱国忠心。这些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谱写的一曲曲理想人生的赞歌。

子曰:“__________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其一))

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借__________的典故,表达__________的感情。(2分) (2)、请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妙处。(2分)

材料一近年来,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有声阅读的“有声”,主要是指有声语言,也包括音乐、音响等、有声是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最明显的优势。有声阅读区别于纸质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相关调查显示,有声阅读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模式,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阅读覆盖率76.72%,达到数声水平。59.18%的有声阅读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为半小时以下,48.03%的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介于11至30分钟之间。46.36%的有声阅读使用者选择在移功中听书,文通工具成为有声间读的重要空间,有声阅读使用者习惯在开车或来坐地铁、公文时,打开个人的“听觉空间”,有效利用了碎片化时间。(摘编自《2021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材料二近年来,有声阅读的兴起和繁荣,有效地推动了社会阅读文明的构建。有声阅读有可听的、与文本相应的音频,许多经典名著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已纷纷上线,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切实可感。有声阅读将明确的、认真的、专注的学习型阅读与浏览型、消遣型的阅读有机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全民阅读品质的提升。“听”和“看”作为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在阅读的体验上呈现不同的特征。有声语言表达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表达者在创作过程中融进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并且运用一定的技巧把它表达出来。大量高水平、高质量有声阅读产品的出现,逐渐满足社会的阅读需求,不仅使有声阅读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发展,而且在推动社会阅读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摘编自高国庆、马玉坤《有声阅读价值论刍议》)材料三截至2021年12月31日,微信公众平台有声阅读发文量达230万篇,相关文章的阅读量已达21.9亿次,有声阅读的热点话题热度也不断变化(如下图所示)。有声阅读氛围越来越浓,阅读率越来越高。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内容和形式,促进了社会阅读文明的发展。[注]热度指数:指奥论在公开社交场景中对有声阅读相关话题的讨论和传播,由各平台公开渠道信息传播量综合加权计算并归一化处理后获得,满分100分。(摘编自《“有声”打开全民阅读新格局──2021有声阅读产业调查报告》材料四作为有声阅读的方式之一,听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我们容易在听书时走神,再加上还有言语知觉的制约、情绪感知、反复加工等因素,听书的信息接收效率不如看书高。所谓言语知觉的制约,是指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声音在20-30分贝时,言语的可懂度为50%:增至50-60分贝,可懂度达到90%-95%;到了140分贝,人就会感到头痛。此外,一些噪声如地铁、飞机的轰鸣等,对言语感知的干扰也会很大。情绪感知则是指听真人朗读时,朗读者的语气会形响我们自主理解书中字面的意思,不像看文字时可以自己主导情节、节奏等,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果是听语音合成的朗读,技术上暂时还没有办法灵活地控制分词、韵律、情感等,听的过程中,我们又需要克服这些因素对理解连贯性的干扰。大家可能没有留意到,在看书的时候,10%-15%的眼球运功是有“回溯”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经常会倒退重看。这个过程很快,我们有时候并没察觉,但这显然能加深我们对书的理解,当然,这也会降低我们的阅读速度,听书却通常不会倒回去重听,所以自然会损失对一部分内容的理解,留下的印象可能不如看书深。(摘编自唐义诚、池文《听书太被动,看书才有用?》)(1)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A.有声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有声”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B.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阅读覆盖率较高,且近半数使用者选择在移动中听书。C.作为全民阅读的新形态,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的形式,推动了阅读文明的构建。D.看书时眼睛常会倒退重看,这虽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却导致阅读速度比听书慢。(2)材料二提到有声阅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请你用材料三的相关信息对这一提法加以说明。(3分)(3)即将升入七年级的小文准备在暑假用一周时间读完《西游记》。他想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你是否赞成?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理由。(4分)

材料一①礼品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种载体。互赠礼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内容,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各个地区。赠送与接受礼品的行为牵涉到生活的许多方面。不同的人送礼也有不同的目的。比如,有的人送礼是出于利他主义,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别人、关心别人,有的人则只是出于“礼尚往来”。所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情感并不是送礼行为的唯一解释。②礼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赠送和接受的双方都有意义。礼品能反映你希望自己在别人心中树立怎样的形象。因为,每件礼品都是精挑细选或亲手制作后才送出去的,对方能从中衡量出你的兴趣品味,甚至包括你的智慧和才干。同时,对接受者来说,礼品能让他感受到,他得到了你的认可,祝福,赞扬或牵挂……总而言之,他对你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对礼品的渴求也就是对赞同、慈爱、理解等情感精神的渴求。③另外,不同的人,送礼的个人成本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不同的人采取的行动也不一样,同样的行动对不同的人传递的信息也会不同。比如,贫困的人送礼和富人送礼就可能会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最缺的可能是钱,而后者最缺的可能是时间。如果一个百万富翁给乞丐100元钱,那可能只是一种施舍;同样地,陪人聊天,可能是他本来就没有什么事干。贫困的人送一件价格100元的礼物,与富人送1000元的礼物,两者传递的信息是不能以实际价格衡量的。贫困的人传递的信息可能更强烈一些。反过来,闲人陪你玩一天,富人只陪你一个小时,表现出来的信号也可能是富人更重视和你的关系。所以,对于送礼来说,重要的是礼物对送礼的人的成本大小,而不是礼物对于收礼的人的价值的大小。从这个意义上讲,“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很有道理。鹅毛可能对你来说没有很大价值,但是对方愿意花大成本,把鹅毛千里迢迢地给你送过来,这就意味着他很重视你,很看重你们之间的关系。(部分内容摘编自张维迎《博弈与社会》第三节)材料二世间但凡牢不可破的关系,都建立在相同的价值观之上,这样的关系,更经得起时间检验。因此,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最好的礼物就是书籍。书之所以能成为承载友情,亲情乃至大国外交的礼物,是因为它更贴近精神、情感需求的本质:既彰显了通礼者的诚意和品味,又让收礼者感到自身的内在价值被发现、被读懂。惟其如此,送礼者和收礼者的关系。才不会堕入需求的底层,才能进一步让双方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得以升华。材料三现实生活中送的很多礼物可能是浪费性的。比如,端午节的时候,大家互送粽子。现在可能没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吃粽子,而且即使喜欢吃,也不必非得端午节之前买。在端年节的时候,买粽子、送粽子的人并非注重粽子的实用价值,而是要表达牵挂和祝福。而且,很多时候,人们更在乎粽子的包装和价格,似乎看起来贵重,才能更显示自己的诚意。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品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载体。B. 礼品不仅对接受者有意义,也是赠送者精神情感的渴求。C. 不是所有的送礼行为都是为了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情感。D.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因为鹅毛是对方的急需品。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 相互馈赠礼品,在有的时期和地区是非常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B. 不同 人送礼的个人成本是不一样的,采取的行动也会不一样。C. 礼物的价值主要是以其实际价格衡量,与送礼人是否用心无关。D. 只要互送书籍,就能进一步让双方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得以升华。3. 关于赠送礼品,常存在两种误区:①“越贵重的礼物,越能体现心意之诚”。②“越实用的礼物,越能满足对方所需。”请分别指出其不当之处。

“网络与阅读”专题学习活动,围绕以下材料,请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中国青年日益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深刻影响了互联网发展潮流。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国青年在网上积极弘扬正能量、展示新风尚,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摘编自《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2022年4月21日)材料二: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阅读向好。从图书阅读率来看,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9%,较2020年的83.4%提高了0.5个百分点;从图书阅读量来看,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93本,比2020年的10.71本增加了0.22本;从阅读时长来看,未成年人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增长。同时,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2.5%,听书率为32.7%。(摘编自“中国消费网”2022年4月24日)材料三: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指出:“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内容构成和价值内核。“Z世代”已成为网络文学读者增量的主力。作为“网生”一代,他们拥有与生俱来的数字化生存体验,具有更灵活、敏锐和前沿的“网感”,和同年龄段作者之间也更容易交流。“Z世代”的加入,更加凸显了网络文学对于全民阅读的意义。“Z世代”成长于崛起后的中国,民族自豪感强、爱国热情高涨,他们通过评论反馈,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报告》指出:“Z世代”的涌入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取向、精神风貌和价值功用。网络文学不仅创造了年轻人爱看的中国故事,发挥着文学作品的正向价值引导作用,也在不断吸纳新读者、新作品,拓宽全民阅读的疆域和内容。(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4月13日)1. 根据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20年底,中国未成年人网民超过1.8亿,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B. 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9%,较2020年的83.3%提高了0.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我国未成年人阅读向好。C. “Z世代”拥有与生俱来的数字化生存体验,具有更灵活、敏锐和前沿的“网感”,和同年龄段作者之间也更容易交流。D. “Z世代”作为“网生”一代,将成为网络阅读的主力,他们民族自豪感强、爱国热情高涨,通过评论反馈表达家国情怀。2. 阅读材料一的图和材料二,你读出哪些信息?3.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Z世代”下的中国青年对于网络文学有哪些深刻影响。

材料一(取材于2021年5月20日《新华每日电识》,图片中的文章内容无需阅读)材料二:六(liù)安还是六(lù)安?请为文脉留一音新华社记者李亚彪、陈诺六(liù)安”还是……近日新发疫情使得安徽六安……城市名的读音也……名字,是一种文化。六安历史悠久……都读“lù”,这是当地文化传承中最珍贵的一抹乡音。安徽省政府……也曾表示……应充分尊重当地政府和群众意见…………争议由来已久。的确……词典,“lù”的读音不见踪影。有专家认为这顺应了……但词典里不存在,并不意味着……从铅山中的“铅(yán)”……丽水中的“丽(lí)”,为一地留一音,并不鲜见。……少了一个读音,看似小事,实则关乎文化基因的承袭……材料三:读懂“宇宙中心曹县”热梗背后的期待本报评论员 刘晶瑶“宁要曾县一张床,不要北京一套房”“宇宙中心曾县”……最近几天,曹县梗“火”了。起因是,短视频平台上,一位博主用山东方言口音喊出“山东菏泽曹县666 我们勒宝贝”的口号,引发众多网友模仿或调侃,微博上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了5亿。一夜之间,看似平平无奇的鲁西南小县,被网络热梗彻底带火出圈。对此,曹县县长也在近日公开回应“曹县走红”,“家乡的变化确实大,甚至有点让大家不敢相信。不论是正面还是调侃,都欢迎广大网友到曹县走一走,看一看真实的曹县。”深挖曹县家底,才发现意外走红并不全是网络狂欢。所谓“宇宙中心说”,当然只是网友调侃,但就县城经济发展而言,当地实力的确不俗。资料显示,曹县是山东劳动力资源第一大县,在过去,农民主要依赖外出打工作为收入来源。曹县大集镇的孙庄村,一度曾被称为“三多村”:光棍多、老人多、留守儿童多。变化发生在2009年,曹县发展搭上了电商经济崛起的快车。现在,曹县拥有山东省内最大的淘宝村。曾经的贫困县,现在是“青年多、企业多、收入多”的富裕县。村民依靠双手,拼出一条创业致富路,用实力让家乡惊艳了世人。网络狂欢终有停歇时。曹县爆火,比起段子热粳,更应读懂背后的民意期待。家乡,在每个人眼中都是“我们物宝贝”实现乡村派兴,让人们提起家乡都能一脸“傲娇”,必须找准特色发展之路,紧扣时代经济脉搏。把发展作为主旋律,才能实力逆袭,让小县也拥有火上热搜的硬实力。县域经济,处于创新发展的末梢神经,打通¨毛细血管”,才能释放更多经济活力。近年来,借助网络走红的县也不少,比起“一夜热搜”,更该思考怎样脚踏实地,如何将路走得更长远,为当地百姓更多谋福利,吸引人才回流,建设更美家乡。有种说法是,中因还有多少“宇宙中心曹县”等着我们去发现?这个问题,不妨换个说法中国还有很多“曹县”等着我们去打造。1.根据材料一判断下面哪篇文章不适合编入这个版面,简述理由。(3分)A.美国何时才能学会负责?B.让“空巢青年”不空心C.别让短视频成虚假广告“风口”D.坐轮椅登顶1600米高山?全程无障碍景区来了2.材料二是小文浏览《六(liù)安还是六(lù)安?请为文脉留一音》时关注到的词句,请你据此完成对这篇文章的梳理。(5分)对于“六(liù)安还是六(lù)安”的争议,新华社记者的观点是(1)____,历史的依据是(2)____,现实的依据是(3)____。反对者的主要依据是(4)____,对此作者的反驳依据是(5)____。3.同学们要向这个版面投稿,如何提高稿件的录用率?请你以材料三为例整理一份“投稿指南”(逐条列出稿件特点)。(8分)“新华观点”版面投稿指南这个版面的稿件具备以下特点:1,……,如……

【材料一】2021年2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的庄严宣告,传遍了万水千山:“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节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27日)【材料二】张桂梅是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教育扶贫先进典型。1996年,张桂梅从大理调到华坪任教,教学过程中,女孩辍学、退学的情况时有发生,数量远远高于男孩。几年下来,张桂梅下定决心,要解决山区贫困女孩的读书问题。从2002年开始,她就怀揣着创办一所专供贫困女孩就读的免费高中这一梦想,四处奔走呼吁。经过多年的努力,2008年9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并招收第一届学生。10多年来,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先后有1800余名女孩考上大学,走出大山。而作为校长的张桂梅,两袖清风,孑然一身,无车无房无财产,身患肿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10余种疾病…… (来源 新华网昆明 2021年2月25日)【材料三】从只想跳出“农门”到年薪20万,再回乡种田,“80后”小伙胡彬表示“农村处处是宝藏”。2014年,他携妻子回到家乡,带着80万元启动资金流转村里土地,自己当老板,从事红薯粉、藕粉加工产业。2017年,国家出台小作坊食品许可证制度,他敏锐地察觉到机遇来了,于是着手成立湘潭县白石农夫合作社,添置现代加工设备,注册白石农夫商标。在他的事业发展过程中,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他联系专家来现场指导加工技术,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农户+合作社+公司”的经营模式,协调周边农户。现在,合作社红薯粉日产量已由原来一天400公斤翻了一番,达到800公斤,产品扩展至红薯粉、紫薯粉、红薯淀粉、藕粉等多个品类,年产值150多万元,与长株潭15家店铺、多家淘宝店铺实现了稳定合作,带动500余户农民共同发展。社员依据不同合作方式,每亩地收益在3000元至5000元。他所帮扶的8户18名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实现了脱贫增收。 (来源 湘潭在线 2021年5月12日)1.对上述三则材料的概括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A.材料一讲述了我国脱贫攻坚战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全面胜利。B.材料二张桂梅的事迹告诉我们:脱贫不仅是解决物质上的需求,还需关注精神世界,C.材料三仅介绍了胡彬紧抓机遇,借助现代经营模式使自己致富的故事。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我国扶贫攻坚战中取得的成绩。2.张桂梅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请根据材料二,为她拟写一则颁奖辞。(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30字)(2分)3.学校将邀请胡彬来校演讲,主题是“振兴乡村”。请你结合演讲主题及材料三,以小记者身份,设计一个采访问题。(2分)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岁华诞,学校将开展“学百年党史 传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系列活动。1.各班将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系列活动,同学们积极出谋划策。请参照示例为班级设计两项活动。(2分)示例:“书写红色经典,献礼建党百年”书法比赛2.下面这则通知在内容和格式上各有一处不当,请你指出来。(2分) 通知各班团支书: 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书法比赛顺利开展,经校团委研究决定,我校拟于2021年5月11日下午3点举办筹备会,请各班团支书准时参会。 2021年5月10日 校团委 3.下面是学校通讯员写的一则新闻,导语部分没写完,请你根据上下文内容在空缺处补全。(不多于25字)(2分)书写红色经典 献礼建党百年文字飘春,纸墨含情,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情回顾党的奋斗历史,热情讴歌党的光辉业绩,展示学子风采,5月13日,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次比赛书写内容为红色经典诗词,采取现场书写的形式。比赛中,同学们屏气凝神、专注书写,激情满怀地书写着毛泽东诗词,以足够的专心和耐心沉浸在文字世界里,接受着红色经典文化的熏陶和浸润。此次活动展示了我校硬笔书法风采,激发了学生传承优秀文化、抒发家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的热情。4.这是某报刊的一幅插图(见下),请你说说奶奶话语中“亮堂”的内涵。(2分)

材料一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 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21年2月10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2月24日探测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了为期约3个月的环绕探测,为顺利着陆火星奠定了基础。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环绕、着陆、巡视,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绕、着、巡”三大任务,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欧空局、阿根廷、法国、奥地利等国际航天组织和国家航天机构开展了有关项目合作,将共同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对火星演化的认知、了解生命起源等贡献智慧和力量。(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16日,有删改)材料二天问一号降落过程示意图 材料三火星,是人类探测时间最长、次数最多、参与国家最多的一颗行星。从20世纪60年代人类首次开展火星探测开始,截至目前,人类已进行47次火星探测活动。目前实施的47次火星探测任务中,25次成功或部分成功。而火星的22次着陆只有10次取得成功,现在只有美国和中国掌握了火星软着陆技术。登陆是火星探测最关键的环节,主要面临三大难点:首先是火星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着陆的不确定性。其次,着陆过程较为复杂,短时间内完成多个动作,不容半分差错。第三,距离遥远,只能靠着陆巡视器全程自主控制。登陆过程历时约9分钟。9分钟内,着陆巡视器要完成10多个动作,每个动作都要一气呵成,而且只有一次机会,可以说是环环相扣、步步惊心。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继承了嫦娥三号、四号、五号成熟的悬停、避障技术,以确保安全着陆。科研人员还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了配平翼的弹道——升力式进入方案,以降低火星大气参数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提高适应能力。此次实现火星的着陆以及后续的火星巡视探测,不仅仅是太空技术的跨越,也是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通过这次任务的实施,在火星使命牵引下的新一轮创新,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8月16日,有删改)1.对材料二中天问一号降落过程示意图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天问一号的降落过程,大致分为气动减速段、伞系减速段和动力减速段,探测器要完成环环相扣的一系列动作。B.天问一号进入火星大气层后,展开配平翼,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减速完成后下降速度减掉了90%左右。C.在伞系减速段,天问一号需要依次完成超音速开伞、抛背罩和伞、抛防热大底等动作,将下降速度降至100米/秒。D.在动力减速段,探测器启动反推发动机减速,直到距火星地表100米处悬停成像,完成精确避障和缓速下降后着陆。2.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是一则消息,报道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预选着陆区的情况。“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是电头,交代了发电单位、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B.从成功发射到被火星捕获,再到开展环绕探测,最后成功着陆,天问一号经历了9个多月的飞行。它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C.火星是目前人类行星探测的重点目标,但由于火星环境的不确知性、着陆过程较为复杂、只能靠着陆器全程自主控制等困难,我国火星登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D.天问一号是我国行星探测的起点,它的成功让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通过一次发射实现对火星的“绕、着、巡”三大任务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3.简要说说材料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4分)

材料一:破窗效应心理学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及时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往往会布满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自然会不好意思丢垃圾;而一旦地上开始有垃圾出现,就会毫无愧疚地跟随。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阻止,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材料二: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取决于三个因素。价值观。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材料三: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逐渐变得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并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1.下列关于材料一、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生活现象中,只要是环境优美、窗明几净的地方,人们就会很自觉地不扔垃圾。B.“破窗效应”警示:情况一旦坏到一定程度,人们往往会放弃努力、任其变糟糕。C.在心理上,一件事被人们认为不值得做,实际上反而会让人更轻松愉快地完成。D.“不值得定律”启示:我们应该在不同的处境中变换工作,体现不一样的价值观。2.下列对“罗森塔尔效应”在教育运用上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这样才会让老师越来越喜欢你。B.教育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和中国古代“严师出高徒”是一个道理。C.教师对学生持续地激励,往往会让学生产生自信进而打开进步空间。D.“罗森塔尔效应”启示我们,实施教育一定要杜绝对学生的批评行为。3.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3分)A.“破窗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更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生活现象。B.自己都认为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其实就根本没有必要把它做好。C.“权威性谎言”实验效果证明,孩子们具有“优异发展可能”。D.孩子们也应该自我激励,尽量克服对于成长环境的过度依赖。

仓鼠爱德华的日记1990—1990(节选)[英]米里亚姆•伊利亚 以斯拉•伊利亚4月30日,星期三今天是我的纪念日。可没人注意到这一点。六个月了。六个月前的今天,他们把我从“自命不凡宠物店”“买”回家。5月3日,星期二我决定永远不碰跑轮。5月4日,星期日我决定还是玩跑轮吧,但只在晚上玩,晚上他们都睡了。我在笼子里,抓呀,挠呀,刨呀,总之要弄出声音烦他们,让他们知道我可不玩那些小把戏,要是我做点儿什么,那都是为我自己,绝非为他们。那个小个子今天来过,她想要把我抓起来,我跑开了,藏在干草后面。她随即收手了。5月5日,星期一为什么存在?5月7日,星期三他们俩今天都来了,把我从笼子里拽出来,放进一个用书本和手纸搭建起来的近似于迷宫的东西里面。一座没有出口的迷宫。他们把这当作游戏,玩得不亦乐乎。看着我在死胡同里转来转去,他们笑呀叫呀。但我知道,这不是游戏。他们试图击溃我的意志,压迫我、折磨我。他们可以拿走我的鼠身自由,但他们永远无法夺走我的灵魂。我叫爱德华,我是一只仓鼠。5月10日,星期六在这里,我拥有我所需要的一切,我没有理由不开心。5月14日,星期三对于跑轮的评价:它在转动。它漫无目的。它吱吱作响。我不该再玩跑轮了。5月16日,星期五玩跑轮。吃谷粒。喝水。5月17日,星期六今天我先喝了一些水,又吃了一些谷粒。6月1日,星期日跑轮谷粒水跑轮谷粒水就没点儿别的了吗?我要借此机会表明自己的立场,为自己以及为所有受压迫者们争取权利;杀一杀那些冷酷无情的统治者们的嚣张气焰。我打算从现在开始绝食,不吃不喝直到自由……或者说直到死。下午2:33绝食两分钟了。我意志坚定。下午2:36绝食五分钟了。我开始感到虚弱。下午2:41谷粒。它们在嘲笑我。下午2:45我的体重减轻了一克。没准儿更多。下午2:47今天的牺牲已经足够大了,就到此为止吧。一只死仓鼠对于抵抗运动来说有什么用?所以我吃了五十颗谷粒,喝饱水。下午2:48中毒了!中毒了!死亡之神就那么瞪着我。下午4:00从轻度消化不良中恢复过来。真是漫长的一天啊。……11月6日,星期四我多日的祈祷终于有了回应:笼子的门开了。今夜,我将踏上一段完全未知的旅途。(节选自《仓鼠爱德华的日记1990——1990》王思楠译)1.选文的故事情节有因果联系。阅读选文,完成填空。2.在“6月1日,星期日”的日记中,“跑轮 谷粒 水 跑轮 谷粒 水”的文字编排很有特色,这样设计有哪些用意?3.作者以仓鼠爱德华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4.从“11月6日,星期四”的日记来看,仓鼠爱德华终于走出笼门,走向新的旅途。爱德华还会返回笼子吗?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进行推测,并说明理山(至少三点)。

自中国第一部关于太空旅行的科普论著《太空旅游》首发以来,相关话题的热度居高不下。为此,学校记者社将举行以“太空旅行”为话题的新闻采访活动。小记者们正搜集、整理材料,做好前期准备。请你参与,完成后面的小题。(材料一)拟订提纲采访者要搜集与采访主题相关的资料,预先拟好采访提纲。采访提纲,主要包括采访者预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围绕主题,尽量全面。提问技巧采访者可以通过寒暄等方式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提问要有逻辑性,可以由浅入深,也可以由主及次。提问应简洁清晰,尽量不用长句,不用有歧义的句子,少用否定语气。(材料二)采访提纲采访对象:吴季,《太空旅游》作者,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采访目的:了解太空旅行的日常饮食采访方式:访谈、录像拍摄采访问题:问题1:吴老师,同学们非常喜欢您的新书《太空旅游》,您可以先和我们聊聊宇航员在太空中是如何解决吃饭问题的吗?问题2:吴老师,您在书中提到太空旅行前必须经过地面训练,在太空生活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那“吃货”们很在意食物的口感和营养怎么办?(材料三)国际空间站旅行 国际空间站一般建于距离地球表面约400千米高空。游客通过穹顶舱可以看到令人沉醉的地球美景,可以观察地球的海岸线、山脉和河流,可以体验太空进食,进行天体观察,还可以在失重环境下运动,甚至太空行走。亚轨道旅行 亚轨道一般指距离地球表面20—100千米的空域,处于现有飞机的最高飞行高度和卫星的最低轨道高度之间。亚轨道飞行的时间短暂,游客乘坐飞船在近似于直上直下的抛物线轨迹中飞行,冲上100千米高的大气层后很快返回,在那里可以感受到几分钟的失重,观赏地球蓝到发亮的奇异景观,浩瀚的宇宙也仿佛触手可及。(材料四)“太空旅行”部分项目数据简表1.小记者们对搜集的四则材料按内容进行归类,发现可以分成________和________两类。2.从“提问技巧”的角度,对(材料二)中的采访问题作出评析。3.请在下面人物中选择一位作为采访对象,整合(材料四)的信息,设计一个采访问题,并说明提问意图。A.太空旅行项目策划人 B.旅行爱好者

(A)邓发?邓发……哦,是的,邓发就是中国红军特务队的首领。而且还有,我的天,还悬赏五万元要他的头啊!邓发泄露了他的身份,快乐得跳起舞来。他被这有趣的局面所鼓舞,就无法压制他的兴奋;他,这著名的“共匪”,现在是生活在敌人的营幕之中,拿他的鼻子碰着到处密布的侦探呢。(B)不过我急于把它找回来的直觉,是绝对正确的。因为第二天蒋委员长突然到西安来了,这天的早晨街上完全断绝了交通。通到城里去的所有道路,都排列着宪兵和军队沿路的农民都被从家里赶了出去,有几家看不上眼的小屋也完全被拆毁。那时候我们的汽车要通过那条路到渭水,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条路接近高度警戒着的飞机场。委员长的到临与仍旧新鲜地留在我的脑子里的场面--毛泽东、徐海东、林彪、彭德怀等在红色中国的街道上闲庭信步,形成了一种不易忘掉的对照。委员长并没有被悬赏通缉,这生动地表明谁怕百姓,谁相信百娃。但是即使在西安为了保护委员长的生命而布置的切戒备,仍被证明并不充分,因为在保卫他的这一军队内部,也已有他的很多敌人。(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有删改)(1)选文A中的邓发见“我”的任务是__________;选文B中的“它“指的是__________。(2)原著具有鲜明的态度,请从选文A、选文B中各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3)联系原著,概括作者阐明的主要见解。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中?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盖。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2).甲文“故时有物外之趣”中的“趣”和乙文“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乐”分别具体指什么?结合选文,就如何在生活中获得乐趣谈谈你得到的启示(回答两点即可)。(4分)

地球首个生态城市①数据表明,目前城市居民正在消耗全球可获取资源的近80%。此外,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不少国家的生态建筑学家开始设计建造节能减排、几乎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有害物质(包括二氧化碳)的生态城市。②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计划2018年在距离首都阿布扎比不远的荒漠上建造一个名叫马思达尔的小型生态城市。城市面积约7平方公里,9万人将在那里工作,包括5万常驻人口。马思达尔市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排放有害物质的城市”。负责这个生态城市建筑设计的是英国设计师诺曼·弗斯特。③马思达尔市交通规划的设想是:汽车对城市居民来说是不需要的,所有汽车都必须停放在市外停车场,市内交通一律用电瓶车,每150至200米设一个站点。环境保护专家认为,这种设计理念重在大量减少汽车排放的尾气。④弗斯特认为,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在,总共才占全球面积3%的城市却消耗了地球绝大部分的资源。根据联合国有关专家分析,到2025年,全世界60%的人将生活在城市,500万和5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将占多数,这种发展趋势迫使大城市尤其要重视生态问题。⑤《经济周刊》认为,对生态问题的理解首先是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在这方面,美国纽约市计划到2012年,1.3万辆出租车将使用混合动力平;同时改造使用天然气和重油的过时电站;普遍使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甚至还可以考虑对安装太阳能设备的房主减少使用税的征收。⑥参与马思达尔生态城市设计的斯蒂芬·贝林格认为,没有二氧化碳的城市标准是:能源生产和消费达到零指标。设计生态城市一定不能考虑汽车交通,这是基本理念,甚至像德国杜伊斯堡这样的工业中心也可以考虑这样做,建筑物的设计要紧凑,应增加对绿地的投资,搞好市中心周边的交通,主要使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采取这些措施几乎可以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一半。(选自《海外文摘》2009年第9期,有删改)(1)阅读第①段,说说“生态城市”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2分)(2)第③段写马思达尔市交通规划的设想,第(4)段写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请先概括第(5)段内容,然后说说这三个文段之间是什么说明顺序。(2分)(3)第⑤段加点的“减少”一词的词性是什么?结合文段内容说说“减少使用税的征收”的意义。(3分)(4)为了深圳未来的发展,请你另外提出两条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2分)

请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DNA证据也可以伪造①在调査刑事犯罪时,DN证据都被视为“如山铁证”,被普遍用于证明嫌疑犯是否涉嫌犯罪以及释放被错误定罪的无辜者。可是,以色列科学家发现,包含DNA的血液和唾液样本,都可以伪造,DNA证据并不完全可靠。②科学家表示,如果犯罪分子进入DNA数据库,他们就可以不通过提取个人身上的任何组织而“制造”出与数据库内一个人的DNA相符的DNA样本。弗兰肯博士是该研究的领导者,他在《国际法庭科学杂志:遗传学》网络版上发表的论文中写道:“通过伪造DNA证据,任何一个生物系大学生都能伪造一个犯罪现场。”论文指出,当下DNA分析检测技术已经成了司法的重要一环,但是DNA证据被伪造的可能性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③研究人员指出,伪造DNA检测结果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首先需要获取一个微小但真实的DNA样本,然后通过“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将微小的样本放入大量的DNA里。虽然通过一根头发或附有伪造DNA的饮料杯就可以在犯罪现场“嫁祸于人”,但是通过这种扩增技术伪造出来的血液或者唾液样本会更为可信。④第二种方法则依赖于DNA分型,通常该分型被安置在一个法定的数据库里。犯罪分子可以通过盗取DNMA分型数据来伪造DNA样本。一般的数据库都是储存DNA中的13个片段来分辨信息来自哪一个人。而科学家通过复制每个片段上的一小段DNA信息,就可以另外组成一个庞大的DNA数据库,只需把各段DNA信息加以组合,就可以伪造出任意一人的DNA。据悉,只要收集425个不同的DNA片段,就足以组合成随便一个人的DNA信息。⑤DNA证据可以伪造,只是弗兰肯众多发现中的一个。美国法律分析家科恩对此表示,对于通过DNA检测来收集信息的警方和军方人员来说,这项研究成果是个“可怕的消息”。(作者:鹏致,选自《海外文摘》2009年第12期,有删节)(1)犯罪分子如果想逃避惩罚,有哪些方法来伪造DNA数据?(2分)(2)文章第①段“以色列科学家发现,包含DNA的血液和唾液样本,都可伪造,DNA证据并不完全可靠”中加点词语“完全”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3)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对说明有何作用?(2分)

千万别小瞧了猫①和别的生物不一样,猫看起来不像大白鲨那样凶残致命,也不像大褐熊那样强壮有力,更不像食肉恐龙那样饥饿贪吃。可是,千万别小瞧了“猫”这个群体,它们可是长着一双无辜大眼的超级杀手。②据统计,美国有8400万只家猫、3000万只野猫,被这些猫杀死的鸟类数量高达14亿,甚至有可能达到37亿。除了鸟类,每年被猫捕杀的还有至少69亿只哺乳动物,这个数字甚至有可能达到207亿。鼹鼠、家兔、欧黄鼠、灰鼠均未能逃脱厄运。猫捕杀的对象一般是活动的、比自己身形小的生物,就连毒蛇、蝎子也不惧怕。③英国的研究人员同样也在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势担忧—一自1965年开始,在英国,猫的数量已经翻了两番,而与此同时,白头翁和麻雀的数量正逐渐减少。在英国的居民区,每平方公里就有上千只猫。这简直令人匪夷所思——即便是在被誉为动物天堂的非洲塞伦盖蒂生物保护区,也没有任何一种野兽能够达到如此密度。这些野兽捕捉猎物是为了生存,而猫却不一样,它们捕杀只是出于一种天性,它们吃着主人们提供的猫粮,猎物只是它们打发时间的玩具。④研究人员还指出,猫的威胁远比表面上看上去严重得多。除了捕杀猎物,光是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英国南约克郡谢菲尔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安德鲁·克曼等人发现,在一处多猫的地区,充斥着一股“生物恐慌”。鸟类长时间处于生存压力之下,雄鸟和雌鸟的注意力不在小鸟的身上,而是时时关注着猫的一举一动,完全无法集中精力抚育下一代。在极端的时候,当地鸟类的总数下降了5%。⑤其实,在很早以前,猫就被列入世界最危险和具侵略性的100个物种。它们的祖先来自中东地区,作为捕鼠能手深得主人们的喜爱。在人类的保护下,猫已遍布世界所有角落。尤其是在海岛上,猫和老鼠一样,都成为了威胁生物链的元凶。无论是瓜达卢佩的卡拉卡拉鹰还是夏威夷秧鸡,都不是猫的对手。据统计,猫已成为导致22种海岛动物灭绝的元凶之一。⑥面对猫带来的严峻间题,新西兰的经济学家兼慈善家贾雷特·摩根给出的解决方法十分简单:“如果您有猫,请一定将它关在屋子里。如果它去世了,请不要再继续养猫!”(选自《海外文摘》2013年第6期,有删改,作者:马克·伊佛斯,译者:郑莉)(1)通读全文,请你概括猫对其他生物有哪些威胁。(2分)(2)第⑤段加点词语“据统计”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3)第④段划线句子除了列数字外,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记忆重建是城市更新的灵魂①文化是推动城市前进的动力,也是人类实现认同的方式。城市学家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城市发展史上,不同时代累积下来的胡同、牌坊、院落、民居、街道等构成了城市文明的基本形态。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活着的传统,也是代表城市独特性的历史文脉。②正因为过去经历了太多大拆大建带来的文脉断裂之苦,今天的城市更新越来越倾向于“微更新”的方式,即在保持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对已有城市空间进行小范围、小规模的局部改造,从而达到空间活化与地方振兴的目的。如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文化创意园,前身多为废弃或闲置的厂房,经过简易设计和细微改造后,成为美术馆、展览馆、书店等文化空间。原本破旧的工厂蜕变为靓丽的城市风景线,成为新的文化地标,不仅美化了城市,也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③尽管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带来了生机,但在貌似更加人性化的微更新过程中,城市记忆流失的问题依然严峻。由企业主导的城市更新,往往只是对建筑外观和功能的更新,而建筑所承载的生活故事、个人经验、地方风俗等宝贵的历史记忆,由于当地民众的缺席,往往被漠视和淡忘,这不能不说是当代城市更新莫大的悲哀。④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建筑遗址,在改造过程中还常常存在对家族历史、人物身份的错漏记录。这不仅暴露了改造者的无知,更反映了城市更新中记忆重建存在的问题城市更新的目的是什么?说到底是为了找回那些忘却的记忆:童年时代街边的小吃、屋顶的飞鸟、门前的花香、唢呐的声响……这些记忆属于每个活生生的个体,而所有个体记忆汇聚在一起,就是城市的历史。可以说,没有记忆的人,生命是残缺的,没有历史的城市,也不过是无根的建筑群。③记忆是什么?是思念,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所有建筑遗产都是人类记忆的守护者,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因此,记忆重建才是城市更新的灵魂。如何重建呢?重建的开始,当然是要学会尊重和热爱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今天的现实是,许多珍贵的历史建筑已找不到它们的来由和名字,抢救历史记忆、建立历史档案,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寻找这些老建筑的故事和街区的传说,记录那些珍贵的口述史,通过文字图像、大众传媒还原历史现场,让历史记忆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让今天与昨天对话,记忆便有了生命。⑥当然,无论是王宫还是民居,都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关于它们的记忆并无贵贱之分。但我们往往只记录名人的记忆,却遗忘普通人的记忆,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记忆缺憾。每一栋历史建筑都是一座活的博物馆,都应得到理解和重视。这些空间可以唤醒我们的记忆,滋养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情感,最终让我们结为一体,实现认同。(原文/袁瑾,根据命题需要改写。)1.对城市“微更新”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微更新”的出现是因为大量大拆大建曾带来文脉断裂之苦。B.城市“微更新”是在城市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对局部空间作些改造。C.城市“微更新”的简易设计和细微改造体现了改造方式的人性化。D.城市“微更新”往往立足于变废为宝,为城市打造新的文化地标。2.关于“城市更新”中出现的问题,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城市更新由企业主导,在带来生机的同时,也导致了城市记忆的流失。B.城市更新在注重外观和功能改造的同时,常忽略建筑承载的历史记忆。C.城市更新往往缺失个体的记忆,这是由当地民众的缺席和漠视造成的。D.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建筑遗址的信息记录常有错漏。3.关于城市更新过程中的“记忆重建”,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记忆重建首先要建立在尊重和热爱我们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上。B.记忆重建应将每个个体的记忆汇聚在一起,组合成城市的记忆。C.记忆重建需搜寻并记录一些老建筑的来由、名字、故事和传说。D.记忆重建中,名人和普通人的记忆都是有价值的,都应被重视。

阅读《骆驼祥子》的节选部分,回答问题。不拉刘四爷的车,而能住在人和厂,据别的车夫看,是件少有的事。因此,甚至有人猜测,祥子必和刘老头子是亲戚;更有人说,刘老头子大概是看上了祥子,而想给虎妞弄个招门纳婿的“小人”。这种猜想里虽然怀着点妒羡,可是万一要真是这么回事呢,将来刘四爷一死,人和厂就一定归了祥子。这个,教他们只敢胡猜,而不敢在祥子面前说什么不受听的。其实呢,刘老头子的优待祥子是另有笔账儿。祥子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新的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的习惯。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的去欺侮人。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作。他去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种极好的娱乐。厂子里靠常总住着二十来个车夫;收了车,大家不是坐着闲谈,便是蒙头大睡;样子,只有祥子的手不闲着。初上来,大家以为他是向刘四爷献殷勤,狗事巴结人;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刘老头子没有夸奖过他一句,没有格外多看过他一眼;老头子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虎妞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当祥子去拉包月的时候,刘家父女都仿佛失去一个朋友。赶到他一回来,连老头子骂人也似乎更痛快而慈善一些。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节选部分的内容。(2分)2.从上面节选部分的内容可以看出祥子具有______和______的特点。(4分)

喧闹与幽静①那天我开车去了城市郊外,在僻静处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来。四周阒无人影,静悄悄的,田间玉米絮絮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不知名的秋虫唧唧有声,天上白云仿若一团棉絮缓缓飘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喜欢这样的幽静,眼神空茫,啥都不想,脑子里的一些浊物杂质丝丝缕缕抽离而去。这种发呆,看似石化枯坐,实则凝神排毒,让我特别享受。②我住的房子两居室全部临街,而且这街是一条城市连接高速公路的主干道,每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白天还妤,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汽车呼啸而过的声音被格外放大了,“嗖——嗖——”毎过一辆,都像在神经线上碾过,躺在床上,眼睛盯着天花板,根本无法入睡。待好不容易被极度疲倦带入梦乡,“吱——”一声急骤刺耳的刹车声,让我猝然惊醒,小心脏扑通扑通一阵乱跳,就再也难以成眠。这种喧闹,不仅导致神经衰弱,时间久了恐怕还会让我有罹患心脏病之虞。③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你看,古人生活里最主要的喧闹也是“车马喧”,只好以精神法聊以自慰了。而今天除了“车马喧”,还有建筑工地的打夯声、水泥搅拌声,公园里大妈跳舞嘭嚓嚓的音乐声、高亢嘹亮的歌声,人声、市声,等等,各种声音共同构成了鼎沸的水分子,咕嘟咕嘟冒泡。即使躲在清静的房间里,杜门闭窗,如果屏息谛听,仍然有关抑不住的各种杂音侵扰耳朵。④其实,喧闹与幽静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状态,可人们似乎更喜欢幽静,而不喜欢喧闹。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心境,产生不同影响。喧闹仿佛一场夏天的急雨,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然而经常只是湿湿地皮,浮于表面,难以从根本上润泽大地,深潜其里。而幽静却如同春夜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喂饱”大地的雨大抵都是不声不响的。人的耳朵管听,眼睛管看,喧闹的状态会扰乱人的视听,在幽静之中所见所闻才会清楚明白。所以,诸葛孔明说“非宁静无以致远”,翁同穌也说“每临大事有静气”。⑤深秋时节,我同妻子到一位朋友山里别墅去玩,对喧闹与幽静有了更深切的别样的体味。朋友花了50万买了大约2000亩的山地,筑房建屋,植树种菜,成了名副其实的“山大王”。坐在二层的大露台上,极目远眺,远山如黛,山岚轻笼,山坡绿树茂密葱茏,有微风习习拂面,顿感骋怀惬意,有如神仙。临近中午时分,我独自一人沿着蜿蜒的山路往深处走去,耳边只有潺湲的山泉流水声,树上或悠长或短促的蝉鸣鸟叫声,越发増添了幽静之感。入夜躺在床上,所有的声音都睡去了,安静得似乎只有呼吸的声音。这种幽静又和城郊截然不同,是完全的彻底的幽静,静得有些让人发慌。却原来,有声音的幽静才是活的幽静,可贵的幽静,没有声音的幽静岂不是死寂?如此住了两宿,“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我的“旧林”“故渊”是鼎沸如煮的城里。我忽然觉得那建筑工地的打夯声、水泥搅拌声,公园里大妈跳舞嘭嚓嚓的音乐声、高亢嘹亮的歌声,人声、市声,等等,才是热气腾腾的人间生活。人是社会人,如果离群索居,自我隔绝,短期尚可修心养性,久之则会蜕变为自然人。这种幽静恐怕只能育出不谙世事的傻瓜。⑥正如钱钟书的“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对待喧闹与幽静的态度亦如此。无论是在城里城外,还是在心里心外,都真实地存在着喧闹和幽静两种环境,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无须逃避,接受就好。一味喧闹,或者一味幽静,这世界恐怕就显得索然无趣;一味在意喧闹,或者一味喜欢幽静,我们的心境也会为外界所役。喧闹和幽静,虽是外部的客观存在,却也是内部的主观臆造。如同陶渊明所说“心远地自偏”,身居闹市也能在内心筑起一道幽静的风景,同样,身处偏远也可能内心喧闹不止。坦然面对外部环境,在两者间根据心灵的需要自如转换,居于一种更安然自在的状态,方是智者。(文/刘江滨,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1.第①段中,作者说自己在城市郊外“看似石化枯坐,实则凝神排毒”。请根据①~③段内容说说这里的“排毒”指的是什么。(4分)2.从第④段的比喻描述中,可以看岀喧闹、幽静能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请简要概括。(4分)3.处于深山别墅中,作者对“幽静”“喧闹”有怎样的新认知?请根据第⑤段内容分别作简要概括。(6分)4.第⑥段中,作者主张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喧闹和幽静”?为什么?(6分)

雍氏①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②。”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③谓楚王曰:‘韩 氏 罢 于 兵 仓 廪 空 无 以 守 城 吾 收 之 以 饥 不 过 一 月 必 拔 之。’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与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中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节选自《战国策》)【注】①雍氏:韩国邑城。②高都:韩国邑城。③昭应:楚将。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征甲与粟于周 征:索取B.寡人请以国听 听:听从C.此告楚病也 病:患病D.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 益:增加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韩 氏 罢 于 兵 仓 廪 空 无 以 守 城 吾 收 之 以 饥 不 过 一 月 必 拔 之A.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B.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C.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D.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韩雍氏之战期间,韩国向周君提出无理要求,周君为此深感担忧。B.苏代为解除周君的忧虑,亲自前往韩国会见其相国公中,晓以利害。C.苏代告诫公中,楚王开始怀疑昭应的计划,这将会导致雍氏被攻克。D.苏代认为,韩国若采用他的策略,会引起秦周关系的变化,对韩有利。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